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晉察冀軍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晉察冀軍區
晉察冀軍區.jpg

來自 搜狐網站 的圖片

晉察冀軍區司令部:位於太行山麓的河北省保定市阜平縣境內

公 布:1996年

軍區創建於:1937年10月下旬

發展期:1938年5月初

司令員:聶榮臻

晉察冀軍區是抗日戰爭時期,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在河北省大部和山西省、察哈爾省邊界地區創建的一支重要武裝力量。是八路軍在晉察冀邊區的最高領導機關。1937年底創建了第一個敵後抗日根據地———晉察冀抗日根據地。中共中央和毛澤東譽之為「敵後模範的抗日根據地及統一戰線的模範區」。 [1]

歷史沿革

1937年9月下旬,八路軍第115師在平型關戰役後,主力南下晉東南,留下副師長聶榮臻(後任師政治委員)率領師獨立團、騎兵營、教導隊和八路軍總部特務團各一部以及地方工作團部分人員共約3000人,在山西省五台山地區創建抗日根據地,進行民族革命戰爭。在此前後,中共中央派紅軍幹部到冀中,在中共平漢線省委、中共保屬省委領導下,將民眾自發的抗日武裝組成河北游擊軍;東北軍第53軍第388旅第691團在團長呂正操(中共黨員)率領下,於河北省晉縣(今晉州市)小樵鎮誓師抗日,將部隊改編為人民自衛軍。至11月上旬,上述部隊和地方抗日武裝基本控制了平綏(今北京―包頭)、正太(今石家莊―太原)、同蒲(大同―風陵渡)、平漢(今北京―漢口)4條鐵路幹線之間廣大地區。11月7日,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在五台山地區成立晉察冀(察,察哈爾,今分屬內蒙古、河北)軍區,聶榮臻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唐延傑任參謀長、舒同任政治部主任。轄4個軍分區(其地域通常稱為北嶽區)。11月18日,晉察冀軍區機關移駐河北省阜平縣。12月,各軍分區部隊分別整編為支隊,第1軍分區兼第1支隊,第2軍分區兼第2支隊,第3軍分區兼第4支隊,第4軍分區兼第3支隊,加上縣、區游擊隊,約1.5萬人。11~12月,挫敗了日軍2萬餘人的「八路圍攻」。

1938年春,成立晉察冀軍區軍政幹部學校,孫毅任校長。4月底,人民自衛軍整編為12個團、1個游擊師、3個游擊支隊,約3萬人;河北游擊軍整編為9個團、4路,約3.6萬人。5月,人民自衛軍、河北游擊軍合編為八路軍第3縱隊兼冀中軍區,歸晉察冀軍區指揮,呂正操任司令員、孟慶山任副司令員,轄第7至第10支隊兼冀中軍區的第1至第4軍分區。與此同時,晉察冀軍區和八路軍第120師各一部在平西地區組成八路軍第4縱隊,歸晉察冀軍區指揮,宋時輪任司令員,鄧華任政治委員,轄第11、第12支隊和騎兵大隊、獨立營共5000餘人。6月,第4縱隊主力由平西取道平北,挺進冀東。7月,配合中共冀熱(熱,熱河省,今分屬遼寧、河北、內蒙古)邊特委發動和領導冀東20餘縣及開灤煤礦20餘萬人的武裝暴動,並組成約10萬人的冀東抗日武裝。9月,第3縱隊組成獨立第1支隊兼第5軍分區。10月,冀東抗日武裝5萬餘人在隨第4縱隊主力向平西轉移途中受挫,剩下的數千人一部到達平西,一部返回冀東,與第4縱隊留下的部隊一起堅持冀東地區抗日鬥爭。

1938年,全區部隊多次對平漢、平綏、同蒲、正太、平津鐵路進行破襲作戰,挫敗日軍對冀中區的春季進攻、兩次連續進攻及對北嶽區的秋季進攻,沉重地打擊了日偽軍。1939年1月下旬,第120師師長賀龍、政治委員關向應按照中共中央軍委的指示,率師部和2個團(欠1個營)、1個獨立支隊共6400餘人到達冀中,協同第3縱隊堅持平原游擊戰爭。第3縱隊歸第120師指揮(建制仍屬晉察冀軍區),會同第120師主力挫敗日偽軍對冀中地區的第三、第四、第五次圍攻,鞏固和發展了冀中根據地,壯大了第3縱隊兼冀中軍區部隊。2月,抗大第二分校在校長陳伯鈞率領下進至河北省靈壽縣陳莊,與晉察冀軍區軍政幹部學校合併辦學。

