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晉書·慕容垂妻段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晉書·慕容垂妻段氏出自於《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1]

原文

慕容垂妻段氏,字元妃,偽右光祿大夫儀之女也。少而婉慧,有志操,常謂妹季妃曰:「我終不作凡人妻。」季妃亦曰:「妹亦不為庸夫婦。」鄰人聞而笑之。垂之稱燕王,納元妃為繼室,遂有殊寵。偽范陽王德亦娉季妃焉。姊妹俱為垂、德之妻,卒如其志。垂既僭位,拜為皇后。

垂立其子寶為太子也,元妃謂垂曰:「太子姿質雍容,柔而不斷,承平則為仁明之主,處難則非濟世之雄,陛下托之以大業,妾未見克昌之美。遼西、高陽二王,陛下兒之賢者,宜擇一以樹之。趙王麟奸詐負氣,常有輕太子之心,陛下一旦不諱,必有難作。此陛下之家事,宜深圖之。」垂不納。寶及麟聞之,深以為恨。其後元妃又言之,垂曰:「汝欲使我為晉獻公乎?」元妃泣而退,告季妃曰:「太子不令群下所知而主上比吾為驪戎只女何其苦哉主上百年之後太子必亡社稷范陽王有非常器度若燕祚未終其在王乎!」

垂死,寶嗣偽位,遣麟逼元妃曰:「後常謂主上不能嗣守大統,今竟何如?宜早自裁,以全段氏。」元妃怒曰:「汝兄弟尚逼殺母,安能保守社稷!吾豈惜死,念國滅不久耳。」遂自殺。寶議以元妃謀廢嫡統,無母后之道,不宜成喪,群下咸以為然。偽中書令眭邃大言於朝曰:「子無廢母之義,漢之安思閻後親廢順帝,猶配饗安皇,先後言虛實尚未可知,宜依閻後故事。」寶從之。其後麟果作亂,寶亦被殺,德復僭稱尊號,終如元妃之言。 (《晉書•慕容垂妻段氏》) 【注釋】①晉獻公:春秋時晉國固君,因聽信寵妃驪姬的讒言,逼死、逼逃了幾個年長的兒子,導致晉國多年內亂。②安思閻後:東漢安帝的皇后,安思是其諡號。

譯文

慕容垂的妻子段氏,字元妃,是偽右光祿大夫段儀的女兒。年少時溫婉聰慧,有高遠的志向和美好的德操,常常對妹妹季妃說:「我終究不會做平凡人的妻子。」季妃也說:「我也不做平庸男子的妻子。」鄰人聽說後嘲笑她們。慕容垂自稱燕王,迎娶元妃做了繼妻,於是得到了特別的寵愛。偽范陽王慕容德也迎娶了季妃為妻。姐妹二人成為慕容垂、慕容德的妻子,最終實現了她們的志向。慕容垂超越本分做了皇帝,封元妃做了皇后。

 慕容垂立他的兒子慕容寶為太子。元妃對慕容垂說:「太子資質文雅大方,但優柔寡斷,天下太平時則可以做仁德明智的君主,處於禍難時期則不是救世的雄才。您把大業託付給他,我看不到能夠子孫昌隆的美好未來啊。遼西王和高陽王,都是您賢能的兒子,應該選擇其中之一來樹立為太子。」 趙王慕容麟性情奸詐,做事憑恃意氣,常常有輕慢太子的野心,陛下您一旦去世,一定會有災難發生。這是陛下您的家事,應該慎重考慮啊。」慕容垂不接受她的建議。慕容寶和慕容麟聽說此事,以此為深仇大恨。此後元妃又進言此事,慕容垂說:「你想讓我成為晉獻公嗎?」元妃哭着退下來,告訴季妃說:「太子不肖,是人所共知的事,可是皇上把我比作驪戎之女,多麼讓人傷心啊!皇帝去世之後,太子一定會使社稷滅亡啊。范陽王慕容德有非同尋常的器度,如果燕國的福運沒有終止,希望在於范陽王啊!」

慕容垂死後,慕容寶繼承了偽皇位,派遣慕容麟逼迫元妃說:「你經常說當今皇上不能繼承和守護江山社稷,最終怎麼樣?你應當早日自殺,來保全你們段氏家族。」元妃憤怒的說:「你們兄弟逼迫殺害母親的事尚且做得出,怎麼能夠保全守護江山社稷呢!我並非怕死,是憂念國家不久將會滅亡罷了。」於是自殺。慕容寶因為元妃謀劃廢掉正統即位人,違背做母后的原則,不適宜按禮發喪,臣下眾人都認為這是對的。

偽中書令眭(suī)邃在朝堂上發表正直的言論說:「做兒子的沒有廢黜母親的道理,漢朝的安思閻後親手廢黜了漢順帝,尚且在死後被供奉在漢安帝的宗廟。先皇后的話是對是錯還未可知,應該依照漢代閻後的舊例安排喪禮。」慕容寶聽從了眭邃的建議。後來慕容麟果然犯上作亂,慕容寶也被殺掉了,慕容德又越職稱帝,最終就像元妃當初說的那樣。 [2]

作者簡介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縣(今山東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學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後,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在隨李世民征戰時,凡王府書檄,駐馬即成,言簡意盡,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為「十八學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齡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同時負責國史館,先後監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去世後,諡號「文昭」,後配享太宗廟廷。

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於首功。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累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受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贈太尉,諡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