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曲貢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曲貢遺址

名       稱 :曲貢文化遺址

所屬國家 :中國

所屬城市 :西藏省拉薩市

曲貢遺址,一般是指「曲貢文化遺址」,曲貢,在藏語裡是「水塘」之意,「曲」就是水,「貢」則是堰塘。曲貢村因早先有個大水塘而得名,現在水塘早已消失,但村名依舊。1984年10月,西藏考古學家在拉薩北郊娘熱山溝曲貢村的考古發掘,發現了4000年以前的拉薩先民村居遺址,分布在曲貢村和軍區總醫院北面的山坡下端,坡上是裸露的山崖,坡下是拉薩河谷地。村莊總面積超過10000平方米,是西藏發現的海拔最高、年代最早、面積較大的多種文化並存的遺址之一。被譽為拉薩的「半坡」,連續三年的對遺址保存較好部分全都進行了發掘,取得了重大收穫[1]

發掘歷程

曲貢文化遺址和石室墓墓地最早發現於1984年11月,西藏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文物普查隊在拉薩北郊娘熱山溝曲貢村的一次文物調查中發現了散布在地表的一些文化遺物,發現了曲貢文化遺址。

1990年8月~9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藏工作隊與西藏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組成聯合發掘隊,對曲貢文化遺址和墓地進行較大規模的發掘,有了重大發現。在第一階段發掘的500平方米,就出土近萬件文物。

這次發掘總面積達到2337.5平方米,清理了一批石室墓,出土大量文化遺物,基本弄清了遺址的面積、文化堆積的時代和性質。發掘結束後進行了初步整理,並於次年刊出了《西藏拉薩市曲貢村新石器時代遺址第一次發掘簡報》等兩篇發掘簡報,發表於《考古》1991年第10期。

1991年8月,對遺址進行了第二次發掘,面積為75平方米。這次發掘了解到遺址早期自然破壞情況,摸清了洪水形成的沖溝對遺址的破壞性切割狀況。

1992年6月~7月,對遺址又進行了第三次發掘,發掘面積為775平方米,主要目的是補充採集土樣進行分析,同時對石室墓墓地的分布範圍及破壞情況作進一步的了解[2]

年代

曲貢文化遺址年代下限為公元前1500年上下,上限為不晚於公元前1750年,年代跨度在距今3500至3750年之間。這是西藏首次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卡若遺址之後西藏境內的第二個經過科學調查和試掘的新石器時期的文化遺址[3]

發掘結果

曲貢文化遺址連續三年的三次發掘,先後進藏參與這項工作的有10多人,發掘地區只是曲貢文化遺址的其中一部分,分兩個區域進行,對遺址保存較好部分全都進行了發掘。發掘總面積為3187.5平方米,遺址區編為I區,發掘面積為587.5平方米;石室墓墓地編為Ⅱ區,發掘面積為2600平方米。I區清理早期墓葬3座,灰坑22座,晚期石室墓12座。Ⅱ區清理晚期石室墓17座,祭祀遺蹟2處,祭祀石台6座。遺址和墓地出土文化遺物1萬餘件,數量最多的是石器,其次是陶器、骨器,還有銅器以及大量動物骨骼。1999年由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藏自治區文物局編著的《拉薩曲貢》考古報告,對曲貢文化遺址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分析,總結與研究。

1991年,曲貢文化遺址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遺址信息

居住方式

1991年,考古學家在一處因取土而破壞的地面發現了一處居住遺蹟。這是一個方形建築基址,有石塊砌成的壁面,居住面上散落着大量的木炭與草木灰。從中發現的木炭標本經測定,年代測定為距今3115年。

喪葬制度

在曲貢文化遺址的晚期文化遺存的西北方向約300米處,發現一處石室墓墓地,總面積為6500平方米,發掘出土坑石室墓29座,墓葬形制為豎穴土坑式,平面形狀有長方形和方形兩種,墓坑內一般用礫石塊堆壘成壁,墓葬中有石槨,葬式主要是二次葬和屈肢葬。還發現了人祭和牲祭遺蹟。

居民特徵

曲貢文化遺址的墓葬內出土的一具人的完整頭顱骨,與現代西藏東部的居民體質特徵相近。曲貢人是拉薩河谷地帶的土著居民,他們創造的文化為高原腹地的古代土著文化

農業發展

曲貢居民,已經有了以農耕為主、畜牧為輔的經濟生活傳統。遺址出土的綿羊、氂牛和狗的遺骸,表明農牧結合的模式在西藏地區很早就出現了,當時有家蓄飼養的存在,這也表明西藏農牧民對世界畜牧業的發展曾經做出過很大的貢獻。

文化遺址還出土了梳形器10多件,它既不像梳,也不是鋸,梳形器表明曲貢人有了在畜牧經濟基礎上的毛織工藝,他們已能生產毛毯之類的禦寒產品。類似的梳形器在新疆甘肅青海地區的古文化遺址中也有一些發現,它表明古代西部民族擁有相似的毛織工藝。