從2月開始,晉察冀軍區按照八路軍前方總部的要求,對全區部隊分期分批地進行整編。北嶽區4個軍分區的部隊編為12個主力團及游擊軍。第4縱隊和冀東抗日武裝整編為5個主力團,組成冀熱察挺進軍,蕭克任司令員,同時撤銷第4縱隊番號。冀中軍區在反擊日軍的連續進攻後,即以兩個獨立支隊與第120師的兩個主力團合編為該師的獨立第1、第2旅;其他部隊整編為警備旅和第6至第10支隊。至年底,晉察冀軍區主力部隊連同游擊隊共9.5萬餘人。1939年10月,晉察冀軍區技術研究室成立。

1940年1月初~6月底,晉察冀軍區部隊分兩期進行政治整軍(冀中軍區部隊分三期),經過整軍,加強了黨的領導,克服了工作中的形式主義以及部分幹部存在的軍閥主義殘餘和游擊習氣等不良作風。在政治整軍期間,1月,由北嶽區兩個主力團和冀中軍區警備旅組成南下支隊,由聶榮臻率領赴晉東南,參加反擊國民黨頑軍朱懷冰、龐炳勛等部的作戰;以冀中軍區5個團和津南自衛軍組成南進支隊,由第3縱隊兼冀中軍區政治委員程子華率領開赴冀南,參加反擊國民黨頑軍石友三部的作戰,其後支隊指揮部和其中兩個團轉隸於八路軍第2縱隊。2月,第120師主力返回晉西北。4月,成立平西軍分區,北嶽區組建第5軍分區(翌年5月與第1軍分區合併,第5軍分區番號撤銷)。7月,成立冀東軍分區;12月,成立平北軍分區,均隸屬於冀熱察挺進軍。至此,晉察冀軍區轄冀中軍區、冀熱察挺進軍,共12個軍分區、37個團、20餘個游擊支(總)隊,總兵力約10.9萬人,民兵約50萬人。

從1939年初至1940年底,晉察冀軍區部隊與第120師配合,多次進行破襲作戰,挫敗了日偽軍的圍攻和「掃蕩」,反擊了國民黨頑軍的反共「摩擦」,先後取得上下鶴山、齊會、大龍華、上下細腰澗、陳莊、雁宿崖、黃土嶺等戰鬥的勝利,在黃土嶺戰鬥中擊斃日軍阿部規秀中將。參加了百團大戰,給華北日軍以沉重打擊。1941年,日軍華北方面軍開始推行所謂「治安強化運動」,進行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相結合的「總力戰」,更加頻繁、殘酷地進攻晉察冀抗日根據地,並實行分割、封鎖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製造「無人區」,使敵後抗日游擊戰爭進入一些困難階段。為渡過難關,晉察冀軍區於5月以各軍分區的游擊支隊、獨立營、基幹團和部分主力團為基礎,在北嶽、冀中、冀東區編組25個地區隊,堅持進行抗日游擊戰爭。

1942年2月,晉察冀軍區開始進行精兵簡政,撤銷冀熱察挺進軍,蕭克任晉察冀軍區副司令員。同時,在平西地區成立第11軍分區,平北軍分區改稱第12軍分區,冀東軍分區改稱第13軍分區,均歸晉察冀軍區直接指揮。整編中,根據中央軍委關於加強敵後根據地軍事建設的指示,將所屬武裝力量明確劃分為主力軍、地方軍與民兵,重點加強地方軍和民兵的建設。主力軍編為11個甲種團、21個乙種團,約6.7萬人;地方軍編為30個地區隊和縣、區游擊隊等,約2.8萬人。整編後,總兵力由1940年底的近11萬人減至9.5萬人,年底又減至8.4萬人,民兵由1941年底的30萬人增至約40萬人。8月,程子華、劉瀾濤任晉察冀軍區副政治委員。同月,晉察冀軍區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開展整風運動,經過半年多時間的整頓,廣大黨員幹部的政治思想覺悟有所提高、組織紀律性大為加強,各部隊普遍加強了黨的領導,增強了克服困難,取得抗戰勝利的信心。

1943年,部隊再次精簡整編,主力團一律改為轄4~5個連的小團。北嶽區為15個團、10個地區隊;冀中軍區所轄的6個團由於暫不能返回冀中,分別編入第1、第3、第4、第11軍分區序列;在北嶽區的地區隊,從3月起陸續返回冀中,投入恢復抗日根據地的作戰;警備旅調歸八路軍第129師建制。在平北地區撤銷第12軍分區。其所屬部隊轉隸於第11軍分區。第11、第13軍分區轄7個團、7個地區隊。年底,全區總兵力減至7.1萬餘人,民兵增至60萬人。同年8月,聶榮臻赴延安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蕭克代理軍區司令員、程子華代理政治委員。後蕭克去延安,程子華兼代司令員。同月,撤銷第3縱隊兼冀中軍區,所屬軍分區由晉察冀軍區直接指揮。

