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晉書·范喬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晉書·范喬傳出自於《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1]

原文

范喬字伯孫。年二歲時,祖馨臨終,撫喬首曰:「恨不見汝成人!」因以所用硯與之。至五歲,祖母以告喬,喬便執硯涕泣。九歲請學,在同輩之中,言無媒辭。弱冠,受業於樂安蔣國明。濟陰劉公榮有知人之鑑,見喬,深相器重。友人劉彥秋夙有聲譽,嘗謂人曰:「范伯孫體應純和,理思周密,吾每欲錯其一事而終不能。」

光祿大夫李銓嘗論揚雄才學優於劉向,喬以為向定一代之書,正群籍之篇,使雄當之,故非所長,遂著《劉楊優劣論》,文多不載。喬好學不倦。父粲陽狂不言喬與二弟並棄單業絕人事侍疾家庭至粲沒足不出邑里。司隸校尉劉毅嘗抗論於朝廷曰:「使范武威疾若不罵,是為伯夷、叔齊復存於今。如其信篤,益是聖主所宜衷衿。其子久侍父疾,名德著茂,不加敘用,深為朝廷惜遣賢之譏也。

元康中,詔求廉讓沖退覆道寒素者,不計資,以參選敘。尚書郎王琨乃薦喬曰:「喬稟德真粹,立操高潔,儒學精深,含章內奧,安貧樂道,棲志窮巷,簞瓢詠業,長而彌堅,誠當今之寒素,著厲俗之清彥。」時張華領司徒,天下所舉凡十七人,於喬特發優論。又吏部郎郗隆亦思求海內幽通之士,喬供養衡門,至於白首,於是除樂安令。辭疾不拜。

喬凡一舉孝廉,八薦公府,再舉清白異行,又舉寒素,一無所就。初,喬邑人臘夕盜斫其樹,人有告者,喬陽不聞,邑人愧而歸之。喬往喻曰:「卿節日取柴,欲與父母相歡娛耳,何以愧為!」其通物善導,皆此類也。外黃令高頑嘆曰:「諸士大夫未有不及私者,而范伯孫恂恂率道,名諱未嘗經於官曹,士之貴異,於今而見。大道廢而有仁義,信矣!」其行身不穢,為物所嘆服如此。以元康八年卒,年七十八。 (節選自《晉書•范喬列傳》)

譯文

范喬字伯孫。兩歲時,祖父范馨臨終,撫摸着范喬的頭說:「遺憾不能看到你長大成人了!」就把自己用的硯台給了范喬。到范喬五歲時,(他的)祖母把這件事告訴他,范喬就拿着硯台哭泣。九歲時請人教學,在同輩人中,說話沒有輕慢、玩笑的言辭。二十歲時,跟隨樂安蔣國明受業。濟陰人劉公榮有洞察人的明鑑,見到范喬,非常器重他。范喬的友人劉彥秋早年就有聲譽,曾經對別人說:「范伯孫稟性純正寬和,思維很周密,我經常想讓他做錯一件事但卻始終做不到。」

光祿大夫李銓曾經論述楊雄的才學優於劉向,范喬認為劉向編定一個時代的書籍,訂正了典籍篇章,假使讓楊雄來擔當,不是他所擅長的,於是著述了《劉楊優劣論》,文章太長沒有被載錄。范喬好學不倦。他父親范粲佯裝癲狂不說話後,范喬和兩位弟弟一起捨棄學業,斷絕與人交往,在家裡侍奉父親,直到范粲去世,范喬從沒有走出鄉外。司隸校尉劉毅曾經在朝廷直言陳詞說:「假使范武威病情不嚴重,就是伯夷、叔齊又重現於今天。如果病情確實嚴重,更是聖明的君主應該哀憐的。他的兒子長久侍奉父親治病,名聲顯著徳行優秀,竟然不加以錄用,我深為朝廷被譏笑為遺棄賢人而嘆惜。」

元康年間,皇帝下詔訪求清廉謙虛遵循道義生活貧寒的人,不計較聲望地位,用以參酌選拔進用。尚書郎王琨就舉薦范喬說:「范喬德行純真,操行髙潔,儒學精深,美質深沉,安貧樂道,在陋巷裡堅持志節,在簡樸的生活中倡言學業,意志越來越堅定,實在是當今的寒素,不同世俗的清明賢士。」當時張華兼司徒,全國舉薦上來的共有十七人,惟獨對范喬評價很高。又吏部郎郗隆也想訪求海內隱居人士,范喬在簡陋的房屋裡生活,一直到了年老,於是任他為樂安令。范喬用有病來推辭。

范喬總共有一次被舉薦為孝廉,八次受公府舉薦,兩次被推舉為清白異行,又推舉為寒素,范喬全都沒有接受。當初,范喬的同邑人在除夕偷砍了他的樹,有人告訴范喬,范喬假裝沒聽見,同邑人很羞愧,歸還了樹木。范喬曉諭他說:「你在節日取一些柴,是想和父母一起歡度節日而已,為什麼要羞愧呢!」范喬理解別人和善於誘導,都是像這類的事。外黃令高頭感嘆說:「士大夫沒有不想到自己私利的,但是范伯孫恭謹地遵行正道,卻始終未為官,士的貴重,現在可以見到了。大道衰廢但是仁義還在,確實是這樣。」范喬出污泥而不染,如此被人所嘆服。范喬於元康八年去世,享年七十八歲。[2]

作者簡介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縣(今山東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學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後,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在隨李世民征戰時,凡王府書檄,駐馬即成,言簡意盡,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為「十八學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齡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同時負責國史館,先後監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去世後,諡號「文昭」,後配享太宗廟廷。

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於首功。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累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受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贈太尉,諡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