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景德鎮窯卵白釉印花「太禧」銘雲龍紋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景德鎮窯卵白釉印花「太禧」銘雲龍紋盤
來自故宮博物院的圖片

景德鎮窯卵白釉印花「太禧」銘雲龍紋盤故宮博物院的一件藏品

藏品簡介

名稱:景德鎮窯卵白釉印花「太禧」銘雲龍紋盤

年份:元

類型:瓷器

規格:高2.3厘米,口徑17.8厘米,足徑11.4厘米

所屬博物館:故宮博物院

窯口:景德鎮窯

關鍵詞:景德鎮窯

藏品鑑賞

景德鎮窯卵白釉印花「太禧」銘雲龍紋盤,高2.3厘米,口徑17.8厘米,足徑11.4厘米。   

盤敞口,淺弧壁,圈足。胎骨堅細潔白,內外施釉,釉層較厚,呈失透狀,釉面瑩潤,釉色白中泛青,恰似鵝卵色澤,故名「卵白釉」。足內露胎無釉。   

盤外壁刻劃變形蓮瓣紋一周,共16瓣,蓮瓣紋尖部劃一道弦紋。盤內有陽紋印花裝飾,盤心是一龍戲珠,龍,張口露齒五爪,身體舞動,異常驕猛,襯以朵雲和火珠。盤內壁為纏枝蓮托八吉祥紋,花間對稱印有「太禧」二字。八吉祥的順序,從「太」字往左按逆時針方向依次為「腸、螺、輪、蓋、花、珠、魚、傘」。   

卵白釉瓷是元代景德鎮窯在生產青白釉瓷基礎上新創燒的一種高溫釉,經科學測試,卵白釉中氧化鈣的含量較青白釉低,約為5%,而氧化鉀、氧化鈉含量增多,致使釉的高溫粘度增大,燒成溫度範圍變寬。釉中所含微量的氧化鐵是導致釉色白中閃青頗似鵝蛋色澤的主要原因。   

元代卵白釉瓷器的造型以盤、碗、高足碗最為多見,裝飾技法以印花為主,刻劃花為輔。盤、碗之內壁往往橫印纏枝花卉或雲龍、雲鳳、雲鶴、花鳥、纏枝蓮托八吉祥等,有的器物在花紋間模印官府銘文或吉祥文字,其中最為多見的是「樞府」銘,因此,有時人們又將卵白釉瓷稱作「樞府瓷」。除了「樞府」、「太禧」之外,還有「東衛」、「昌江」、「南水」、「福祿」、「福壽」、「白王」、「天順年造」等銘款。「樞府」、「太禧」分別代表元代最高軍事機關「樞密院」和專掌宮廷祭祀的機構「太禧宗禋院」。《元史》卷八十七(百官志)記載:「太禧宗禋院……,掌神殿朔歲時忌諱日辰 享禮典。天曆元年,罷會福、殊祥二院,改置太禧院以總制之。」由此可知,「太禧」銘卵白釉瓷的燒造年代應在太禧宗 禋院的設立之年天曆元年(1328年)以後,其下限當在元末農民起義軍占領浮梁地區的1352年。   

「太禧」銘卵白釉瓷器甚為罕見,已故古陶瓷鑑定家孫瀛洲先生曾撰文指出傳世的僅有三件,此為其中之一,彌足珍貴。

藏館介紹

故宮博物院,簡稱故宮北京故宮,是位於中國北京紫禁城內的博物館。其前身是明清兩代皇宮紫禁城[1]

民國元年(1912年)清帝溥儀退位後仍居於宮內。至民國十三年(1924年)十一月五日,黃郛攝政內閣公布修正清室優待條件第五條,廢除皇帝尊號,請廢帝溥儀出宮。政府代表李煜瀛、京 師警衛司令鹿鍾麟、警察總監張璧,於六日接管皇宮,封存文物。後經攝政內閣核准,經一年之整理,故宮博物院於民國十四年國慶節(1925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開幕。[2]它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始建於明成祖朱棣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藏品也主要是以明、清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為基礎。2012年單日最高客流量突破18萬人次,全年客流量突破1500萬人次,可以說是世界上接待遊客最繁忙的博物館。[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