為粉碎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的第三次反共高潮,保衛中共中央,增加晉綏反攻力量,1943年8月~1944年春,晉察冀軍區抽調12個團,分由呂正操、鄧華率領,開赴晉綏軍區和陝甘寧邊區。同時,抗大第二分校也調往延安。1941~1943年,晉察冀軍區部隊多次挫敗日偽軍對北嶽、冀中、冀東地區的大「掃蕩」,其中規模較大的有:1941年秋季,挫敗日偽軍7萬餘人對晉察冀邊區的進攻;1942年春、夏季,挫敗日偽軍4萬餘人對冀東地區的進攻;同年5~7月,挫敗日偽軍5萬餘人對冀中地區的五一大「掃蕩」;1943年秋季,挫敗日偽軍4萬餘人對北嶽區的進攻。晉察冀軍區部隊在堅持和發展山地及平原游擊戰的同時,廣泛開展群眾性的游擊戰。在平原地區,開展地道戰、村落戰、地雷戰、麻雀戰;在山嶽地區,利用有利地形,開展冷槍運動和地雷戰;在白洋淀水域,採用水上游擊戰;在鐵路和公路幹線上,開展破壞交通、通信設施的破襲戰。

從1943年春季起,晉察冀軍區部隊由游擊戰向運動戰發展,進行運動戰,北嶽區各軍分區還以部分主力和地區隊配合地方幹部,組成多支精幹的武裝工作隊,滲入日偽軍占領區,在軍事打擊的同時,開展強大的政治攻勢,瓦解日偽軍,有力地配合了反「蠶食」和恢復、開闢抗日根據地的鬥爭。至年底,攻克、逼退日偽軍據點600多處,在3500多個村莊建立了抗日政權,恢復和發展了數十塊抗日游擊根據地。1944年春,日軍為打通中國大陸南北交通線,從華北戰場抽調兵力南下。日軍華北方面軍開始收縮兵力,撤出部分據點,企圖固守重要城鎮和主要交通幹線。晉察冀軍區開始攻勢作戰。從9月開始,為適應鬥爭形勢和恢復發展部隊的需要,成立4個下屬軍區:冀晉軍區,趙爾陸任司令員,王平任政治委員;冀中軍區,楊成武任司令員、林鐵任政治委員;冀察軍區,郭天民任司令員、劉道生任政治委員;冀熱遼軍區,李運昌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至年底,全區總兵力由攻勢作戰開始時的6.6萬餘人,增加到9.1萬餘人,民兵增加到63萬人。共殲滅日偽軍4.1萬餘人,攻克據點1700餘處,攻克或襲入32座縣城,解放人口750餘萬。與此同時,晉察冀軍區開展了大生產運動,減輕了人民群眾的負擔,改善了部隊的生活。

1945年春、夏季,晉察冀軍區部隊繼續進行攻勢作戰。冀中軍區相繼進行了任丘、河間戰役,文安、新鎮戰役,安平、饒陽戰役,子牙河東戰役,大清河北戰役;冀晉軍區進行了雁北戰役;冀察軍區進行了察南戰役和平北戰役;冀熱遼軍區進行了熱遼戰役。1~7月,全區共殲滅日偽軍2.8萬餘人,拔除據點790多個,收復縣城15座,解放人口500多萬,擴大根據地面積13.5萬多平方千米。8月,為適應全面反攻的需要,晉察冀軍區迅速將小團擴編為大團,陸續將地區隊、縣支隊、縣大隊,改編為62個主力團,共發展到100個團。接着向日偽軍展開了全面反攻(包括冀熱遼軍區向東北地區進軍,協同蘇聯軍隊和東北抗日聯軍作戰)。經過3個多月的全面反攻作戰,共殲滅日偽軍7萬餘人,解放了張家口、承德、秦皇島、山海關、集寧、豐鎮、綏中、錦州等70餘座城市,收復熱河、察哈爾兩省全部,河北省大部及遼寧、山西、綏遠省(今內蒙古中部)部分地區,人口達到4000餘萬。抗日戰爭勝利後,晉察冀軍區奉命編組野戰軍和地方軍:冀察軍區部隊編為兩個縱隊,分轄第6、第7、第9旅和騎兵旅、第8旅、第10旅;冀中軍區部隊編為兩個縱隊,分轄第11、第12、第13旅和第1、第2旅;冀晉軍區部隊編為兩個縱隊,分轄第1、第2、第3旅(冀熱遼軍區第25旅改稱)和第3、第4旅;冀熱遼軍區部隊編為兩個縱隊,其中冀東縱隊轄第12、第13、第14旅,熱遼縱隊轄第22、第27、第30旅和混成旅。

