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晉書·姚萇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晉書·姚萇傳出自於《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1]

原文

姚萇,字景茂,少聰哲,多權略,廓落任率,諸兄皆奇之。隨兄姚襄征伐,每參大謀。襄之寇洛陽也,夢萇服袞衣,升御坐,諸酋長皆侍立,旦謂將佐曰:「吾夢如此,此兒志度不恆,或能大起吾族。」襄之敗於麻田也,馬中流矢死,萇下馬以授襄,襄曰:「汝何以自免?」萇曰:「但令兄濟,豎子安敢害萇!」會救至,俱免。

及襄死,萇率諸弟降於苻堅,為苻堅將,累有大功。堅既敗於淮南,歸長安,慕容泓起兵叛堅。堅遣子叡討之,以萇為司馬。為泓所敗,叡死之。萇遣龍驤長史趙都詣堅謝罪,堅怒,殺之。萇懼,奔於渭北,遂如馬牧。西州豪族率五萬餘家,咸推萇為盟主。萇將距之,天水尹緯說萇曰:「明公宜降心從議,以副群望,不可坐觀沈溺而不拯救之。」萇乃從緯謀,以太元九年自稱大將軍、大單于、萬年秦王,大赦境內,年號白雀,稱制行事。苻登進逼安定,諸將勸萇決戰,萇曰:「與窮寇競勝,兵家之下。吾將以計取之。」於是留其尚書令姚旻守安定,夜襲登輜重於大界,克之。

諸將或欲因登駭亂擊之,萇曰:「登眾雖亂,怒氣猶盛,未可輕也。」遂止。萇還安定,修德政,布惠化,省非急之費,立太學,禮先賢之後,以救時弊。時天大雪,萇散後宮文綺珍寶以供戎事,身食一味,妻不重綵。將帥死王事者,加秩二等,士卒戰沒,皆有褒贈。萇性簡率,群下有過,或面加罵辱。太常權翼言於萇曰陛下弘達自任不修小節駕馭群雄包羅俊異棄嫌錄善有高祖之量然輕慢之風所宜除也 萇曰:「若不聞讜言,安知過也。」以太元十八年死,時年六十四,在位八年。偽諡武昭皇帝,廟號太祖,墓稱原陵。 (節選自《晉書•姚萇傳》,有刪改)

譯文

姚萇字景茂,從小聰慧,有機變謀略,豁達任情率真不做作,諸兄都以之為奇。跟隨兄長姚襄征戰,常常參與大謀。姚襄進犯洛陽時,夢見姚萇身穿龍袍,登上皇帝御座,眾首領都在旁侍立,早晨對將佐們說:「我做了這樣的夢,這孩子氣度不凡,或許能大大地使我們宗族興旺。」

姚襄在麻田打敗仗時,馬被流箭射死,姚萇下馬把自己的馬給姚襄,姚襄說:「你用什麼逃脫?」姚萇說:「只要兄長渡過厄難,這些混小子哪裡敢害姚萇!」正好救兵來到,兩人都免於難。姚襄死後,姚萇率諸弟向苻堅投降,當苻堅的大將,屢立戰功。苻堅在淮南大敗後,回到長安,慕容泓舉兵反叛苻堅。苻堅派其子符叡征討,任姚萇為司馬。被慕容泓擊敗,符叡戰死。姚萇派龍驤長史趙都向苻堅謝罪,苻堅發怒,殺了趙都。姚萇恐懼,奔往渭北,於是到了馬牧。

西州豪門望族率五萬多家人,都推舉姚萇為盟主。姚萇想要拒絕,天水尹緯勸說姚萇說:「明公應該抑制心志聽從眾人的提議,以符合眾望,不能坐視沉溺而不去拯救。」姚萇就聽從了尹緯的謀劃,於太元九年自稱大將軍、大單于、萬年秦王,在境內大赦,年號叫白雀,秉承皇帝旨意行事。苻登進逼安定,眾將勸姚萇與他決戰,姚萇說:「與窮寇爭勝負,是兵家的下策。我將用計戰勝他。」於是留下他的尚書令姚旻守安定,在大界夜襲苻登的輜重,戰勝了。眾將中有人想乘苻登軍驚恐混亂之時去攻擊他,姚萇說:「苻登軍雖然驚亂,但怒氣還很盛,不可輕動。」於是作罷。

姚萇回安定,修明德政,施行惠政教化,減省不急的花費,設立太學,禮待先代賢者的後人,以拯救當世的弊病。當時天降大雪,姚萇散發後宮的華麗絲織品珍寶以供給軍用,自己吃飯只一樣菜,妻子不穿重疊的絲綢衣服。有為國死亡的將帥,加俸祿二等,士卒戰死的,都得到褒獎賞賜。姚萇性情簡樸直率,下屬有過失時,有時當面辱罵。太常權翼對姚萇說:「陛下豁達以天下為己任,不注重小節,駕馭群雄,包羅俊傑,不計前嫌錄用善人,有高祖的器量。然而輕慢的作風,也是應當去除的。」姚萇說:「如果不是聽到直言,哪能知道過失。」 於太元十八年死,當時他六十四歲,在位八年。偽諡號叫武昭皇帝,廟號叫太祖,墓地叫原陵。[2]

作者簡介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縣(今山東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學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後,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在隨李世民征戰時,凡王府書檄,駐馬即成,言簡意盡,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為「十八學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齡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同時負責國史館,先後監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去世後,諡號「文昭」,後配享太宗廟廷。

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於首功。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累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受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贈太尉,諡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