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暮色將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20世紀英國傳奇女編輯,89歲漫談獨身老年生活, 寫下一份酷對「凋零」的誠摯手記: 獨身女性的坦率心聲ⅹ老年生活的全新收穫; 妥協與自由反覆掣肘的女性一生 —— 為生存與世界周旋,為自我守精神世界。

◎ 科斯塔傳記獎得主、發掘了V.S.奈保爾的傑出女編輯—— 戴安娜·阿西爾,76歲退休後開創寫作事業,年近90回首傳奇一生,寫下一份詼諧坦蕩的老年手記。 她是作家們心中無比信賴的編輯:

◆ 在那些早年的歲月里,我有時會一邊寫作一邊在內心對弗朗西斯·溫德漢和戴安娜 ·阿西爾說話。——V.S.奈保爾 ◆ 戴安娜是我的第一位英國編輯……所有認識她以及讀過她回憶錄的人,都會對她產生欽佩,因為她誠實、樸素而優雅的風格,她從不偽飾的個性,以及在面對生活不斷縮小的可能性時的堅忍態度。她是如何變老的典範,雖然變老並非我們自願。我很幸運在我的生活中遇見她。——瑪格麗特·阿特伍德 卻也常忍不住對作家辛辣吐槽: ◆ 有時她(簡·里斯,《藻海無邊》作者)會很挑釁地宣稱要把自己幾近灰白的頭髮染成鮮紅,但從未實施,而沒這麼做的原因,我想倒不是因為她沒有精力去做,而應該歸功於她依然還有那麼點理性。 ◆ 生於保加利亞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埃利亞斯·卡內蒂是我看到的另一個反面教材,他挑戰死亡的方式與簡的惶恐不安相比顯得更加愚蠢。……他宣稱自己「拒絕死亡」,終於讓我忍無可忍。 ◎ 「不被看見」的老年生活,卻是我們終會抵達的未來; 長壽老人阿西爾寫下這份真摯記錄,將衰老中的自己「剝」給你看: ◆ 從化妝到服裝,「老女人」更注重外表 ◆想看幼苗長成參天大樹,好難 ◆開車代步是「最後的倔強」

但人生暮色中仍有繁星閃爍,老年人依然還在生活,還在成長——

「我在一生中,從未像現在這樣舒服地、長久地享受過自己。」

◆ 荷爾蒙退潮讓思考更清晰

◆ 戀愛依舊「正在發生中」

◆ 害羞窘迫的社恐症消失了

◆ 真幸運,我居然能寫作

◎ 89歲「不婚族」女前輩坦率開麥,擊碎傳統婚戀觀念中的女性枷鎖:

◆ 瀟灑享受每一段戀愛——

這些關係令人興致勃勃,但沒有一次足以傷害我;

女人也能不談愛,僅僅因性就可以燃燒。

◆ 將「自我感受」置於首位的生育觀念——

(流產後甦醒的第一反應)我還活着!我感受到完整的自己;

(最終沒成為母親的坦然態度)沒能做母親,我真的不介意。

◎ 精裝小開本設計,方便手持隨身攜帶;

封面黑+金配色,厚重而不失明媚:書名燙金,封面印水墨畫風作者側影——暮色雖已至,光景仍壯美。

《暮色將盡》是戴安娜·阿西爾的代表作,獲得了科斯塔傳記獎、美國國家圖書評論獎等眾多獎項,是她臨近90歲高齡時寫下的一本老年生活隨筆,言辭坦率豁達,饒有趣味。

她由步入老年的種種變化說起,夾雜着對自己過去人生的回憶,她大方回憶自己的幾段情史,坦承自己對錯失母親身份的淡然,誠實面對老年的痛楚,但也仍滿懷熱情地談起在園藝、繪畫、讀書、寫作等過程中收穫到的新鮮體驗。

總體而言,阿西爾為我們展現了一個非常獨特的女性樣本,讓我們看到一個普通的知識女性,是如何在與世界的周旋中保存獨立的自我,並最終坦然面對衰老與人生終點。

媒體評論

一部堪稱完美的老年回憶錄——坦率,細膩,迷人,毫不自憐或多愁善感,最重要的是,文筆相當優美。

—— 科斯塔獎評委

戴安娜·阿西爾已經90歲了,儘管以她身處時代和階級對女性的標準來看,她的人生應該充滿遺憾,但她卻覺得,人生無憾。

——《衛報

儘管《暮色將盡》的主題(老年生活)原本不怎麼令人愉快,但戴安娜·阿西爾拒絕粉飾、承諾坦誠以及迷人的寫作風格,使得這本書趣味盎然,魅力十足。

——《華盛頓郵報

她的視角既冷酷又溫柔,她談到自己性慾的衰退、無神論信仰的決心、對非虛構作品的日益偏愛,還有一個事實,那就是即使她已經年紀很大了,但她的大部分時間都還要花在照顧比她更年長的人上面。阿西爾作品的成就在於,她沒有將自己迷人的生活細節簡化為關於人生智慧的說教。

——《紐約客

讀來有一種坦率而真誠的樂趣。

—— 艾麗絲·門羅(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獲獎記錄

⭐️ 2009年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自傳獎

⭐️ 2008年科斯塔圖書傳記獎

作者簡介

◎ 著者

戴安娜·阿西爾(Diana Athill,1917-2019),英國知名文學編輯、作家,1917年出生於英國諾福克,安德烈·多伊奇獨立出版社的創始董事,被譽為「20世紀最傑出的編輯之一」。76歲退休後開始進行文學創作,撰寫了小說及多部回憶錄,獲得科斯塔傳記獎 等諸多獎項,從此聲名遠揚。她一生未婚,於2019年1月在倫敦一家臨終關懷醫院去世,享年101歲。

◎ 譯者

曾嶸,1990年畢業於武漢大學,譯作發表於《譯林》等雜誌,已出版譯著十餘部。

原文摘錄

她談論繪畫時感覺非常棒,這下我恍然明白,為什麼從她身上我看不到空虛之感。她是那種擁有最大幸運的典型例子,不管經歷了怎樣的苦難,卻天生能成就事業。 (瑪麗·路易斯,卡內蒂的情人) 對我來說,這種態度純粹就是傻。因為我們非常清楚生命是依照生物規律而不是個體規律運作的,個體出生、長大、生兒育女、調零死亡讓位給後來者。不管人類做着怎樣的白日夢,也無法倖免這樣的命運。當然,我們想要盡力延長調零過程,以至於有時候調零甚至比成長所經歷的時間還長,因此,在這一過程中會遭遇什麼,如何能盡力過好這一調零的時光,確實值得深思。現在有這麼多關於保持青春的書,還有更多有關生兒育女詳盡的、實驗性的經驗分享,但有關調零的記錄卻不多見。而我,正行走在這一凋零的路程當中,我的神經剛剛經歷了小狗事件和樹蕨事件,倍感痛楚,於是我問自己:「為什麼我不來記錄?」因此,我寫了這本書。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