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晉書·苟晞傳出自於《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1]

目錄

原文

苟晞,字道將,河內山陽人也。少為司隸部從事,校尉石鑒深器之。齊王(司馬)冏輔政,晞參冏軍事,拜尚書右丞,轉左丞,廉察諸曹,八坐以下皆側目憚之。及冏誅,晞亦坐免。惠帝征成都王穎,以為北軍中候。及帝還洛陽,行兗州刺史。

汲桑之破鄴也,東海王越出次官渡以討之,命晞為前鋒。陷其九壘,遂定鄴而還。後討呂朗,破汲桑故將公師藩,敗石勒於河北,威名甚盛,時人擬之韓白。封東平郡侯,邑萬戶。

晞練於官事,文簿盈積,斷決如流,人不敢欺。其從母依之,奉養甚厚。從母子求為將,距之曰:「吾不以王法貸人,將無後悔邪?」固欲之,晞乃以為督護。坐法,晞杖節斬之,從母叩頭請救,不聽。既而素服哭之,流涕曰:「殺卿者兗州刺史,哭弟者苟道將。」其杖法如此。

晞見朝政日亂,懼禍及己,而多所交結,每得珍物,即貽都下親貴。兗州去洛五百里,恐不鮮美,募得千里牛,每遣信,旦發暮還。初,東海王越以晞復其仇恥,甚德之,引升堂,結為兄弟。越司馬潘滔等說曰:「兗州要衝魏武以之輔相漢室晞有大志久令處之則患生心腹矣若遷青州厚其名號晞必悅。公自牧兗州,經緯諸夏,藩衛本朝,此所謂謀之於未有,為之於未亂也。」越以為然,乃遷晞青州刺史。

越疑晞與懷帝有謀,使游騎於成皋間,獲晞使,果得詔令,遂大構疑隙。永嘉五年,懷帝惡越專權,復密詔晞討越。越與徐州刺史裴盾共討晞。晞使騎收河南尹潘滔,滔夜遁,及執尚書劉會、侍中程延,斬之。會越薨,盾敗。詔晞為大將軍大都督,督六州諸軍事,增邑二萬戶。 (選自《晉書•苟晞傳》,有刪改)

譯文

苟晞,字道將,河內山陽人。年輕時擔任司隸部從事,校尉石鑒十分器重他。齊王司馬冏輔佐朝政時,苟晞在司馬冏幕中擔任參軍,被授予尚書右丞,轉調尚書左丞, 查訪巡察各官署工作,尚書省的高級官員以下對他都感到害怕。等到司馬冏被誅殺,苟晞也獲罪免官。晉惠領兵征討成都王司馬穎,任命苟晞為北軍中候。等到惠帝返回洛陽,任用苟晞兼攝兗州刺史。

汲桑攻破鄴城時,東海王司馬越出京駐在官渡以征討汲桑,任命苟晞為先鋒。苟晞攻克了汲桑的九個堡壘,就平定了鄴城,然後返回。後討伐呂朗,攻破汲桑原來的部下將領公師藩,在黃河以北打敗了石勒,威名大振,當時有人把他比為古代名將韓信、白起。被封東平侯,食邑一萬戶。

苟晞對公事很熟悉,公文簿冊堆滿几案,裁決像流水一樣迅速,別人不敢欺騙他。他的姨母依靠他過活,苟晞對她的贍養非常豐厚。姨母的兒子請求做將領,苟晞拒絕說:「我從不用王法寬恕人,你不會後悔嗎?」他堅決要做將領,苟晞就把他任命為督護。犯了法,苟晞依仗法令把他斬首。姨母叩頭請求饒恕,苟晞沒有聽從。斬首以後苟晞穿上白色喪服去哭喪,流着眼淚說:「殺你的是我兗州刺史,哭弟弟的是我苟道將。」他執法嚴明就像這樣。

苟晞見到朝廷政事一天比一天亂,害怕禍患會涉及自己,因而廣泛結交權貴,每次得到珍貴的物品,就送給京城裡的皇親貴族。充州離都城洛陽五百里,食品一類東西送到恐怕不能保持鮮美,就購求到日行千里的牛,每次派遣信使,早晨出發晚上就回來。以前,東海王司馬越因為苟晞為自己報仇雪恥,非常感激他,把他拉到堂上,結為兄弟。司馬越府中的司馬潘滔等勸告說:「兗州是重要地方,魏武帝曹操據有此地輔助漢室。苟晞胸有大志,長久地讓他處在兗州刺史的位置上,那就是禍患生於心腹之中了。如果把他調任青州刺史,多給他加一點虛銜封號,苟晞一定高興。您親自掌管兗州,經營中原各地事務,像屏障一樣護衛本朝,這就是說在事情發生之前謀劃,在動亂發生之前做準備。」司馬越認為說得對,就改授苟晞為青州刺史。

東海王司馬越懷疑苟晞與懷帝有所圖謀,派游擊騎兵在成皋一帶巡查,抓住了苟晞的信使,果然查獲了朝廷給苟晞的詔令,於是造成很深的疑慮怨恨。永嘉五年,晉懷帝痛恨司馬越大權獨攬,又秘密詔令苟晞討伐東海王司馬越。司馬越同徐州刺史裴盾共同討伐苟晞。苟晞派騎兵捉拿河南尹潘滔,潘滔在夜裡潛逃,等到抓獲了尚書劉會、侍中程延,把他們斬首。正好趕上司馬越死去,裴盾兵敗。詔命苟晞為大將軍、大都督,督管六州諸軍事,食邑增加到二萬戶。 [2]

作者簡介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縣(今山東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學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後,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在隨李世民征戰時,凡王府書檄,駐馬即成,言簡意盡,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為「十八學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齡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同時負責國史館,先後監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去世後,諡號「文昭」,後配享太宗廟廷。

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於首功。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累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受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贈太尉,諡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