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曙光村位於北緯33°46′——03.69″,東經117°89′——28.98″,前身為曙光社。1957年前屬邱集轄,1958年劃歸黃圩,為曙光大隊。[1]
中文名稱: 曙光村
外文名稱: Shuguangcun
行政區類別: 行政村
下轄地區: 大邱、小劉、五圩等
政府駐地: 武美莊
面 積:4.3平方公里
人 口: 3380人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性氣候
概況
曙光村轄大邱、小劉、五圩、大孫、大戈、後王、西呂、東朱、方場、王興、二廟、宗樓、武美、小邱14個自然村。1971年改制,分為三烈、二廟、武圩、曙光四個大隊。2002年與二廟合併為曙光村。東與安徽省搭界,西鄰黃曙線,北是三烈村,南與聯合村搭界,村部在武美莊,在鎮政府東南方向,距鎮政府7.5公里,現有人口3380人,占地面積4.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000畝,主要種植水稻、小麥、玉米、黃豆。下轄王興、二廟、宗樓、武美、小邱5個自然村。該村莊莊都有衛生室,2012年建成自來水廠,已投入使用。商店村村有,學校一所,方便轄區孩子就學。全村已培養大學本科生30多人,研究生8人,大專生70多人。莊莊通水泥路,共有電灌站6個,水泥渠3000米。自然村/二廟莊二廟莊位於白馬河與潼河交匯點。東與安徽省搭界,西與武美為鄰,南是聯合村,北與宗樓村接壤。現有人口1115人,姓氏有謝、孔、胡、張、侯、楊、孫、李、馮、黃、周、劉、薛、王、駱、戈、吳、彭、仝,均為漢族。該莊占地面積1.5平方公里,可耕田1832畝,主要種植水稻、小麥等。該莊源於明末清初。時為湖盪沼澤地區。謝、張二姓先人到此落腳,打魚為生,後墾荒,漸成村落,為了防水抗洪,在莊前建廟,供奉二郎神,廟前洪水沖刷的大溝稱為南天門,遠近皆知「二郎神坐陣南天門」了,莊名亦叫「二郎廟」。清末民國初年,一位孫姓前輩主事,在二郎廟逢集,名為大興集,集市貿易一度十分興隆。民國政府腐敗,日寇侵華,匪患不斷,大興集蕭條了,幾乎無買賣了。集主孫老清和群眾商量,便把集市賣於宿遷運河東邊三十里處,大興集那兒逢集了。可惜二郎神並沒有給二廟人民帶來福祉,解放後興修水利,根治水患,連年豐收,黨的惠農政策讓群眾過上好日子。
自然村/王興莊
王興莊名源於莊上昔時有大財主王老興,世人便稱為王興莊。該莊位於白馬河東岸處,東、北兩面都與邱集鎮接壤,南與安徽比鄰,河西是二廟地界。莊上現有495人,姓氏有:莊、王、何、徐、姬、鄭、孫、張、李、劉、謝等。占地0.9平方米,耕地580畝,主要種植水稻、小麥。革命先烈:孫宗翠。,1922年生,三縱二十六團排長,1946年宿北戰鬥失蹤。
自然村/宗樓莊
宗樓莊先民為宗姓居此,蓋過樓,即取莊名為宗樓莊。該莊西與武美搭界,東南方向是二廟,北與方場為鄰,占地面積1.1平方公里,有趙、韋、姚、朱、湯、陸、邵、陳、魏等姓,共計295人,可耕地面積678畝。主要種植小麥、玉米。
自然村/武美莊
從前,此處有個大土墩子,武姓先人武老美定居於此,故取名武美墩莊,後簡稱武美莊。該莊占地1.2平方公里。姓氏有朱、胡、李、張、王共985人,漢族。可耕地1900畝,主要種植水稻、小麥。武美莊東臨宗樓,西接小邱,北是三烈村,南靠潼河,村部在莊北面,交通十分便利。
自然村/小邱莊
因與西面大邱莊臨近,故名小邱莊。占地面積0.5平方公里,東與武美搭界,北是三烈,南靠潼河。姓氏有:王、劉、湯、卞、仝,為漢族。社會人口355人,耕地面積650畝,主要種小麥、玉米。
視頻
【扶貧印記】泗縣曙光村:梨園飄香富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