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易君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易君左(1898年—1972年),漢壽縣人,字家鉞。易君左從小就有「龍陽才子」美稱。北京大學文學士、日本早稻田大學碩士。家學淵源,才高資絕,文、詩、書、畫無不精工,被稱為「三湘才子」。易家三代文武兼資,簪纓相續。易君左少年時就顯露出珠璣滿腹、錦繡盈腸的才華,上世紀30年代便以散文集《閒話揚州》聞名於世。他一生著書60餘部,題材廣泛,體裁多樣,藝術上多精美之作,香港文學研究社將他與周作人林語堂李廣田等名家並列,台灣當代學者稱他為「中國現代遊記寫作第一名家」。其作品擁有千萬港台和海外華人讀者,在東南亞亦享有盛名,不少篇什選進台灣中學國文教材。其書畫均臻上乘,1944年在重慶中蘇文化協會舉辦過書畫展。實是中國傳統文人中儒家入世、精忠報國的踐行者。[1]

人物簡介

易君左,名家鉞,筆名康陶父、意園,號三湘詞人。今漢壽縣城關鎮人,祖孫三代文武兼備,簪纓相續,祖父易佩紳,官至布政使,是清咸豐同治年間有名的儒將。父易順鼎詩才橫溢,睥睨一世,與樊增祥齊名,為清末民初兩大詩人。

易君左幼時就讀於家塾(延請老師到家裡授課),10歲隨父客端州,除接受名師教育外,其父還親自教他作詩。不久,順鼎改官高陽雷道,又與母親、姐姐回漢壽。辛亥革命後,到省城長沙求學,用不到3年的時問,在明德學校完成了由小學到中學的學業。父親到京城做官,又北上入北京市四中。課餘,常隨父到江西會館參加寒山詩社的詩鐘集會,周旋於王壬秋、陳寶琛、嚴復、梁啓超之間,年僅十餘歲的君左,夾在一群博學的老名士里,大逞才華,居然兩次人選詩鐘「狀元」,博得名公青睞。一次詩社以「籠紗格」形式命題,用「寸,人力車夫」賦聯,他脫口而出:「小草之心春莫報,軟塵一路足如飛。」上句是唐人「誰占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詩意,下句寫北平人力車夫跑得特別快,為眾人欣賞,評為首選。另一次,由樊增祥主課,鍾題「思受」六唱,即將「思受」二字分別嵌在聯句七言第六個字,他即興而賦「入朝蛇帝嘗思貴,飲水豬僧哭受胎」。上句用漢高祖的故事,下句采《西遊記》故事,自然灑脫,再次獲冠。

中學畢業後,易君左考入北京大學。大學畢業,東渡日本,進早稻田大學讀政治經濟學。1918年,因與曾琦等人創辦「華瀛通訊社」,反日救國,被逐回國。他銳氣不減,回到北京大學,參加了「五四」運動。不久加入李大釗等人發起成立的少年中國學會,發表許多關於社會學方面的論文。他猛烈抨擊中國封建專制制度,指出家庭專制是封建專制的基礎,提出破除各種封建禮教,衝破各種禁錮,輕輕鬆鬆建設少年中國。這些觀點,對當時的思想啟蒙運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但是,他不知不覺滑向無政府主義,並與朱謙之等人組織了一個無政府主義社團「奮鬥社」,創辦《奮鬥》雜誌。易君左的無政府主義觀點受到陳獨秀、李達等人的批判,並被開除出少年中國學會。1921年,加人中國第一個新文學團體——文學研究會。同年夏,赴日本續讀,1923年畢業,獲碩士學位。回國後,易君左任上海中國公學教職兼泰東書局編輯,與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等共事,出有詩歌兼小說集《西子湖邊》,集子裡《失了魄的魂》,寫幾個文學青年在江南一帶的流浪生活,象失了魄的魂那樣,把他們吊兒郎當的胡鬧,精細地刻畫出來,以反映那個動盪的時代和那個污濁的社會。1924年,易君左離開上海去安慶,任安徽公立法政專門學校教員。同年到長沙,加入國民黨,次年回漢壽辦團防,創辦縣圖書館和體育場。1926年,易君左投筆從戎,任國民革命軍第四十軍政治部主任兼國民黨特別黨部常委等職。1927年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編撰,次年任鄂政務委員會簡任秘書。1929年,任湖南省清鄉委員會司令部少將宣傳處長。次年任湖南《國民日報》社長並創辦《長沙晚報》。後任國立安徽大學教授及該省《國民日報》社長。1932年,應周佛海之邀,出任江蘇省教育廳編審室主任。在鎮江6年,為民族文藝復興與改革做了大量工作。他發起成立江蘇文藝社,並擔任社長,主辦《天風》月刊和《文藝青年》旬刊。他倡導成立「天風劇社」,改編舊劇,創造新劇。抗戰爆發後,他親自帶領一支抗敵宣傳隊,分赴各地深入農村進行宣傳。但是,在此期間也引起了一場轟動全國的筆墨官司。「一.二八」國難後易君左隨教育廳遷揚州,目睹當地風物人情,寫了一本《閒話揚州》,由上海中華書局出版。該書在記述揚州社會生活時出語欠當,曾引起一場軒然風波,而有關此事的對聯:「易君左閒話揚州,惹起揚州閒話,易君,左矣;林子超主席國府,連任國府主席,林子,超然。」傳誦一時,其名聲更勝於前。

