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晉書·褚翜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晉書·褚翜傳出自於《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1]

原文

褚翜[shà]字謀遠,少以才幹稱,襲爵關內侯。於時長沙王義擅權,成都、河間阻兵於外,翜知內難方作,乃棄官避地幽州。後河北有寇難,復還鄉里。河南尹舉翜行本縣事。及天下鼎沸,翜招合同志,將圖過江,先移住陽城界。翜與蒙陽太守郭秀共保萬氏台,秀不能綏眾,與將陳撫、郭重等構怨,遂相攻擊。哭懼禍及,謂撫等日:「諸君所以在此,謀逃難也。今宜共戮力以備賊,幸無外難,而內自相擊,是避坑落井也。郭秀誠為失理應且容之若遂所忿城內自潰胡賊聞之指來掩襲諸君雖得殺秀無解胡虜矣累弱非一宜深思之。」撫等悔悟,與秀交和。時數萬口賴翜獲全。

建興初,復為梁郡司馬。時部將耿奴甚得人情,而專勢,翜常優遇之。梁郡太傅王玄為政既急,翜知其不能容奴,因戒之日:「卿威殺已多,而人情難一,宜深慎之。」玄納靈言,外羈縻奴,而內懷憤。會遷為陳留,將發,乃收奴斬之。奴餘黨聚眾殺玄。梁郡既有內難,而徐州賊張平等欲掩襲之。郡人遑惑,將以郡歸平。翜撫之,眾心乃定。

成帝初,為左衛將軍。蘇峻之役,朝廷戒嚴,以翜為侍中,典征討軍事。既而王師敗績,司徒王導謂翜日:「至尊當御正殿,君可啟令速出。」翜即入上大閣,躬自抱帝登太極前殿。導升御床抱帝,翜及鍾雅、劉超侍立左右。時百官奔散,殿省蕭然。峻兵既入,叱翜令下。翜正立不動,呵之日:「蘇冠軍來覲至尊,軍人豈得侵逼!」由是兵士不敢上殿。及峻執政,猶以為侍中。時京邑焚盪,人物凋殘,翜收集散亡,甚有惠政。 成康七年卒,時年六十七,贈衛將軍,諡日穆。 (節選自《晉書•列傳第四十七》,有刪節)

譯文

褚翜字謀遠,年輕時就以有才幹被稱道,繼承爵位任關內侯。當時長沙王司馬義專權,成都王、河間王也擁兵在外,褚翜知道內亂將起,就棄官到幽州躲避。後來河北發生寇亂,褚翜又回到鄉里。河南尹推舉褚翜管理本縣事務。等到天下動亂時,褚翜召集志同道合的人,計劃渡江,先轉移到陽城邊界住下。褚翜和滎陽太守郭秀一起保衛萬氏台,郭秀不能安撫眾人,與部將陳撫、郭重等結怨,於是互相攻擊。褚翜擔心災禍降臨,就對陳撫等人說:「大家之所以在這裡,是為了逃避災禍。現在應當合力防備賊人,幸而沒有外部攻擊,可是內部自己人互相攻擊,這是躲開了大坑又掉落到了井裡。即使郭秀確實違背了事理,也應當暫且容忍。如果不控制怨恨,城中自己潰亂,胡賊聽到消息後,一定會來突然襲擊。各位即使殺了郭秀,也無法防住胡賊的進犯,憂患危害很多,應當仔細考慮這件事啊。」陳撫等人悔悟,與郭秀和好。當時數萬人依靠褚翜得以保全。

建興初年,又擔任梁酃司馬。當時部將耿奴很得人心,於是專權跋扈,褚翜常常優待他。梁酃太傅王玄處理政事很急躁,褚翜知道他不能容下耿奴,(褚翜)於是就告誡他說:「您憑藉自己的威勢殺人已經很多了,可是人心難以一致,您應該更加慎重地對待政事。」王玄聽取了褚翜的意見,表面上籠絡耿奴,卻心懷忿恨。恰逢王玄升為陳留太守,將要出發,就把耿奴抓來殺了。耿奴的同黨聚眾殺死了王玄。梁酃內部動亂,徐州賊人張平等想趁機突襲。酃人驚懼疑慮,想舉酃投降張平。褚翜安撫他們,眾人的心意才安定下來。

成帝初年,褚翜擔任左衛將軍。蘇峻作亂時,朝廷嚴密防範,任命褚翜為侍中,主管征討等軍事事務。不久朝廷軍隊打了敗仗,司徒王導對褚翜說:「皇帝應當坐在正殿上,您可以稟告皇帝,請他趕緊出來。」褚翜就進入上大閣,親自抱着皇帝登上太極前殿。王導登上御床抱着皇帝,褚翜和鍾雅、劉超等在兩旁侍立。當時百官奔逃四散,皇宮內蕭條冷清。蘇峻的士兵入宮後,呵斥褚翜讓他退下。褚靈直立不動,呵斥他們說:「蘇將軍來覲見皇帝,士兵怎麼能侵犯逼迫!」因此士兵不敢上殿。等到蘇峻執政,依然讓褚翜擔任侍中。當時京城被焚燒掃蕩,人口財物凋殘,褚翜收集四散逃亡的百姓,很有政績。 成康七年褚翜去世,享年67歲,追贈衛將軍,諡號為穆。 [2]

作者簡介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縣(今山東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學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後,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在隨李世民征戰時,凡王府書檄,駐馬即成,言簡意盡,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為「十八學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齡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同時負責國史館,先後監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去世後,諡號「文昭」,後配享太宗廟廷。

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於首功。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累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受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贈太尉,諡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