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明長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明長城
圖片來自網易號

明長城,西起今甘肅省嘉峪關市,東達今河北省秦皇島市山海關,橫貫今甘肅寧夏陝西山西內蒙古河北北京天津遼寧等省、市、自治區,全長約6300多千米,是古代留存下來的最堅固、最完整、氣勢也最雄偉的長城。為明朝洪武帝萬曆帝的二百多年,經過20次大規模的修建,全長8851.8公里的長城[1]。這也是現在所見到的大部分完整長城。

建築基礎及材料

牆體建築材料有磚、石、土三種。牆體高低寬窄隨地形的險要形勢而異,山高地險處的牆體相對低窄,平地要衝之處牆體則高大寬闊。此外,長城沿線還建有各種隘口敵台烽火台堡子等,它們與城牆一起,共同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明長城部分利用了北魏北齊秦漢時期的古長城。

歷史沿革

北方威脅不斷

1368年,明軍攻克大都(今北京),元順帝(1333—1368年在位)逃往北方草原。此後,明軍雖多次深入大漠追剿,但始終無法徹底擊潰蒙古殘餘勢力。

明太祖朱元璋開始,大修古北口的長城,洪武十四年(1381年)修建老龍頭長城、小河口長城。

明英宗正統七年(1442年)開始,陸續修建遼東鎮的遼河西遼河套一帶的長城。

土木堡之戰

15世紀20年代後,蒙古瓦剌部落逐漸強大,1449年土木堡之戰中,御駕親征的明英宗(1435—1449、1457—1464年在位)甚至被瓦剌軍隊生俘。

明憲宗成化三年(1467年)遼陽副總兵韓斌負責修建長城。

成化十年(1474年)徐廷璋範瑾督造寧夏河東長城,「自黃沙咀起、至花馬池止,長三百八十七里」。。夯土長城是明長城的主要部份,夯土牆是以木板作模,內填粘土或灰石,層層用杵夯實修築成的,每一公尺造價約為一兩銀子。

成化十五年(1479年)十一月,築寧縣沿河邊牆。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又築三十里長城。

明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陝西三邊總制尚書王瓊於內復築邊牆一道。[6]李成梁修建遼鎮長城(九門口長城)。嘉靖二十年(1541年)修「嘉峪關牆一道,南至討來河十五里,北至石關兒十五里,共三十里。」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巡撫曾銑在二邊以南建造長城。嘉靖三十年(1551年)於北京北部、東部大修長城,至三十四年(1555年)結束。

明穆宗隆慶二年(1568年),戚繼光首創在薊鎮建立包磚長城,加厚城牆,又建空心敵台,能存放兵器火藥,16年內一共建空心敵台1017座。

女真崛起

16世紀中葉後,東北女真部落又在努爾哈赤(1559—1626)領導下逐漸興起,不斷威脅明朝的遼東和京畿地區。 可以說,明朝統治的270多年,始終受到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冷兵器時代,長城是對付騎兵部隊突然襲擊最有效的防衛手段。因此,明代再次重修長城,並終其一代,從未停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