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晉書·虞喜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晉書·虞喜傳出自於《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1]

原文

虞喜,字仲寧,會稽餘姚人。喜少立操行,博學好古。諸葛恢臨郡,屈為功曹。察孝廉,州舉秀才,司徒辟,皆不就。元帝初鎮江左,上疏薦喜。懷帝即位,公車征拜博士,不就。喜邑人賀循為司空,先達貴顯,每詣喜,信宿忘歸,自雲不能測也。

太寧中,與臨海任旭俱以博士征,不就。復下詔曰:「夫興化致政莫尚乎崇道教明退素也喪亂以來儒雅陵夷每覽子衿之詩未嘗不慨然。臨海任旭、會稽虞喜並潔靜其操,歲寒不移,研精墳典,居今行古,志操足以勵俗,博學足以明道,前雖不至,其更以博士征之。」喜辭疾不赴。咸和末,詔公卿舉賢良方正直言之士,太常華恆舉喜為賢良。會國有軍事,不行。咸康初,內史何充上疏曰:「臣聞二八舉而四門穆,十亂用而天下安,徽猷克闡,有自來矣。

方今聖德欽明,思恢遐烈,旌輿整駕,俟賢而動。伏見前賢良虞喜天挺貞素,高尚邈世,束脩立德,皓首不倦,加以傍綜廣深,博聞強識,鑽堅研微有弗及之勤,處靜味道無風塵之志,高枕柴門,怡然自足。宜使蒲輪紆衡,以旌殊操,一則翼贊大化,二則敦勵薄俗。」疏奏,詔曰:「尋陽翟湯、會稽虞喜並守道清貞,不營世務,耽學高尚,操擬古人。往雖征命而不降屈,豈素絲難染而搜引禮簡乎!政道須賢,宜納諸廊廟,其並以散騎常侍征之。」又不起。 永和初,有司奏稱十月殷祭,京兆府君當遷祧室,征西、豫章、潁川三府君初毀主,內外博議不能決。時喜在會稽,朝廷遣就喜諮訪焉。其見重如此。

喜專心經傳,兼覽讖緯,乃著《安天論》以難渾、蓋,又釋《毛詩略》,注《孝經》,為《志林》三十篇。凡所注述數十萬言,行於世。年七十六卒,無子。 (節選自《晉書 虞喜傳》)

譯文

虞喜字仲寧,是會稽餘姚人。虞喜年少時就很有操行,博覽群書,喜歡古籍。諸葛恢治理會稽郡時,虞喜屈身為功曹。他被舉薦為孝廉,州里舉薦他為秀才,司徒來徵召,虞喜全都不去。晉元帝開始統治江東時,有人上疏推薦虞喜。晉懷帝即位後,派公車徵召並授虞喜為博士,虞喜不赴任。虞喜的同鄉人賀循為司空,是顯貴的老前輩,每次到虞喜家裡,接連停宿一兩天忘記回家,說虞喜高深莫測。

太寧年問,虞喜和臨海郡人任旭都被徵召為博士,都未去赴任。皇帝又下詔書說:「振興教化致力國政,最好是尊崇道德教化,闡明謙抑質樸的道理。自喪亂以來,儒家學說衰落,每當我讀到《子衿》這首詩,未嘗不感慨萬分。臨海人任旭、會稽人虞喜操守高潔,在險惡的歲月里也不改變,精研古代經典,處在今天卻能履行古人的道德,他們的志向操守足以激勵世俗,廣博的學識足以闡明道理,前些日子雖然不來應命,要再用博士之位去徵召他們。」虞喜以生病為由推辭不赴任。咸和末年,皇帝韶令公卿舉薦賢良方正敢於直言的人士,太常華恆舉薦虞喜為賢良。適逢國家有戰事,沒有落實。

咸康初年,內史何充上疏說:「我聽說舉薦有才幹的人士以後,明堂四門就都能肅穆,任用具有治國才能的大臣,天下就會太平,美善之道能夠彰明,這是有來歷的。現在聖德欽明,想要光大萬世的功業,應整肅好招賢用的車馬,一旦有賢人馬上就去招納。聽說前賢良虞喜天資卓越,貞純樸實,高尚而在世人之上,約束自己的行為,樹立德行,直到年老也不厭倦,加上治學深廣,博聞強記,鑽研艱深玄妙的學問,他的勤奮沒有人比得上,身在安靜的地方體察道理,沒有仕宦的心意,在柴門內高枕安臥,怡然自得。

最好是用蒲輪車去徵召,用以表彰優異的操守,一方面可以發揚廣遠的教化,另一方面可以改變鄙薄的風俗。」疏奏上去,皇帝下詔說:「尋陽人翟湯、會稽人虞喜都恪守常道,清白堅貞,不營謀世務,專心讀書,節操高尚可以和古人相媲美。 從前雖然有徵召他的詔令,但是他們不降身屈節,這難道是白絲布難染而求才的禮數怠慢嗎!施政方略的實施需要賢才,應該把他們招納到朝廷里來,這二人都用散騎常侍的職位來徵召。」虞喜又不應命。

永和初年,有關官員上奏說十月大祭,京兆府君應當遷居祖廟,征西、豫章、穎川三府君剛缺社主,內外廣泛商議也無法決斷。當時虞喜在會稽,朝廷派人前往虞喜那裡去詢問。他就是如此被看重。 虞喜專心鑽研經傳,同時也研讀讖書緯書,撰寫《安天論》來詰難渾天和蓋天這兩種天體學說,又解釋《毛詩略》,注釋《孝經》,著《志林》三十篇。注述共有數十萬字,流行於世。[2]

作者簡介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縣(今山東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學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後,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在隨李世民征戰時,凡王府書檄,駐馬即成,言簡意盡,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為「十八學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齡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同時負責國史館,先後監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去世後,諡號「文昭」,後配享太宗廟廷。

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於首功。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累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受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贈太尉,諡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