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晉書·蔡豹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晉書·蔡豹傳出自於《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1]

原文

蔡豹字士宣,陳留圉城人。豹有氣干,歷河南丞,長樂、清河太守。避亂南渡,元帝以為振武將軍、臨淮太守,遷建威將軍、徐州刺史。初,祖逖為徐州,豹為司馬,素易豹。至是,逖為豫州,而豹為徐州,俱受征討之寄,逖甚愧之。

是時太山太守徐龕與彭城內史劉遐同討反賊周撫於寒山,龕將於藥斬撫。及論功而遐先之龕怒以太山叛攻破東莞太守侯史旄而據其塢石季龍伐之龕懼求降元帝許焉既而復叛歸石勒,勒遣其將王伏都、張景等數百騎助龕。詔征虜將軍羊鑒、武威將軍侯禮、臨淮太守劉遐、鮮卑段文鴦等與豹共討之。諸將畏懦,頓兵下邳,不敢前。豹欲進軍,鑒固不許。龕遣使請救于勒,勒辭以外難,而多求於龕。龕知勒不救,且患伏都等縱暴,乃殺之,復求降。元帝惡其反覆,不納,敕豹、鑒以時進討。鑒及劉遐等並疑憚不相聽從,互有表聞,故豹久不得進。於是遣治書御史郝嘏為行台,催攝令進討。豹欲徑進,鑒執不聽。尚書令刁協又奏免鑒官,委豹為前鋒,以鑒兵配之,降號折衝將軍,以責後效。豹進據卞城,欲以逼龕。時石季龍屯鉅平,將攻豹,豹夜遁,退守下邳。徐龕襲取豹輜重於檀丘,將軍留寵、陸黨力戰,死之。

豹既敗,將歸謝罪,北中郎王舒止之,曰:「胡寇方至,使君且當攝職,為百姓障捍。賊退謝罪,不晚也。」豹從之。元帝聞豹退,使收之。使者至,王舒夜以兵圍豹,豹以為他難,率麾下擊之,聞有詔乃止。舒執豹,送至建康,斬之,屍於市三日,時年五十二。 豹在徐土,內撫將士,外懷諸眾,甚得遠近情,聞其死,多悼惜之。 (《晉書•蔡豹傳》)

譯文

蔡豹字士宣,是陳留圉城人。蔡豹有氣魄才幹,歷任河南丞,長樂、清河太守。後避亂南渡,晉元帝司馬睿任命他為振武將軍、臨淮太守,又升任建威將軍、徐州刺史。當初,祖逖擔任徐州刺史,蔡豹為司馬,祖逖很看不起蔡豹。到此時,祖逖任豫州刺史,而蔡豹任徐州刺史,都受征討之任,祖逖感到很慚愧。

這時泰山太守徐龕與彭城內史劉遐一同在寒山征討反賊周撫,徐龕的部將於藥斬殺周撫。到論功行賞時,劉遐卻排在徐龕前面。徐龕發怒,於同年四月據泰山反叛,徐龕打敗東莞太守侯史旄而占據他的壁壘。石季龍攻打徐龕,徐龕很恐懼,請求歸降朝廷,晉元帝於是同意。不久徐龕背叛東晉歸附石勒,石勒派部將王伏都、張景等數百名騎兵援助徐龕。晉元帝命征虜將軍羊鑒、武威將軍侯禮、臨淮太守劉遐、鮮卑段文鴦等與蔡豹一同征討徐龕。

諸將膽怯軟弱,在下邳屯兵駐紮,不敢進兵。蔡豹想要進軍,羊鑒堅決不同意。徐龕派使者向石勒請求救援,石勒以有外難為由拒絕,反而向徐龕要求許多。徐龕知道石勒不來救援,又憂慮王伏都等縱施暴行,就把他們殺死,再次請求歸降東晉。晉元帝憎惡他反反覆覆,不接受其歸降,下令蔡豹、羊鑒按時(抓緊)進兵征討。由於羊鑒和劉遐等都疑慮畏懼互不信任配合,都有表奏給朝廷,所以蔡豹久久不能進兵。於是派治書御史郝嘏為行台,催促監督進軍征討。

蔡豹要直接進兵,羊鑒執意不從。刁協又奏請免羊鑒之職,委任蔡豹為前鋒,讓羊鑒軍配合,降號為折衝將軍,以觀後效。蔡豹進據卞城,想以此威脅徐龕。當時石虎屯兵在鉅平,將要進攻蔡豹,蔡豹連夜逃走,退守下邳。徐龕在檀丘襲擊奪搶蔡豹的輜重,將軍留寵、陸黨力戰,死於陣中。 蔡豹戰敗後,準備回朝請罪,北中郎王舒制止他說:「胡寇將到,使君應當暫且代行職權,保護百姓。等賊退後再請罪也不晚。」蔡豹同意。晉元帝聽說蔡豹敗退,派人拘捕他。使者到後,王舒夜間派兵圍捕蔡豹,蔡豹認為是敵兵來犯,就率領部下攻擊,聽說有詔令才停下來。王舒拘捕蔡豹,將他送到東晉都城建康,下令將他斬首,並在集市中陳屍示眾三天,時年五十二歲。

蔡豹在徐州為政,在內安撫將士,在外懷柔民眾,很得遠近人的人心,聽說他被處死,人們都很痛惜。[2]

作者簡介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縣(今山東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學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後,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在隨李世民征戰時,凡王府書檄,駐馬即成,言簡意盡,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為「十八學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齡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同時負責國史館,先後監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去世後,諡號「文昭」,後配享太宗廟廷。

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於首功。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累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受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贈太尉,諡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