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景靈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景靈宮位於山東省曲阜縣城東四公里的舊縣村北邊吳陵南約五十米的交阜平原上。創建於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極盛時有殿堂及房1300餘楹,規模宏大,建築雄偉,金代毀於戰火,元至正十年(1350)曾重修,後又毀於兵火。今唯留三通大型石碑及建築遺址。為曲阜古代規模較大的道教宮觀[1]

建築背景

宋代的曲阜又進入一個光環有加的時期,除對孔子及其後裔一再加封外,沉睡了四千年的黃帝出生地遺址也被宋朝統治者重視起來。真宗妥協於燕遼以後,總想以華夏民族的文化優勢震懾北方,故有儒釋道三家並重之舉,封泰山、尊孔子、容釋家,潛心向道,數度「天書」之能事,夢見神人而尊黃帝為趙氏始祖,故於大中祥符五年召集群臣審定,下詔京城與曲阜壽丘各修建景靈宮,京城景靈宮奉祀黃帝及趙氏先皇諸「神仙」,曲阜景靈宮祭祀始祖黃帝及聖母。曲阜壽丘是黃帝出生地,因此真宗頒詔將曲阜更名仙源縣,屬襲慶府(後改兗州府)。

史書記載

宋書·真宗本紀》大中祥符五年閏十月「戊寅,建景靈宮太極觀於壽丘。」

《宋書·地理志》襲慶府下:「魯郡,泰寧軍節度;本兗州。大中祥符元年,升為大都督。政和八年,升為府。……仙源(縣),中上。魏曲阜縣。大中祥符五年改。」

明代萬曆二十年刻本《兗州府志·沿革志》:「宋大中祥符元年,以軒轅降於延恩殿,謂曲阜有壽丘,改名仙源,屬襲慶府。」按《宋書》為大中祥符五年,而非元年,《兗州府志[2]、《曲阜縣誌》謂元年,當為誤。京城的景靈宮因北宋改南宋而有重建,其規模宏大,可見《宋書·禮志·吉禮》:景靈宮。創於大中祥符五年,聖祖臨降,為宮以奉之。天聖元年,詔修宮之萬壽殿以奉真宗,元豐五年,始就宮作十一殿,諸神御門置親事官五百人,立戟二十四。累朝文武執政官、武臣節度使以上並圖形於兩廡。凡執政官除拜,赴官恭謝。其後南郊先詣宮行薦享禮,並如太廟儀。

政和三年,奉安哲宗神御於重光殿。昭懷皇后神御殿成,詔名正殿曰柔儀,山殿曰靈娭。於是兩宮合為前殿九,後殿八,山殿十六,閣一,鐘樓一,碑樓四,經閣一,齋殿三,神廚二,道院一,及齋宮廊廡,共為二千三百二十區。

紹興十三年二月,臣僚言:「竊見元豐五年,神宗始廣景靈宮以奉祖宗衣冠之游,即漢之原廟也。自艱難以來,庶事草創,始建宗廟,而原廟神遊猶寄永嘉。乃者權時之宜,四孟薦獻,旋即便朝設位以享,未副廣孝之意,乞命有司擇爽塏之地,仿景靈宮舊規,隨宜建置。俟告成有日,迎還晬容,奉安新廟,庶幾四孟躬行獻禮,用副罔極之恩。」從之。初築三殿,聖祖居前,宣祖至祖宗諸帝居中殿,元天大聖后與祖宗諸後居後。掌宮內侍七人,道士十人,吏卒二百七十六人。上元結燈樓,寒食設鞦韆,七夕設摩羅。簾幕歲時一易,歲用酌獻二百四十羊。凡帝後忌辰,用道、釋作法事。十八年,增建道院,初本劉光世賜第,後以韓世忠第增築之。天興殿九楹,中殿七楹,後殿十有七楹,齋殿、進食殿皆備焉。

視頻

洪頂山摩崖刻經 相關視頻

距今1400多年的摩崖刻經和石窟,雖然遭到破壞,但是依然嘆為觀止
國學經典儒釋道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