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曲江池畔覓詩情(31)(娟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曲江池畔覓詩情(31)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曲江池畔覓詩情(31)》中國當代作家娟子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曲江池畔覓詩情(31)

最早知道曲江池,是背誦那首《望江南·莫攀我》的敦煌曲子詞「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臨池柳,這人折了那人攀。恩愛一時間」。兒時以為任人攀折的柳枝,不外乎褪皮做支柳笛,編個柳條帽,或是騎竹馬時拿在手裡甩着當馬鞭。年紀漸長,才對詞中以柳自喻的青樓女子,嚮往專一而長久的愛情不得,轉而直言不諱地告訴男子,不必多情,不要「死心眼」,自己沒有被愛和愛人的權利的悲涼處境深感同情,對曲江池是怎樣的繁華地、風月場,如何孕育出漢唐風韻、千古詩情充滿好奇。

從文字里知道,曲江池在唐長安城東南隅,是歷史上久負盛名的皇家園林和人們趨之若鶩的「相尋不見者,此地皆相遇」的京都公共景區,更是天下士子的聖地和詩人展示才華的舞台。歷史可上溯至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周之古杜伯國、秦之宜春下苑、漢之上林苑。」因其河岸曲折,形似廣陵之江,而得名曲江。隋時文帝惡其「曲」字,更名「芙蓉園」。煬帝時代,黃袞在曲江池中雕刻各種水飾,把魏晉南北朝的文人曲水流觴故事引入宮苑之中,給曲江賦予一種人文精神,為唐代曲江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到了唐代,太宗、高宗、睿宗、玄宗等朝,鑿黃渠,辟御苑,築夾城,建大雁塔,修新開門,芙蓉園內宮殿連綿,樓亭起伏,綠柳垂雲,花色人影,綺麗奢靡。曲江周邊園林建築達到最高境界,曲江的各類文化活動也趨於高潮,群賢畢至,才俊匯集。不僅是文人雅士貴族仕女僧侶平民,就是貴為九五之尊的皇帝也常來這裡。玄宗在長安城東牆邊修築的「夾城」,就是為了方便帶楊貴妃前往曲江游湖賞花、吟詩唱和。還有曲江流飲、杏園關宴、雁塔題名,看花馬、歇馬杯、斗花,李隆基與楊玉環、薛平貴與王寶釧、崔護與絳娘、李亞仙與鄭元等等,在中國古代史上膾炙人口的文壇佳話、民俗活動、愛情故事,均發生在這裡,曲江池成為唐文化的薈萃地,名冠京華。

真實地站到曲江池畔的黃渠橋,已是鬢邊華發早生的中年。被歲月收藏的一池碧波,兩岸煙柳,亭台樓閣,水榭曲廊,以慣有的雍容明麗走回大唐。遠眺終南山,霧靄蒙蒙,雲蒸霞蔚;近觀池中島,四周綠柳垂雲,荷葉田田。島上建築參次錯落,波光中恰似一朵盛開的睡蓮。那隻貼着水面飛來的蜻蜓,尾尖不時點下水面,濺出小小的漣漪。臨水照影,飛越千年的時光,回到前世的某一次約定,看見一些人遊船畫舫,吟詩作對,把酒言歡;另一些人漫步徐行,折柳賞花,談着愛情。一隻水鳥叨起水面的柳絲,驚起微瀾,弄散了往日的場景。右首池畔,屹立着一條高達五米的石龍——白龍顯靈,石龍噴出的那條弧形水柱,讓湖水像天空的雲一樣飄起來,千年的夢依然閃着星星點點的光,與湖畔的詩情一起,在天空蕩漾,瞬間又落入池中,消融不見。當地人把龍嘴裡噴出的水柱叫做「龍涎」,相信龍涎沖身,大富大貴。遊船到了這裡都要在水下穿過,沾一沾喜氣,討一個好彩頭。左首橋下溝壑北側崖壁上,約300米長10多米高的景觀雕塑牆,紅彤彤的占滿了一面坡。雕塑採用現代藝術設計手法,結合中國傳統的剪紙形式,展示了梁山伯祝英台、羅密歐朱麗葉、牛郎織女等家喻戶曉的世界十大愛情故事,雄偉壯觀。橋下武家坡古寒窯祠廟的那副對聯「十八年古井無波,為從來烈婦貞媛,別開生面;千餘載寒窯向日,看此處曲江流水,想見冰心。」陳鋪直言,給人以戚肅之情,猶如高亢的信天游,聲振林木,響遏行雲。

念一念終南雪晴、芳洲臨流、花明軒、藕香榭這些園景的名稱,與唐詩的場景和意境相呼應。如果說唐詩是中華文學的筋骨,那曲江就是滋養這根筋骨的血液文源,一脈長流。有人說,一座曲江池,半部《全唐詩》,此言不虛。《全唐詩》收錄的五百多位詩人中,有一半以上曾在曲江留下足跡。曲江池催生出眾多傳頌千古的名篇佳句,池畔行吟的詩人留下眾多的詩情,而白居易無疑是其中最為精彩的一位。

白居易是一位天才少年,16歲時就已名滿京城。當他面對湖光山色,吟出「矩浮光灩灩,方折浪悠悠。凌亂波紋異,縈迴水性柔」時,一步登科,走向人生巔峰。與他同時期的孟郊兩試未中,直到46歲才成功及第,按捺不住心中的興奮和激動,雁塔題名時寫下那一句表達欣喜若狂心情的著名詩句「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他看到後,豪氣頓生,飲酒,蘸墨,揮毫寫下「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驕傲。他與同科詩友元稹交好,一日游曲江想念元稹,寫下「忽憶故人天際去,計程今日到涼州。」遠在梁州的元稹於同日寫下「夢君同繞曲江頭,也向慈恩院院游。亭使呼入排去馬,忽驚身在古梁州」的詩句。身無雙飛翼,心有靈犀通。夢裡同游, 落筆成詩,成就了詩壇一段佳話。如今的曲江池東邊,白居易和元稹騎馬悠然而行的雕像,再現了「唯我與夫子,信馬悠悠行,去到曲江頭,反照草樹明」的情景。曲江池於白居易,是詩情的源頭,僅與劉禹錫之間有關曲江的唱和詩就達百首之多。藕香榭前的草坪上,他們一人撫琴,一人手拿書本,吟詩唱和,悠然自得。還有韓愈和張籍,他們仨留在曲江的詩情縮短千年距離依然在池畔遊蕩。韓愈一改學究刻板寫下的「漠漠輕陰晚自開,青天白日映樓台。曲江水滿花千樹,有底忙時不肯來?」和張籍「曲江冰欲盡,風日已恬和。柳色看尤淺,泉聲覺漸多。紫蒲生濕岸,靑鴨戲新波。仙液高請客,相招共一過。」的清新詩句寄到白居易手中時,他坐不住了,直奔曲江池,寫下了 「曲江岸北憑欄杆,水面陰生日腳殘,塵路行多綠袍故,風亭立久白須寒。」同是寫早春的雨後曲江,既有韓、張筆下水清花秀,亭台樓閣倒映水面,紫蒲搖曳,青鴨戲水的美好,也有白居易無比複雜的感傷。

[1]

作者簡介

娟子,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江蘇省作家協會。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