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晉書·裴楷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晉書·裴楷傳出自於《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1]

原文

裴楷字叔則,弱冠知名,尤精《老》《易>,少與王戎齊名。鍾會薦之於文帝,辟相國掾。賈充改定律令,以楷為定科郎。事畢,詔楷於御前執讀,平議當否。武帝為撫軍,妙選僚采,以楷為參軍事。石崇以功臣子有才氣,與楷志趣各異,不與之交。長水校尉孫季舒嘗與崇酣燕,慢傲過度,崇欲表免之。楷聞之,謂崇曰:「足下飲人狂藥,責人正禮,不亦乖乎!」崇乃止。

楷性寬厚,與物無忤。不持儉素,每游榮貴,輒取其珍玩。雖車馬器服,宿昔之間,便以施諸窮乏。嘗營別宅,其從兄衍見而悅之,即以宅與衍。梁、趙二王,國之近屬,貴重當時,楷歲請二國租錢百萬,以散親族。人或譏之楷曰損有餘以補不足天之道也安於毀譽其行己任率皆此類也。

楷子瓚娶楊駿女,然楷素輕駿,與之不平。駿既執政,乃轉為衛尉。及駿誅,楷以婚親收付廷尉,將加法。是日事倉卒,誅戮縱橫,眾人為之震恐。楷容色不變,舉動自若,索紙筆與親故書。賴侍中傅祗救護得免,猶坐去官。太保衛瓘、太宰亮稱楷貞正不阿附,宜蒙爵土,乃封臨海侯。代楚王瑋為北軍中候。瑋怨瓘、亮斥己任楷,楷聞之,不敢拜,轉為尚書。楷長子輿先娶亮女,女適衛瓘子,楷慮內難未已,求出外鎮,垂當發而瑋果矯詔誅亮、瓘。瑋以楷前奪己中侯,又與亮、瓘婚親,密遣討楷。楷素知瑋有望於己,聞有變,單車入城.匿於妻父王渾家,故得免難。

楷有渴利疾,不樂處勢。王渾為楷請曰:「楷受先帝拔擢之恩,復蒙陛下寵遏,誠竭節之秋也。然楷性不競於物,安於淡退,有識有以見其心也。楷今委頓,臣深憂之。光祿勛缺,以為可用。」不聽。及疾篤,詔遣黃門郎王衍省疾。卒,時年五十五,諡曰元。 (選自《晉書•裴楷傳》)

譯文

裴楷字叔則,二十歲就出了名,尤其精通《老子》《易經》,年少時與王戎有同樣的名聲。鍾會把他推薦給文帝,任相國掾。賈充修改律令,任用裴楷為定科郎。事情完畢,詔令裴楷任御前執讀,評論奏章是否妥當。武帝任撫軍時,精選屬下,任裴楷為參軍事。石崇由於是功臣後代又有才氣,與裴楷志趣不同,不跟裴楷交往。長水校尉孫季舒曾經與石崇暢飲,傲慢過度,石崇想上表罷免他。裴楷聽說了,對石崇說:「您請人喝下烈酒,又要求別人遵守正禮,這不有些矛盾嗎?」石崇於是作罷。

裴楷生性寬厚,與人無仇。不主張樸素,每逢去榮華富貴的地方遊玩,就拿走別人的珍寶古玩。即便是車馬器具服飾,短時間內,就送給窮困的人。曾經經營了一處別墅,他的堂兄裴衍見到後喜歡,裴楷就把房子送給了裴衍。梁、趙兩位王,是國君的近親,在當時地位顯赫,裴楷每年請兩封國租錢百萬,散給親族。有人譏諷裴楷,裴楷說:「損有餘補不足,這是天道。」不在乎別人的詆毀,做自己想做的事,都是這類情況。

裴楷的兒子裴瓚娶了楊駿的女兒,然而裴楷一向看不起楊駿,與他關係不好。楊駿執政後,裴楷轉任衛尉。等到楊駿被殺後,裴楷因為姻親被捕交付廷尉,將要被加以刑罰。那天事發倉猝,殺人遍地,大家為此驚恐。裴楷神色不變,舉動自如,索要紙筆給親友寫信。幸而侍中傅祗救護得以免於一死,還是坐罪被罷官。太保衛瓘、太宰司馬亮稱讚裴楷忠貞正直不阿諛奉承,應受到封地,於是被封為臨海侯。代替楚王司馬瑋任北軍中侯。司馬瑋怨恨衛瓘、司馬亮排斥自己而任用裴楷,裴楷聽說後,不敢接受任命,轉任尚書。裴楷的長子裴輿先娶了司馬亮的女兒,女兒嫁了衛瓘的兒子,裴楷考慮到內亂沒有平息,請求出京任職,正要出發而司馬瑋果然假藉詔書名義誅殺司馬亮、衛瓘。司馬瑋因為裴楷先前奪取自己中侯職位,又跟司馬亮、衛瓘是姻親,秘密派人去討伐裴楷。裴楷平素就知道司馬瑋對自己有怨恨,聽說有了變故,一人乘車入城,藏匿在岳父王渾家,因而得以免於災難。

裴楷有渴望權利的毛病,不滿意所處的官位。王渾為裴楷請求說:「裴楷受到先代皇帝提拔的恩典,又受到陛下的寵幸知遇,確實是竭盡忠誠的時侯。但是裴楷生性不善競爭,安心於淡泊退隱,有見識的人可以看到他的心跡。裴楷如今不振作,我深為擔憂。光祿勛缺員,我認為可以任用。」不被採納。等到病重,下詔派遣黃門郎王衍探視。去世,時年五十五歲,謐號元。[2]

作者簡介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縣(今山東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學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後,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在隨李世民征戰時,凡王府書檄,駐馬即成,言簡意盡,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為「十八學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齡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同時負責國史館,先後監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去世後,諡號「文昭」,後配享太宗廟廷。

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於首功。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累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受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贈太尉,諡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