抗日戰爭爆發後,易君左主辦湖南《國民日報》。不久,郁達夫在友人的勸告下離漢口避居常德,後經易君左安排移居漢壽縣城。易君左常抽空從長沙回漢壽陪伴郁達夫,一起遊覽名勝古蹟,吟詩作賦,並留下幾首傳誦一時的聯句,如「偕君左學藝及易黃諸女伴,汽舟南湖,展墓采菱,晚至西竺山,翌日聯句」:

戎馬餘閒暫息機(郁),南湖清露濕荷衣(易)。

采菱兒女歌清越,展墓漁樵話式微(郁)。

十里波光流暑去,兩船鬢影載香歸(易)。

魯陽戈在能揮日,為吊張顛款寺扉(郁)。

1938年秋,易君左攜眷輾轉至重慶。不久,由自己流離人蜀的處境聯想到安史之亂中的杜甫,草成《杜甫今論》,並出版發行。後受朋友推薦,赴成都就任四川省政府編譯室主任。他創辦《新四川月刊》、《四川國民日報》,並任兩社社長。他親自為報刊撰寫論文,報導前方抗戰的消息,鼓舞民族鬥志,他與避難成都或成都籍的文化界人士如李璜、老舍朱自清、張大千等廣泛交往。西南聯大任教的朱自清放假回成都,易君左常與他討論文學,曾以《偶成》一詩相贈:「細雨成都路,微塵護落花。據門撐古木,繞屋噪昏鴉。人暮旋收市,凌晨即品茶。承平風味足,只剩楚狂嗟!」朱自清稱讚此詩描寫成都情調細膩親切,並請易寫成條幅作紀念。在此期間,易君左寫作大批歌頌前方抗戰的詩文,出版了《人川吟》、《青城集》。他擔任軍委會總政治部設計委員會專任委員,直至抗戰結束。

易君左在思想上對共產主義存在誤解和偏見。1945年,重慶談判後,在重慶文化戰線,革命文藝界與國民黨御用文人,圍繞着毛澤東《沁園春.雪》,以唱和形式,進行着一場短兵相接的鬥爭。易君左自恃詞學功力深厚,於12月4日在《和平日報》拋出他的第一首和詞。序中矯「全民」之命,號召「天下詞家」圍殲。詞中把革命力量比作「殺吏黃巢、坑兵白起」,希望撲滅革命烈火。郭沫若和詞中有「傳聲鸚鵡翻嬌,又款擺『揚州閒話』腰」,與之針鋒相對。後易君左出川回南京,旋赴任上海《和平日報》副社長兼副刊主編,與該報羅敦偉社長等人提倡民族文學。1948年調任蘭州《和平日報》社長兼西北大學教授。二年後辭職回滬,創辦《新希望》周刊,積極鼓吹反共。

1949年底去台灣。次年到香港,因生活拮据,「一家搬來搬去如渡船」。1951年,總算找到了一個固定職位,主編香港《星島日報》副刊。1959年,易君左任教於香港浸信會學院。在此期間出版回憶錄《大湖的兒女》、《火燒趙家樓》、《回夢三十年》等,並出版古典詩詞集《易君左詩選》。1967年返台,與在海軍供職的兒子住在一起。期問,他參與「中華詩學研究所」的活動,並赴南洋與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與華僑詩人集會,出版了他的最後一部遊記《易君左自選集》。1972年3月在台病逝。

易君左作品和毛澤東《沁園春•雪》

國脈如絲,葉落花飛,梗斷蓬飄。痛紛紛萬象,徒呼負負,茫茫百感,對此滔滔。殺吏黃巢,坑兵白起,幾見降魔道愈高。明神胄,支離破碎,葬送妖嬈。 黃金難貯阿嬌,任冶態妖容學細腰。看大漢孤煙,生擒頡利,美人香草,死剩《離騷》。一念參差,千秋功罪,青史無私細細雕。才天亮,又漫漫長夜,更待明朝。

返漢壽故鄉

金牛山色郁蔥蔥,洗墨池前憶舊蹤。

六代豪華鴉背冷,九邊烽火夕陽紅。

花姑草聖仙人態,鶴子梅妻處士風。

道左小兒多識我,湖荷猶自愛鄉濃。

贈鄉友

萬戶千門對洞庭,米香魚美樹青青。

楚辭悱惻遺孤港,漢爵巍峨剩一亭。

鄉味國恩濃似酒,友情親誼燦如星。

凱歌明歲重開宴,車向花姑堤上停。[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