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明陳洪綬荷花鴛鴦圖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明陳洪綬荷花鴛鴦圖軸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明陳洪綬荷花鴛鴦圖軸

類別;中國古畫

年代;明代

文物原屬;故宮舊藏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材質;絹本,設色

規格;縱:183cm ,橫:98.3cm

明陳洪綬荷花鴛鴦圖軸》是明代畫家陳洪綬的創作的一幅中國畫,該畫為絹本,設色,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1]

作品介紹

陳洪綬荷花鴛鴦圖軸以"出污泥而不染,濯青蓮而不妖"的荷花為題,花朵清麗,或含苞,初綻、或怒放,多姿多態;枝葉帶露,娉婷舒展,俯仰欹側;湖石雄奇,銳利堅崚,厚重沉凝。兩隻彩蝶在空中翩翩起舞,一對鴛鴦在水面戲水悠然,打破了一池碧水的寧靜。一隻青蛙正隱伏於石後的荷葉上覬覦甲蟲,弓身欲動,給畫面平添了幾許生機與意趣,從中可見畫家善於觀察的細心與狀物精微的匠心。

署款:"溪山老蓮陳洪綬寫於清義堂。"下鈐:"陳洪綬印"、"章侯"印。從署款和繪畫風格上推斷,當是陳洪綬中年的作品。

作品賞析

作品用筆工致而不顯刻板,着色醇厚而不流於俗膩,畫風素潔明快,既有應物象形的寫生功底,又不乏變幻合宜的適度誇張,畫面呈現出一種在繁與簡疏與密剛與柔的對比變化中的合諧與統一。

陳洪綬愛蓮,亦愛畫荷花,大約因此就給自己起號為"老蓮"。此幅畫上四朵荷花,由含苞欲放到花蕾初綻,從含露朝陽到爭艷怒放,形象豐富地展示了它的多姿多彩。而荷葉的俯仰截掩着映襯其"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蓮而不妖"的擬人化風範。一對鴛鴦鳧於水面與兩隻蝴蝶非空中的一動一靜、奇石的嶙銳堅勁之質與荷葉的娉婷舒展之態一剛一柔,可見畫家善用對比要素的匠心。

畫幅還向我們顯示出陳洪綬的染石技法:由前向後自然形成漸案漸深的層次,使岩石呈現凹凸分明的立體造型。他的勾葉莖方法則是用粗細有致的墨線雙勾,敷染濃淡不同的墨綠,一絲不苟,神滿氣足,葉脈走向編織出一種有機網絡,朝空中瀰漫出無窮的張力。

生性狂放的陳洪綬筆下,無論人物山水或者花鳥蟲總顯出一種明晰的理性秩序。即便是細小的點綴,在畫面上也有它的有機功能。譬如本圖水面上的青萍(葉),星星點點,看似漫不經心,其實必不可少:它們集聚在水畔的鴛鴦、荷葉、枝幹乃至岩石腳周圍,向靈通的生物,活躍地吮吸着畫面上色與線滲出的生命力,將全圖和諧地組合成為整體。若沒有這些大小不一、若隱若現的青萍,圖下部就變得空曠,既無從融合水面上的荷葉、鴛鴦與岩石,全圖也會沉寂、呆板,如同一幅神氣索然的匠畫。周密不苟而靈動,工筆又輔以寫意,這是陳洪綬工筆重彩畫的重要特點之一。

作者簡介

陳洪綬(1598~1652年),明代畫家。號老蓮、悔遲,諸暨(今屬浙江)人。幼年即喜愛繪畫,一度為宮廷作畫,後南返。擅畫人物、山水、花鳥、竹石、魚蟲,初學藍瑛,後學李公麟、趙孟頻。繪有《水滸葉子》、《博古葉子》、《九歌》和《西廂記》等繡像插圖。傳世作品有《拳石山茶圖》、《籠鵝圖》、《升庵簪花圖》、《摘梅高士圖》。著有《寶論堂集》等。[1]

參考資料

  1. 賞畫| 明陳洪綬《荷花鴛鴦圖軸》 , 360doc個人圖書館 2019-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