1945年11月,晉察冀軍區將所屬8個縱隊和調歸軍區建制的晉冀魯豫軍區第1縱隊,編為2個野戰軍和1個教導師。第1野戰軍由聶榮臻兼任司令員和政治委員,轄4個縱隊;第2野戰軍由蕭克兼任司令員,軍區副政治委員羅瑞卿兼任政治委員,轄5個縱隊。第1野戰軍在張家口以西地區,與晉綏軍區部隊協同作戰,取得平綏路戰役的勝利;第2野戰軍在張家口以東地區,抗擊向承德進犯的國民黨軍,保衛冀熱遼解放區。12月,第1野戰軍指揮機構撤銷,第2野戰軍機構合併於冀熱遼軍區機關,蕭克兼任冀熱遼軍區司令員,程子華任政治委員,羅瑞卿兼任第二政治委員,野戰部隊歸晉察冀軍區直接指揮。此時,全區野戰軍9個縱隊,共21.9萬餘人;地方軍編為冀中、冀晉、冀察軍區及隸屬於冀熱遼軍區的冀東、熱河軍區,共10.4萬餘人。全區部隊總計32萬餘人,另有基幹民兵90萬餘人。

1946年1月5日,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當局初步達成關於停止國內軍事衝突的協定。1月10日,雙方下達停戰令。3月,晉察冀軍區奉命進行縮編,將9個野戰縱隊縮編為4個縱隊,原晉冀魯豫軍區第1縱隊仍為第1縱隊,晉察冀軍區野戰部隊編為第2、第3、第4縱隊。同時,以部分野戰縱隊充實地方軍,原有的冀中、冀晉、冀察軍區及隸屬於冀熱遼軍區的冀東、熱河、熱遼軍區,均增編兩個獨立旅;晉察冀軍區教導旅改編為張家口衛戍司令部。同年6月,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晉察冀軍區遵照中共中央軍委的指示,恢復晉察冀野戰軍指揮機構,蕭克任司令員,羅瑞卿任政治委員,轄第1、第2、第3、第4縱隊。7~10月,在國民黨軍東西夾擊張家口的形勢下,晉察冀軍區部隊與晉綏軍區部隊共同進行了大同集寧戰役及張家口保衛戰。12月,晉察冀軍區經請示中共中央軍委同意撤銷野戰軍指揮機構,第1縱隊調回晉冀魯豫軍區。冀晉、冀中軍區不變,冀察軍區與張家口衛戍司令部合編為察哈爾軍區,鄭維山任司令員,劉傑任政治委員。冀熱遼軍區改稱冀察熱遼軍區,所屬冀東軍區不變,熱河、熱遼軍區分別改編為冀熱察、冀熱遼軍區。1947年4月20日,冀察熱遼軍區機關及所屬部隊共8萬餘人劃歸東北民主聯軍建制。4~6月,晉察冀軍區部隊連續取得了正太、青滄戰役的勝利。

1947年6月,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重新組建晉察冀野戰軍指揮機構,楊得志任司令員,羅瑞卿任第一政治委員,楊成武任第二政治委員,轄第2、第3、第4縱隊和炮兵旅。10月,取得清風店戰役的勝利。11月,解放了石家莊,使晉察冀與晉冀魯豫兩大戰略區連成一片。12月,冀晉軍區與察哈爾軍區合併組建北嶽軍區,唐延傑任司令員,趙振聲(李葆華)任政治委員。同時,新建第1、第6、第7縱隊,分別隸屬於北嶽軍區、晉察冀野戰軍和冀中軍區建制。1948年3~4月,進行了察南戰役。1948年5月9日,中共中央決定,晉察冀軍區與晉冀魯豫軍區合併組成華北軍區,晉察冀軍區番號撤銷。 [2]

評價

中共中央和毛澤東譽之為「敵後模範的抗日根據地及統一戰線的模範區」。

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軍區地位

晉察冀軍區經過11年的戰鬥歷程,在八年抗日戰爭中,不斷發展自己,打擊敵人,發展科學技術,發展經濟,發展軍工生產,鞏固和擴大根據地,進行民族革命戰爭,共作戰6.5萬餘次,殲滅日偽軍33萬餘人,軍區部隊傷亡8萬餘人,先後調往外區33個主力團和25個架子團;在解放戰爭中,進行了許多重大戰役,殲滅國民黨軍約40萬人。先後湧現出「狼牙山五壯士」、戰鬥英雄鄧世軍、民兵爆炸英雄李勇等英模人物。

視頻

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稱讚的晉察冀的"烏克蘭」指的是哪裡?

參考資料

  1. 人民軍工創建歷史大事記 中國兵器裝備集團有限公司,2021-04-05
  2. 1946年的晉察冀根據地,重慶晨報,2019-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