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暮雨瀟瀟落梧桐(葉青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暮雨瀟瀟落梧桐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暮雨瀟瀟落梧桐》中國當代作家葉青才的散文。

作品欣賞

暮雨瀟瀟落梧桐

校園裡有兩百多株桂花,今年提前在九月初就綻放了。幽幽芬芳,使人神清氣爽,遐思連綿。不禁想起古人曾把馥郁的桂香比作秋的精魂,金秋丹桂稱為明月的玉魄。將桂樹當作月宮仙樹,表明對桂花的喜愛和看重,這想象大概多出於吳剛伐桂的傳說。「吳剛伐桂」最早見於先秦神話《山海經》,後來唐朝的志怪小說家段成式在《酉陽雜俎》里也提到過。歷經世代口傳,月與桂的關係便顯得格外親近,特別是詩人墨客一言桂就要詠月,或者乾脆稱明月為「桂魄」「玉桂」或「桂輪」。這有大量詩詞為證:

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銀笙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王維《秋夜曲二首•其二》)

遙知天上桂華孤,試問嫦娥更要無。月宮幸有閒田地,何不中央種兩株?(白居易《東城桂三首•之三》)

織女分明銀漢秋,桂枝梧葉共颼颼。月露滿庭人寂寂,霓裳一曲在高樓。(劉禹錫《秋夜安國觀聞笙》)

詩人筆下的桂魄月魂曾勾起多少人的無邊秋思,讓人生出幾許悵然,幾多感慨。這大約又是由於大地上的桂花有着特殊的芬芳,月中的桂影有着神秘的色彩,它能把人們的想象引向邈遠的天際,最終與明月共成寄託遐思的載體。於是,桂蕊幽香便成了抒發孤獨淒涼諸般情緒的代用物了。自號天隨子的唐代詩人陸龜蒙在《初植松桂》一詩中寫道:

軒陰冉冉移斜日,寒韻泠泠入晚風。煙格月姿曾不改,至今猶似在山中。

看來陸龜蒙終是把松和桂都給栽活了,並且濃陰匝匝,風姿綽約。詩人在晚風中一邊欣賞松桂,一邊解析人生的玄妙命題,就像他泛舟太湖,常常看透了一個又一個人生幻境一樣,他也每每把院子裡的松桂看成了自己。老陸一生性情怪癖,曾是道家學徒,又成農具專家,還是一位茶藝大師。據說他坐在桂花樹下品茗,跟好友皮日休研究出了一道「桂花茶」,不知如今還在流傳否。

唐代另一位詩人陳羽在一個深秋的午後遊覽洞靈觀,寫下了這樣一首詠桂詩:

初訪西城禮少君,獨行深入洞天雲。風吹青桂寒花落,香繞仙壇處處聞。

道觀里的桂花畢竟不同於凡塵的世味俗氣,然而它們一樣要凋零,頂多只能算是一支上好的檀香,為神壇飄去一點餘味而已。道觀里多桂花樹,似乎也與道教風習有關,我在老君峰下太清宮就見到過一排排的桂花樹,可惜去的時候不是花蕊盛放時節,唯有「葉如剪碧鮮」(白居易)。陳羽又在一個中秋夜遊鏡湖,得詩句云:「迥徹輪初滿,孤明魄未侵。桂枝如可折,何惜夜登臨。」他不僅賞了中秋月,還想登月折桂,真地是人比桂淡,心比天高。

桂花盛開多值中秋,中秋一過,微涼即生,所以它又與秋愁有關。遂想到浪遊桂林的清溪子,也就是那個以赫赫詩名威服強盜的李涉,在個人遭遇蹇塞、仕途坎坷不平時寫過的一首題留詩《秋夜題夷陵水館》,詩中抒發秋愁秋怨之情可見一斑:

凝碧初高海氣秋,桂輪斜落到江樓。三更浦上巴歌歇,山影沉沉水不流。

月桂能夠寄託悵惘之情,隱逸哀婉之嘆,這還可從「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應斷腸」(李商隱)中尋蹤覓跡。詩人借嫦娥失意來表達宦海浮沉的感慨,仿佛自己也成了「草下陰蟲葉上霜」。但是有幸折取桂枝又是古代文人學士登科及第的美譽,這緣於晉代郤詵舉賢良拔能士的傳說。郤詵曾坦言:「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樹之一枝,崑山之片玉。」後來就把及第登科稱為蟾宮折桂。唐朝有個叫盧巽的人看見大殿前的桂樹,不禁觸發了內心的感慨:「桂樹生南海,芳香隔遠山。今朝天上見,疑是月中攀。」他的同宗盧肇更是在自己功成名就之後,欣然高吟:「桂在蟾宮不可攀,功成業熟也何難。今朝折得東歸去,共與鄉閭年少看。」那股子少年得志、春風得意的模樣,幾乎從詩中呼之欲出。直到今天,就是在奧運會的領獎台上,運動員頭上有時還戴着一圍青青樹圈——桂冠,仍然是奪魁的標誌。

月圓月缺,花謝花開,這是自然之常序。正像李嶠說的「盈缺青冥外,東風萬古吹。何人種丹桂,不長出輪枝。」如果看見月缺花殘就黯然神傷,觸及秋風冷露就嗟吁哀嘆,那只能是落寞文人的襟懷,分明感受不到氣朗風清的金秋帶給我們成熟和豐稔的欣喜。然而像獨立寒秋的宋代詞人王沂孫,把月缺花殘同山河破碎、民命飄零聯繫起來,不無傷感地吟詠道:「看雲外山河,還老盡,桂花影」,則這秋思中又平添了一份沉重,對國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運多了一份悠悠的牽掛;或者像清代李漁題桂詩云:「萬斛黃金碾作塵,東風一陣總吹來。早知三日都狼藉,何不留半次第開。」他認為凡事盛極必衰,如功名利祿榮華富貴之類「皆玉蘭之為春光,丹桂之為秋色也」,來得快,去得也快,這當是辯證的觀點,特別是當我們的某些公僕們欲望膨脹、慾壑難填的時候,讀一讀李笠翁淺白平易的詩句,想一想「萬斛黃金碾作塵」所蘊含的哲理,對於葆守自己的黃金晚節,像金秋丹桂那樣多多為人間奉獻一些清純的馨香,難道不是大有裨益的嗎? [1]

作者簡介

葉青才,中國作協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高中教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