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明陵哀(康有為)

《明陵哀》中國近現代作家康有為寫的詩詞。

目錄

作品欣賞

明陵哀

天壽百七里,峰嶂聳樓閣。

豁厊開堂戶,森聳出丘壑。

岡巒儼拜伏,信是帝王宅。

英雄隻眼巨,豈假王廖擇。

鬱郁十三陵,神奧盤松柏。

幽城何崔嵬,佳氣蔥鬱郁。

當其營隧時,魚膏熒證碧。

玉棺藏九殿,南山為石槨。

宮監日進膳,翠輦來獻酌。

荒哉政事失,興廢易三恪。

聖朝隆仁厚,禁樵飾丹雘。

功德矻豐碑,亭亭侵寥廓。

寢殿儼天扃,宮垣壯如昨。

昔者宋諸陵,僧伽溺骨虐。

金魚喪玉匣,冬青淒霜薄。

乃知今代仁,恩厚不能約。

我來覽天闕,華表雙嶽嶽。

翁仲陳夾道,列像如踴躍。

武將劍甲猛,文吏冠袍博。

獅虎象馬羊,或伏或立搏。

巨大數丈餘,皆用一石鑿。

廿里道相望,大工何磊落。

萬國陵墓壯,無如長陵卓。

歐人多瞻望,我華色不削。 [1]

作者簡介

康有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廣東廣州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康有為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光緒五年(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光緒十四年(1888年),康有為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藉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光緒十七年(1891年)後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2]

康有為出生在一個富有的家庭。祖上當過官,還是個書香門第。康有為的祖父和父親,主要擔任教育方面的官職。康有為的叔祖康同器,因為參加鎮壓太平天國繭命運動有功,被清政府封為護理廣西巡撫的大官。他晚年回到南海縣家鄉,大興土木,修築祖宗祠堂和園林宅第。其中有澹如樓和二萬卷書樓,環境優美,藏書豐富,是南海縣有名的園林和藏書樓,也是康有為少年時代吸取知識、受到啟蒙的地方。

康有為青少年時代就在這樣一個富有而優雅的環境中成長。他出生在園林里的延香老屋,讀書在藏書豐富的澹如樓。

爾後,由於康有為長期從事維新教育事業,參加"百日維新"運動,在家鄉頗有名望,人們按照習俗,也把他和他的故鄉聯繫起來,稱他為南海先生或康南海。

維新運動失敗後,清政府查抄了康有為的家產,還掘了他的祖墳。延香老屋和澹如樓早已蕩然無存。1983年,廣東南海縣人民政府撥款在延香老屋舊址重建康有為故居。近年來,南海縣人民政府又在故居旁邊興建一座占地10餘萬平方米的康有為紀念館,以紀念這位對歷史做出過貢獻的"先進的中國人"。[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