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曲江·心儀之江(王士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曲江·心儀之江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曲江·心儀之江》中國當代作家王士敏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曲江·心儀之江

去曲江參加文學筆會,一個重要原因是那裡有文友王飛,他如今擔任着西安曲江樓觀道文化景區管理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三年多前那個清風送爽的早晨,電話里傳來渾厚溫馨的陝西話語:「王老師,到曲江來吧,這裡是中國道教最早的聖地,緊依終南山,風光旖旎,美着哩!」這是個我沒想到的電話。事前,我的紀實文學《龍尾頭之「王」》寄給了王飛老師,不長時間,他就給我發來了《給垣曲立了一座碑》的書評,這又是一個我沒想到的書評。庚午年,王飛老師供職的太行山大峽谷景區,聯合山西省作家協會、東方散文雜誌社舉辦筆會,王飛老師在和我通話時,又真誠相邀,可惜那次有了些公務纏身,又沒成行。這幾年,我常想,才三十幾歲的王飛老師,不僅是中國作協會員,還是冰心文學獎、柳青文學獎獲得者,著名作家,竟掛記着我這個年過花甲的文學愛好者,何也?不就是他置身於道家福地,常懷着貴柔之心的緣故嗎?

因此,等接到筆會邀請時,第一反應便是,曲江,一定要去。

那年,我家的新宅院建成,在安裝門樓匾額時,工匠說,我為你選了一塊門匾,青石的,上刻「紫氣東來」四字,這門匾吉祥!他話音落地,我腦子裡便浮現出鄉村里見多了的古民宅、今民居門樓上的 「紫氣東來」,便覺得這門匾有些俗了,可人家已經選下,就用了吧。這樣,這塊門匾便伴着我出行往返二十多年,而「紫氣東來」,也成了我寄託吉祥的心語。

有一年出差去河南靈寶,主人熱情地帶我們參觀函谷關,那時,我才知道,這裡就是「紫氣東來」這個典故的出處。

因為眾所周知,這個故事就無需再講了,但發現紫氣東來的函谷關關令尹喜建樓觀、修道行的終南山樓觀台,卻是我函谷關之行以後多年的嚮往之地。

像做了一個長長的夢,醒來的時候,乘青牛、駕祥雲的老子飄然眼前。

這裡就是終南山下的古樓觀,是老子攜帶着紫氣東來,才使這裡千峰疊翠,景色幽美,有了 「天下第一福地」和「仙都」之稱。

置身「仙都」里的文友們,「仙步」走着, 「仙姿」飛揚。穿過「一條軸線,九進院落,六大殿堂」,我們來到仙都里的核心區說經台。門前的八卦形水池,為樓觀台著名勝跡。帶着我們的導遊,此時異常興奮,聲音清脆而悅耳。那段生動的解說,說得那池裡的水波光粼粼,說的那池裡的龜神采飛揚。一群文人騷動起來,擁擠着和遊客一起,爭相向池裡張着嘴巴的神龜投着硬幣,以圖吉祥喜慶。那一刻,他們對聖水沐福深信不疑,對神龜賜福深感榮幸。我年紀大些,不忍與年輕人爭奪空間,便注視着元代翰林大學士書法家趙孟眺題寫的「上善池」三字,把它深深地嵌進了相機。

在文友們繼續着活報劇時,我獨自一人沿着石階盤山而上,向宗聖宮走去,這是我最掛牽的地方,因為它是道教最早的樓觀,那天水人尹喜,就是在此結草為樓,精研天象,在此看見了紫氣東來,逐於函谷關迎來了老子;在此著書以惠後人,留下了《道德經》五千言。站在宗聖宮前,進入眼帘的便是那厚重古典的 「宗聖觀」三字,腦海中,大唐高祖李淵穿越時光,翩然而至。是他於唐武德三年,親至樓觀拜謁老子,詔改樓觀為「宗聖觀「。以後各代陸續擴建,規模益闊,又恢復了先前「宗聖宮」名稱。最讓我感興趣的是,山門入門處碑廊保存的張豈之、杜鵬程、劉文西、茹桂等當代名家盛譽老子的書畫作品。山門左右的楷書「尊道,貴德」,正中榜書「宗聖宮」。還有宋代書法家吳琚為樓觀台題書的「天下第一福地」,宋代米芾題書的「第一山」,清代李筠書的「洞天福地」等。讓酷愛書法的我久久流連。

見了,《大唐宗聖觀記》碑;見了,《道德經》和《大唐尹奠師碑》。這三通碑字裡行間,通透着老子和尹喜的道德思想。至此,那段老子挾裹着紫氣由東而西的傳說又湧上心來。要感謝當年尹喜的倔強,是他留駐下西行的老子,強求他著書立說,老子欲走不能,只好在紫氣霞光中,把自己一生的體會化作忠言道德五千言而去。這寫書過程,幾千年之後仍讓人忍俊不禁。看來《道德經》就是傳說中老子過關的買路錢。難為您了,尹喜,是您在老子「莫知其所終」的隱居之前,為自己、為中國、為全人類索取了一份精神厚禮。不要小看這好歹要來的五千字,漢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貞觀之治都是靠它成為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代,我們今天的和諧社會也藉助了他老人家一臂之力。就連包括俄羅斯總理韋德韋傑夫、德國總理默克爾在內的諸多世界政要也把《道德經》作為治國理政的寶典,的確讓中國人倍感自豪。

魯迅先生說:「中國的根祗全在道教」。《道德經》的核心內容是「尊道貴德、濟世救人」它追求的目標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珍愛生命和自然環境,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而我們國家如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和老子的道德思想是一脈相承的。有了這個基礎,就會帶領人民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做好今天的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享受太平盛世的安康和吉祥!

