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王沈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晉書·王沈傳出自於《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1]
原文
王沈,太原晉陽人也。沈少孤,養於從叔司空昶,事昶如父。奉繼母寡嫂以孝義稱。好書,善屬文。正元中,遷散騎常侍,典著作。與荀顓、阮籍共撰《魏書》。時魏高貴鄉公好學有文才,引沈數於東堂講宴屬文,號沈為文籍先生。尋遷尚書,出豫州刺史。至鎮,乃下教曰:「自古賢聖,樂聞誹謗之言,聽輿人之論,芻蕘有可錄之事,負薪有廊廟之語故也。自至鎮日,未聞逆耳之言,豈未明虛心,故令言者有疑?其宣下屬城及士庶若能舉遺連於林藪黜奸佞於州國陳長吏之可否說百姓之所惠興利除害損益昭然者給谷五百斛若迭一至之言,說刺史得失,朝政寬猛,令剛柔得適者,給谷千斛。」沈探尋善政,案賈逵以來法制禁令,諸所施行,擇善者而從之。
又教曰:「後生不聞先王之教,而望政道日興,不可得也。文武並用,長久之道也。俗化陵遲,不可不革。苹俗之要,實在敦學。昔原伯魯不悅學,閔馬父知其必亡。將吏子弟,優閒家門,若不教之,必致遊戲,傷毀風俗臭。」於是九郡之士,成悅道教,移風易俗。遷征虜將軍,封博陵候。平蜀之役,吳人大出,聲為救蜀,振盪邊境。沈鎮御有方,寇聞而退。武帝即王位,拜御史大夫。沈以才望,顯名當世,是以創業之事,羊祜等皆與沈諮謀焉。及帝受禪,以佐命之勛,統城外諸軍事。封博陵郡公,目讓不受,乃進爵為縣公,封邑千八百戶。帝方欲委以萬機,泰始二年薨。帝素服舉哀,諡曰元。(節選自《晉書•王沈傳》
譯文
王沈,太原晉陽人。王沈少年喪父,由堂房叔父司空王昶領養,侍奉王昶如同生父。侍奉繼母寡嫂以孝義著稱。好讀書,善於寫文章。正元年間,升遷為散騎常侍,主管著作。與荀顗、阮籍一同撰寫《魏書》。當時魏國的高貴鄉公(曹髦)好學有文才,他邀請王沈多次在東堂講學宴飲寫文章,號稱王沈為文籍先生。不久,王沈升遷尚書,出京擔任豫州刺史。到了任所,就教導說:「古代的聖賢,喜歡聽批評的話,聽下人的言論,是因為割草砍柴者也有可以記錄的事,背柴人也可以談論國家大事。自從我到任的那天,未聽到逆耳之言,難道是因為我未表明虛心,因而讓想要進言的人有疑慮嗎?通告所屬城府官吏及士人百姓,若能從民間推舉隱逸的賢才,在各州國中罷黜奸佞之臣,陳述官吏的好壞,訴說百姓的憂患,興利除害,效果顯著的,賞給谷五百斛。如果他的話在某一方面很有價值,能評說刺史的得失,朝政的寬嚴,使為政剛柔得當的,賞給谷一千斛。」
王沈探尋好的法則政令,就按照賈逵以來的法制禁令,從他所施行的法令中,挑好的執行。他又教導說:「年輕人不學習先王的教化,卻指望國家政事一天比一天興盛,那是不可能的。文王、武王治理國家的方法一併運用,才是長治久安的辦法。民俗風化衰敗,不能不革新。改革舊俗的關鍵,實際在於勤勉學習。從前原伯魯不好學,閔馬父知道他必敗。將領官吏的子弟,在家中悠閒,如果不教育他們,他們必定會遊樂嬉戲,傷風敗俗。」在這之後,九郡之士都喜歡道德教化,改變舊的風俗習慣。升任征虜將軍,封為博陵侯。平蜀戰役時,吳國人大舉出兵,聲稱是援救蜀國,邊境為之震動。王沈鎮守防禦有方,敵人聞聲而退。
武帝登上王位,拜王沈為御史大夫。王沈憑藉才氣名望,在當時名聲顯赫,因此創建功業這樣的事情,羊祜、荀勖等人,都跟王沈商議謀劃。到晉武帝接受禪讓時,因為輔佐帝王創立帝業的功勳,皇上讓他總管城外各種軍務。封他為博陵郡公,他堅決推辭不接受,於是進爵為縣公,封邑一千八百戶。皇帝正想任他為執政大臣,泰始二年他去世。皇帝穿素服致哀,諡號元。[2]
作者簡介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 齊州臨淄縣(今山東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學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後,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在隨李世民征戰時,凡王府書檄,駐馬即成,言簡意盡,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為「十八學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齡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同時負責國史館,先後監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去世後,諡號「文昭」,後配享太宗廟廷。
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於首功。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累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受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贈太尉,諡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