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晉書·魯芝字世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晉書·魯芝字世英出自於《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1]

原文

魯芝字世英,扶風郡人也。世有名德,為西州豪族。父為郭汜所害,芝襁褓流離,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墳籍。郡舉上計吏,州辟別駕。魏車騎將軍郭淮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舉孝廉,除郎中。後拜騎都尉、參軍事、行安南太守,遷尚書郎。曹真出督關右,又參大司馬軍事。

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參驃騎軍事,轉天水太守。郡鄰於蜀,數被侵掠,戶口減削,寇盜充斥,芝傾心鎮衛,更造城市,數年間舊境悉復。遷廣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闕獻書,乞留芝。魏明帝許焉。曹爽輔政,引為司馬。芝屢有讜言嘉謀,爽弗能納。及宣帝起兵誅爽,芝率餘眾犯門斬關,馳出赴爽,勸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見黜,雖欲牽黃犬,復可得乎!若挾天子保許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從!

舍此而去,欲就東市,豈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獄當死而口不訟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誅俄而起為并州刺史諸葛誕以壽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荊州文武以為先驅。誕平,遷大尚書,掌刑理。武帝踐阼,轉鎮東將軍,進爵為侯。帝以芝清忠履正,素無居宅,使軍兵為作屋五十間。芝以年及懸車,告老遜位,章表十餘上,於是征為光祿大夫,位特進,給吏卒,門施行馬。羊祜為車騎將軍,乃以位讓芝,曰:「光祿大夫魯芝潔身寡慾,和而不同,服事華發,以禮終始,未蒙此選,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上不從。其為人所重如是。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帝為舉哀,諡曰貞,賜塋田百畝。 (節選自《晉書•芝傳》)

譯文

魯芝,字世英,扶風郿人。世代有美名,是西州的大戶人家。他的父親被郭氾所害。魯芝從小流離失所。十七歲時遷居雍地,致力於文化思想研究。被郡守舉薦為上計吏,後被州郡徵召為別駕。魏車騎將軍郭淮是雍州刺史,非常敬重魯芝。

於是舉薦為孝廉,提升魯芝為郎中。後封魯芝為騎都尉、參軍事、代理安南太守,再後來又升任為尚書郎。曹真親自督促關右軍務時,魯芝又參與大司馬府的軍機大事。曹真去逝後,宣帝代替曹真督促關西軍務,於是任命魯芝參與驃騎軍事,後調任天水太守。天水郡和蜀地相鄰,常被蜀軍侵犯掠奪,人口一直在下降,盜賊四起。魯芝竭力鎮守防衛。又建立集市貿易,幾年的工夫,被掠奪的土地都收復了。又調任他為廣平太守。天水百姓包括少數民族都非常仰慕他的美德,大家親自到京城上書,請求留下魯芝繼續做天水太守。

魏明帝答應了這一請求,曹爽輔政的時候,魯芝被拜為司馬。多有正直的言論和深遠的謀略,然而曹爽卻不採納。等到宣帝起兵要殺曹爽的時候,魯芝又率領他的手下攻打城門,竭力保護曹爽,並勸曹爽說:「先生您處在伊周的高位,一旦獲罪被罷免,即使想拉一條狗都不可以了(更不要說統領人),如果挾天子保住許昌,依仗帝王的威儀,號令天下征討天下,誰敢不聽從您呢!如果放棄這個決策而束手待斃,那不是想去東市被殺頭,難道不令人痛心嗎?」曹爽懦弱又被人迷惑,因而沒有聽取魯芝的意見,於是束手就擒。魯芝也受到牽連而被下獄,論理當死,但他始終凜然不阿,始終不改堅貞的氣節。宣帝很喜歡他,於是赦免了他。不久做了并州刺史。諸葛誕憑藉壽春反叛,諸葛誕憑藉壽春反叛,魏帝出征,魯芝率領荊州文武官兵作為先鋒。平定諸葛誕之後,升為大尚書,掌管刑法。武帝登基後,調任鎮東將軍,進爵為侯。

因為他為官清廉為臣正直,向來不置辦田宅,於是武帝派軍士為他造了一座有五十間房屋的宅院。魯芝知道後,藉口年高力微,告老還鄉,向朝廷請求的奏表上了十多次,於是徵召為光祿大夫,賜以特殊的地位,御賜隨行吏卒及車馬。羊祜作為車騎將軍,於是以自己的位置讓魯芝,說:「光祿大夫魯芝,潔身寡慾,為人謙和而不苟同,年邁華發,卻始終在盡為臣之禮(孝命朝廷),尚且沒有受到這樣的待遇,我卻超越了他(坐這麼高的位子),憑什麼來化解天下人(對我)的怨恨呢!」皇上沒有聽取。(可見)他被人敬重到了這樣的程度。泰始九年去逝,時年八十四歲。武帝為他哀悼,並御賜大量的車馬作為送葬之用,賜諡號貞,並賜墓地百畝。 [2]

作者簡介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縣(今山東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學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後,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在隨李世民征戰時,凡王府書檄,駐馬即成,言簡意盡,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為「十八學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齡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同時負責國史館,先後監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去世後,諡號「文昭」,後配享太宗廟廷。

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於首功。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累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受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贈太尉,諡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