因參加曲江筆會,我才見到了終南山。

小時念書,語文書里《梁生寶買稻種》的課文,讓我第一次知道了終南山,也知道了終南山下是個有稻穀、出大米的地方。

一篇好課文,對學生具有強烈的引領作用,就是這篇《梁生寶買稻種》,引起了我對終南山的嚮往,激發了我對長篇小說《創業史》的極大興趣。當我在曲江的馬路邊上詢問時,當地人告訴我,這裡就是終南山下,就是梁生寶買稻種的地方。放眼藍天白雲下綠瑩瑩的曲江生態農業示範區,仿佛穿越到了半個多世紀前郭縣的綠色平原,難怪梁生寶在這裡買稻種,因這裡有道家的薰風溫暖,有水鄉的滋潤,有綠色的渲染,有秦人的勤勞勇敢。

一篇課文,還有長期的潛移默化作用。我們這一代人大都出身於農家,身上都有梁生寶那種基因,一經入腦,便傳承光大。我那一個班裡一共三十幾個同學,畢業後都從事着修地球的活計,男生里包括我就有七八個干過生產隊長。我們都為生產隊買過種子、化肥和農機具。像梁生寶這樣,住候車室、啃干饃、喝涼水的事,我們都有過。有時甚至比梁生寶還過之。上世紀六十年代後期,大批促大幹,向地里要高產,種啥能高產?當時公社裡的廣播匣子說,種高粱,而且是種那種在海南島培育的低杆、穗大、高產的「晉察五號」。這號種子縣種子站有。我鄰村里當着生產隊長的同學平分就去了,出門的頭天晚上,妻子為他蒸了一鍋柿疙帯(柿蒂)面饃饃,第二天一早,他包了幾個黑饃饃,騎着借來的一輛破自行車出發了,但在一個山圪嶗的下坡拐彎處,車閘不管用「放鷹」了,他被摔在碎石坡上,滿臉的血污,暈了一會,他爬起來,先摸了摸「合袖」(夾襖)口袋裡裝的錢還在不在,然後又拾起了滾在砂土地上的黑饃饃,便把車子扶起來,推着向城裡走去。那天中午,種子站的人見他眼睛腫得像一條線,嚇了一跳,他不好意思地說,栽了一跤,沒事。便到水池裡洗了一把臉,接着買了三十斤種子,放在那輛壞了閘子的自行車后座上,推着走了。路過城裡有名的「米氏胡辣湯」,誘人的香味向他的鼻孔里鑽了進來,胃裡也叫了起來,他停了下來,摸摸胸口的口袋,癟的,心裡便空落落的。他知道,會計給他的錢是有數的,買三十斤高粱一分不剩,一角錢一碗的胡辣湯也掏不起。店裡的掌柜看他向店裡張望,便說,進來吧,鍋盔虛着哩,胡辣湯香着哩!他說,不喝啦,舀你一碗涼水行嗎?掌柜看他臉上青一塊、紫一塊的,同情地說,不敢喝涼水,有開水。就這樣,他蹲在店前,吃着黑饃饃,喝着白開水,填飽了肚子。

梁生寶的故事,也是我最早接受的「吃苦就是『享樂』」的理念。難忘的一回是,我和三個宣傳隊員去城裡為宣傳隊買幕布。當買下幕布時,天快黑了,口袋裡還有些錢,也夠在旅館住一宿的,卻捨不得,便又為宣傳隊員們買了幾盒化妝的胭脂和油彩。這時,天更黑了,想住店也沒錢了,三個人一合計,乾脆連夜走着回家。可天不睜眼,下起雨來,那泥濘的山路,把鞋子粘到了地上拽不起來,便索性把鞋子脫下來,用柳樹枝捆着,吊在了肩背上。那個晚上,我們赤腳走了五十多里,腳上打了泡,到家時已經半夜了。第二天晚上,當我們掛上新幕布,隊員們抹上鮮艷的胭脂,情緒十分高漲,演出十分成功,我們樂的合不上嘴,熱鬧了大半夜。

再後來,我們這一代人,無論在農村勞動,還是走出農門後為公家辦事,從來沒把吃苦吃虧放在心裡。現在我也給年輕人說起這些事,卻很少得到呼應。的確,我們現在的環境優了,條件好了,生活幸福了,願吃苦的人也就少了,加上一些人對掙錢發財享樂主義的扭曲思維渲染,願意吃虧的人就更少了。但不管怎樣說,奉獻總比自私強,實誠總比奸猾強,艱苦奮鬥總比驕奢淫逸強······記住了這些,我們最初的追求——共同富裕的和諧社會就不會遙遠。

當清晨的陽光又一次普照終南山時,筆會的帷幕拉上了。我們這群來自全國各地的文友一起走出盎然春天般的玻璃大廳,站在了面對着終南山的一塊草坪上,嬉鬧、說笑、合影。那個時刻,我看到,文友們的眼睛里像有顆朝陽,熠熠閃光,臉上寫滿了真誠,聲聲含着不盡地真情。忽然,我的心房振動,手機里的信息躍入眼中:「王老師,您好,這次來曲江照顧不周,昨天到西安開會。您要走了,今天也趕不回去為您送行,實在抱歉!希望再看到您新的作品,也誠望您再來曲江。王飛。」那一刻,我不知道用怎樣的言辭表達感情,只是站直了身子,仰臉看着連綿起伏的終南山,心中湧起的是,王飛的樸實敦厚,不就是新時期終南山下又一個梁生寶的美好象形。[1]

作者簡介

王士敏,山西垣曲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