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晉書·葛洪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晉書·葛洪傳出自於《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1]

原文

葛洪,字稚川,丹楊句容人也。祖系,吳大鴻臚。父悌,吳平後入晉,為邵陵太守。洪少好學,家貧,躬自伐薪以貿紙筆,夜輒寫書誦習,遂以儒學知名。性寡慾,無所愛玩,不知棋局幾道,摴蒱齒名。為人木訥,不好榮利,閉門卻掃,未嘗交遊。於餘杭山見何幼道、郭文舉,目擊而已,各無所言。

時或尋書問義,不遠數千里崎嶇冒涉,期於必得,遂究覽典籍。後師事南海太守上黨鮑玄。玄見洪深重之,以女妻洪。洪傳玄業,兼綜練醫術,凡所著撰,皆精核是非,而才章富贍。太安中,石冰作亂,吳興太守顧秘為義軍都督,與周玘等起兵討之,秘檄洪為將兵都尉,攻冰別率,破之,遷伏波將軍。

冰平,洪不論功賞,徑至洛陽,欲搜求異書以廣其學。洪見天下已亂,欲避地南土,征鎮檄命一無所就。後還鄉里,禮辟皆不赴。元帝為丞相,闢為掾。咸和初,司徒導召補州主簿,轉司徒掾,遷諮議參軍。干寶深相親友,薦洪才堪國史,選為散騎常侍,領大著作,洪固辭不就。

以年老欲煉丹以祈遐壽聞交阯出丹求為句漏令帝以洪資高不許洪曰非欲為榮以有丹耳帝從之洪遂將子侄俱行 至廣州,刺史鄧岳留不聽去,洪乃止羅浮山煉丹。岳表補東官太守,又辭不就。在山積年,優遊閒養,著述不輟,自號抱朴子,因以名書。其餘所著碑誄詩賦百卷,移檄章表三十卷,神仙、良吏、隱逸、集異等傳各十卷,《金匱藥方》一百卷,《肘後要急方》四卷。洪博聞深洽,江左絕倫。著述篇章富於班馬,又精辯玄賾,析理入微。後忽與岳疏雲「當遠行尋師,剋期便發」,岳得疏,狼狽往別。而洪坐至日中,兀然若睡而卒,岳至,遂不及見。時年八十一。 (節選自《晉書•葛洪傳》)

譯文

葛洪字稚川,丹楊句容人。祖父葛系,在吳國擔任過大鴻臚。父親葛悌,吳國滅後入仕晉,任過邵陵太守。葛洪從小就刻苦好學,家中貧窮,自己白天上山打柴以換取筆墨紙張,夜晚讀書抄寫記誦,於是以精通儒學而知名於世。他性格清淡寡慾,沒有玩耍之類的愛好,不知道棋盤上有多少條線,也不知摴蒱之類的賭具叫什麼名稱。

葛洪為人木訥少言,不喜歡名利,時常閉門不出,也很少與人交遊。他曾在餘杭山見到何幼道和郭文舉,互相對視了一陣,雙方沒有說一句話。他時常尋訪典籍探究學問,哪怕是千里之遙道路崎嶇艱險,也一定去尋訪,直到有了結果才罷休,就這樣得以博覽群書。後來又從師於南海太守上黨人鮑玄。

鮑玄見到葛洪,非常器重他,把自己的女兒許配與他為妻。葛洪繼承了鮑玄的學業,同時又兼攻醫術,所撰寫的文章著作,無不透徹精妙,而文辭也很華美。太安年間,石冰作亂,吳興太守顧秘是義軍都督,與周玘等發兵討伐石冰,顧秘傳檄書召葛洪為將兵都尉,讓他攻擊石冰的策應部隊,葛洪打敗了這支敵軍。石冰之亂被平定後,葛洪不計較自己的功勞和賞賜,徑直去了洛陽,想要搜求奇書秘籍來充實自己的學問。葛洪見當時天下已亂,想到南方去躲避,他對各地長官邀請入幕的召書一概不應。後來回到故鄉,禮請徵聘一概不接受。元帝為丞相時,任他為掾屬。咸和初年,司徒王導召葛洪補州主簿,再轉為司徒掾,遷諮議參軍。

干寶與他關係親密,舉薦他,(認為他的)才華可承擔國史的編修工作,選他為散騎常侍,授大著作之職,葛洪堅決推辭不受。因年歲已高,想要煉仙丹以求長壽。聽說交址出產仙丹,請求擔任句漏縣令。皇帝因他資歷聲望高不答應他的請求,葛洪說:「我並非要求榮耀,只因為那裡有丹。」皇帝這才同意。葛洪於是帶着兒子侄兒一起上路。到了廣州,刺史鄧岳挽留不放他走,他只好留在羅浮山煉丹。鄧岳上表要補葛洪為東官太守,他堅辭不受。葛洪在羅浮山多年,優遊閒養,著述不停。葛洪自號「抱朴子」,於是就以此給他的書命名。

其他所著碑記誄文詩賦百卷,移檄章表三十卷,神仙、良吏、隱逸、集異等傳各十卷,又抄有《五經》《史記》《漢書》、百家之言、方技雜事三百一十卷,《金匱藥方》一百卷,《肘後要急方》四卷。葛洪博學精識,在江東無人可比。著述篇章豐富,超過班固、司馬遷。他又能精闢入微地分析論辯玄妙的理義。後來他忽然寫信對鄧岳說:「當遠行去尋找仙師,即刻就要啟程。」鄧岳收到書柬,慌慌張張地趕去道別。而葛洪端坐到中午,竟像熟睡一樣去世了。鄧岳趕來,已來不及見他一面。葛洪卒年八十一歲。 [2]

作者簡介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縣(今山東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學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後,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在隨李世民征戰時,凡王府書檄,駐馬即成,言簡意盡,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為「十八學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齡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同時負責國史館,先後監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去世後,諡號「文昭」,後配享太宗廟廷。

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於首功。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累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受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贈太尉,諡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