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曹家大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曹家大院又稱三多堂,是明清兩代風格的傳統民居建築。位於山西省太谷縣城西南5公里的北洸村,傍依108國道。

曹家大院是明清晉商巨富曹氏家族的一座宅院,曹家大院占地10600平方米(2014年),整體的布局呈「壽」字型。被譽為「中華民宅之奇葩」。

1999年被闢為三多堂博物館。太谷曹家大院博物館有房屋277間,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整體格局

建築風格獨特,是中國北方古代傳統民居建築的代表之一。從遠處看,曹家大院呈「壽」字型,這座「壽」字院是曹氏家族中一個分支的脘堂,習慣上根據多福、多壽、多子而稱為「三多堂」。大院分南北兩部分,東西並排着三個穿堂大院,上面連接着三座三層高樓,內套15個小院,現存房舍270多間。

曹家大院建築風格不僅融合了南北方建築風格,而且還吸收了歐洲的古建築風格。

院落特色

曹家大院整體結構是篆書的「壽」字形。主體「三多堂」,取多子、多福、多壽之意,由三座四層的堂樓組成,樓頂還分別建有亭台。 [1]

雕刻藝術

曹家大院的地板磚用方磚(民間稱金剛磚))鋪就,房梁角落用金粉描繪着工筆山水人物。

1937年抗戰時期,日本兵用刺刀將曹家大院裡的彩繪金粉颳走,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國家開始接收常家莊園,並且開始維護,經過長年的戰亂,但曹家大院已經損失嚴重。

建築裝飾

曹家大院的設計以一條甬道分開的南北各三的院宅,北面為多子、多福、多壽院排列,老人居東,主人居中,子孫居西,立意為福如東海和壽比南山。

一條西高東低的甬道,宅中人邁出大門必朝西行,人往高處走。

北面三座主樓是曹家大院精華,樓上分別建有三座以豬、牛、羊三牲為造型的榭亭。而主樓樓頂位於三多堂「壽」字型的頂頭一筆,登樓之人就是站在「壽」字最上頭了。

家族史略

曹家始祖曹邦彥是太原晉祠花塔村人,以賣砂鍋為生,明洪武年間舉家遷移到太谷北洸村,兼以耕作。到第14代「三」字輩中有個叫曹三喜的獨闖關東做買賣,獲利甚豐,當時所謂「關外七廳「均有曹家的商號。清兵入關,又把生意做到關內,先在太谷設號,向全國輻射。

到道光、咸豐年間,達到鼎盛,大江南北都有曹家的鋪面,達640餘座,資產高達1200萬白銀,雇員有37000人,當時民眾有「凡是有麻雀飛過的地方都有曹家的商號」的說法。後又跨出國門,東到日本,北到莫斯科,西到巴黎倫敦,把國內的茶葉、布匹輸往國外,引進日本的鋼鐵,高麗的人參,俄羅斯的金屬製品。曹家在山西和蒙古之間走出了一條「茶葉之道」,可與歷史上的「絲綢之路」相媲美。

由於光緒甲午、庚子年以後由於戰爭、商業競爭、子孫的驕奢淫逸最終導致曹家大院的衰敗。

曹家在極盛之時,在北洸村相繼建起了一批布局龐大富麗堂皇的宅院,如:五桂堂、懷義堂、福善堂、三多堂等,尤以「福」、「祿」、「壽」、「禧」字形建造的四座大院最具代表性。倖存下來的「壽」宅院,是曹氏家族中的一個分支堂名,習慣上稱為多福、多壽、多男為內容的「三多堂」。

家族發展

曹家經商

明初洪武年間,有一個推着獨輪車小販叫曹邦彥,看到北汪村一帶地肥水美人也好,就攜全家老小遷到此,以種地為生。

歷經200多年,曹家成為一個小有資產,其中有一位叫曹三喜的是使曹家由一個農民走向一代巨商的關鍵轉折性人物,他獨闖關東到了原東北熱河省的三座塔村,以種菜、養豬磨豆腐為生,略有積蓄後,開始利用當地盛產的高梁釀酒,釀酒業就成為曹家發展的第一個行業。

曹三喜有了錢以後把它投入到其它行業的發展中,他的商業很快又發展到雜貨業、典當業。曹家生意不斷擴大,由朝陽逐步向瀋陽、錦州、日本等地擴展,最終於明末在東北創建了其雄厚的商業基地。

到了1664年,曹家生意也由關外向關內發展,最後雄踞了大半個中國,不僅如此還跨出國門,走向世界,近到日本東京、朝鮮平壤、俄國的伊爾庫茨克,恰克圖、蒙古烏蘭巴托,遠到德國的柏林、法國的巴黎、印度的新德里,最遠還跨英吉利海峽到達倫敦。橫跨歐亞兩個大陸,縱橫幾萬里,不僅僅在山西人的經商史上、就是中國人的經商史上都創下了不朽的輝煌。

鼎盛時期

到了清道光咸豐年間,曹家商業發展到鼎盛時期,商號達640多座,資產高達1千餘萬兩白銀,總雇員達三萬七千人。經濟比較好的家族,父母一輩都要給兒孫一輩起個堂名,一個兒子一個堂名。

三多堂是曹家第十九代所創建。三多是取多子、多福、多壽的意思,與三多堂並列的還有五桂堂、懷義堂等。其他幾個堂在鼎盛時期一過就相繼衰落下來,唯有三多堂獨秀其門,仍保持着旺盛的勢頭。

曹家商號640多座,三多堂占400餘座,總資產有一千餘萬兩白銀,三多堂有600餘萬兩,總雇員有三萬七千餘人,三多堂有二萬二千餘人,所以三多堂不僅是曹氏家族的一個分支,面且還是曹氏商業的傑出代表。 [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