在早期文化遺存中,出土了多種器形的粉碎穀物的工具,石磨盤50件,磨石(磨棒)44件和石杵7件和一些雙肩石鏟。表明了4000年前拉薩一帶農業經濟已經產生,出土了三千年前的陶製酒杯,這些酒杯大多以夾細沙的黑陶為主,且表面打磨得非常光滑,器壁上刻畫了一些幾何紋[4]

除了農耕和畜牧,遺址出土的兩件網綴和魚骨也說明了曲貢人的另外的經濟途徑是捕魚及狩獵。他們的狩獵工具有矛頭和箭簇,箭簇包括骨簇和銅簇。遺址也發現了許多野生動物骨骸,種類有馬鹿、麝、野豬、藏野驢等。

手工業發展

曲貢文化遺址中出土的有石器,骨器,主要有用於頭部的裝飾品及大量陶片。

石器

曲貢文化遺址的石器以打制石器占85%,以石片石器為主。許多石器上塗抹有紅色礦物顏料,主要有敲砸器、砍砸器、砍斫器、斧形器、鑿形器、切割器、刮削器、尖狀器、尖琢器、石鑽和石鏃等,可用於砍、砸、削、錐、刺、磨等各種用途。

見到少量細石器標本,多見細石葉,但也填補了西藏腹地細石器的空白。出土的磨製石器和玉器,採用了穿孔和拋光技術,主要有梳形器、錛、鏃、刀、齒鐮、重石、研色盤、磨盤與磨棒等。

骨器

遺址的骨器種類比較豐富,以骨錐、骨針、骨簇為主,鋒刃磨製較精。主要器型有錐、鏃、笄、飾牌、刀、梳形器等,其中以骨錐數量最多。特別是一枚骨針在針尖穿一針鼻,針尾無鼻,其原理與現代縫紉機的針相似,是全國史前遺址中首次發現。

陶器

曲貢文化遺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是曲貢居民的主要生活用具,有夾砂陶和泥質陶兩種。出土陶片多達五萬餘片。陶色以灰色為主,其次為表面磨光的黑色或紅褐色陶。紋飾非常豐富,以刻劃紋為主,也有錐刺紋、鋸齒紋、弦紋等。上限年代約為距今4000年,下限年代可能晚至吐蕃時期。制陶多為手制,不但多數陶器的修整採用慢輪技術,而且採用非常精緻的「磨花工藝」,這不僅是單純的坯體表面處理,而且是一種器表裝飾的特殊技術。這是曲貢人獨到的藝術創造。

金屬冶煉

曲貢文化遺址也出土了一些小件青銅器,青銅鏃。銅鏃為消耗品,以銅鑄鏃表明當地當時的青銅冶鑄業已有了相當的發展。銅鏃合金成份配置合理,表明當時已有較為發達的冶金科學理論。銅鏃形態較為原始,遺址上還見到形狀相同的玉鏃,表明它應屬當地產品。可以初步推定,大約在距今4000年前後,青藏高原的先民已經開始跨入青銅時代。

裝飾器物

主要有骨質、石質、陶質等三種

曲貢文化遺址出土的刻槽骨片上塗有紅色顏料,這種裝飾品上塗朱的作法在西藏新石器時代文化中可看作是一種特殊的裝飾品形式。經測試,曲貢先民所使用的紅色顏料均為赤鐵礦(赭石),成份以鐵的氧化物為主。此外,帶有對稱四齒的磨光骨片亦較有特色,在形式上可能具有一定象徵意義,而陶質製品的出現,則說明新石器時代高原的裝飾品在材料上也有了新的發展。

先民生活

在那個久遠的年代裡,曲貢人已有熟食的傳統,食物來源豐富,進食用的陶器有薄胎的碗、杯、豆等,小巧精緻。盛貯器有雙耳罐,取水器有高領罐。

歷史價值

證明拉薩周圍至少早在四千多年之前,已經有人類居住。4000年前的曲貢村民,已經具有了以農耕方式為主,畜牧為輔的經濟生活傳統,由於曲貢文化遺址的年代位於原始社會和奴隸制社會的過渡時期,所以該遺址的發掘,對研究西藏早期歷史和豐富完善西藏原始文化序列具有重要意義,證明西藏高原的遠古先民已創造了西藏古文化[5]

曲貢文化

曲貢文化遺址完整地展示了雪域高原4000年前新石器晚期一支高度發達的農耕部落文化,以該遺址為代表而命名的考古文化被發掘者命名為「曲貢文化」。它是一種獨特文化類型且受外界影響較小的土著文化。

視頻

曲貢遺址相關視頻

曲貢遺址
西藏發現4萬年前的遺址,將改寫人類歷史,專家:不可思議
西藏拉薩曲貢古遺址 攻略路線怎麼走 西藏旅遊

參考文獻

  1. 拉薩的半坡:新石器晚期和銅石並用時代的西藏曲貢文化,新浪博客,2012-03-23
  2. 西藏文物大事記,搜狐網,2019-03-27
  3. 曲貢文化遺址,新浪旅遊頻道
  4. 西藏民俗文化論,豆丁網
  5. 驚人的曲貢文化遺址,西藏旅遊網,2008-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