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明代寺廟壁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明代寺廟壁畫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明代寺廟壁畫

時間;明代

地點;南京報恩寺

畫家;卓迪、上官伯達

中國的壁畫藝術發展到明代,雖與唐宋時期的盛況不能相比,但是明代統治階級仍然重視利用宗教藝術維持其封建剝削制度,寺觀的興建,佛道經典的刻印仍屢見不鮮。伴隨着寺觀的修復及興建,壁畫仍然很流行。[1]

簡介

明代寺廟壁畫,中國明代壁畫遠遜前朝,但寺廟壁畫較之墓室、祠館壁畫,尚還發達,在統治階級倡導下,也曾興盛一時。明代前期有許多著名畫家都參加過壁畫繪製工作。

據史籍記載,南京報恩寺壁畫上,就有永樂(1403~1424)年間宮廷畫家卓迪上官伯達、解繪神像,浙派開創者戴進,亦在江南報恩寺華藏寺嘲鳴寺等寺院留下手跡,浙派中堅吳偉曾南京昌化寺五百羅漢靈谷寺畫《達摩折蘆渡江》等壁畫。但多數壁畫還是出自民間畫工之手,精工之作亦達到很高水平。壁畫內容以宗教題材為主,有道釋畫、釋道儒摻雜的水陸畫,以及西藏青海等地信仰嘛教的密宗佛畫等,個別寺廟也有取材於歷史傳說和現實生活的壁畫。

存世壁畫介紹

簡介

存世明代著名寺廟壁畫有北京法海寺山西汾陽聖母廟、新絳稷益廟、稷山青龍寺,以及四川雲南麗江、西藏地區的寺觀壁畫。北京法海寺壁畫,正殿保留了十壁,尤以北壁的《帝釋梵天圖》最稱精美。它表現佛教護法神,釋、梵等二十天像,場面宏偉,布局巧妙,統一而有變化。人物刻畫細緻精麗,富有個性特徵,如梵天的肅穆、天王的威武、金剛的剛毅、天女的嫵媚、訶利帝母(愛子母)的慈祥、華哩孕迦的孩童天真,都表現得真切生動。線條挺勁流暢,色彩濃重鮮艷,民間瀝粉貼金方法的運用,更使壁畫燦爛生輝。

山西地區

山西地區留存的明代壁畫,以數量眾多,題材多樣,藝術性強著稱。汾陽聖母廟壁畫為道教形象,正殿三壁均繪西王母故事,分別為《宴樂圖》《迎駕圖》、《巡幸圖》,龍輦儀仗、出行回宮、宴飲歌舞、侍奉起居,以及亭台殿閣、曲橋廊廡、富女百官、茂樹名花,都折射出皇家宮廷生活的影子,充滿強烈的世俗氣息。新絳稷益廟壁畫,則以古代神話傳說為題材,描繪大禹、后稷、伯益三聖為民造福的業績,在寺廟壁畫中可謂獨樹一幟。正殿三壁分繪《朝聖圖》以及大禹、后稷、伯益的傳說故事,其中不少情節,如耕穫、捕蝗、燒荒、田獵等,都取自現實生活,富有風俗畫意趣。稷山青龍寺大殿壁畫為佛教造像,腰殿四壁則繪水陸畫,形象有佛教佛祖、菩薩、明王、羅漢,道教帝職釋、聖母、金剛、星君,儒教賢妃、列女、孝子、忠臣等,故事則有禮佛圖、六道輪迴、八寒地獄、孔子朝鮮、蘇武牧羊等,像與圖混合,釋道儒糅雜,天上人間、神人鬼怪,包羅萬象,既宣揚了宗教的威懾作用,也展現出不少世俗生活場景,為存世水陸畫壁畫中的巨製。

雲南麗江

雲南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的壁畫,以白沙街為中心,以大寶積宮和大定閣兩處為代表,內容糅合佛教的顯宗、密宗和道教,反映了多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別具地方特色。如大寶積宮十二鋪壁畫,南壁2號鋪中心畫《大佛母孔雀明王海會圖》,為密宗形象,四周則配以道教二十八宿、龍王、 雷部神等。西壁7號鋪中央繪白教的初祖蓮花生,稱降魔祖師,四周則為百工之神,展現樂舞、屠豬、 木作、紡織、打鐵、釣魚等生活場景。北壁9號鋪主像金剛亥母,兩側展現的四像原身均作豬形,顯然為嘛教神像。11號鋪中央繪天、地、水三官,上列文昌、真武,下列四天君,則純屬道教神像。在藝術手法方面,使用金色和朱線,明顯受藏畫影響,顯現出漢藏交融的風格。因此,雲南麗江地區的寺廟壁畫,反映了民族文化融合的特色。

四川地區

概況

四川地區留存的寺廟壁畫亦較多,廣漢縣的龍居寺、新津縣的觀音寺、劍閣武連驛的覺苑寺、蓮溪縣的寶梵寺、新繁鎮的龍藏寺等處,都有堪稱精美生動的壁畫。尤其是龍藏寺壁畫,通過佛教經典內容展現現實生活場景,充滿真實的生活情趣,如左、右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故事中,有幅眾藝童子,純是明代雜技圖。藝術上採用工筆重彩、線描與瀝粉貼金相結合的技法,色澤鮮艷燦爛,經久不褪,又富於立體感,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新津觀音寺壁畫

在成都市新津縣觀音寺的毗盧殿和觀音殿內,有大量保存較好的明代壁畫。毗盧殿左右兩壁的明代壁畫,被譽為觀音寺的"鎮寺之寶"。這些壁畫繪製於明憲宗成化四年(1468年),全殿壁畫共有7鋪,面積94平方米,分為上、中、下三層,上層繪飛天、幢幡寶蓋和天宮奇景,中層繪十二圓覺菩薩和二十四天尊,下層繪龕座、神獸、供養人像,其中最精妙的壁畫,是十二圓覺菩薩、二十四諸天及十三個供養人像。其人物形象生動,表情自然,內涵豐富,將莊嚴端肅的宗教思想,喻教於美輪美奐的藝術造形之中。

十二圓覺菩薩壁畫群像運思精湛絕妙,畫工技藝超群。雖然其人物形像和比例完全按照佛教的《造像量度經》中的要求繪製,但藝術家對每一個人物的衣飾細節和面部表情,卻刻劃得惟妙惟肖,生動活潑,一反傳統宗教藝術因內容嚴肅而流於僵化刻板的通病。

整個壁畫的線描技法,嫻熟地採用了中國傳統的蘭葉描、鐵線描、釘頭鼠尾描等,各尊菩薩的服飾根據各自在教內的不同象徵,在線描技法選用上相當靈活自如,比如圓覺菩薩,是採用蘭葉描勾勒,以顯其圓潤親和之特色;再比如普覺菩薩,則採用鐵線描勾勒,以突出其凝重行願的特徵。菩薩們身上所披之雪白細紗,皆用珍珠粉勾勒紗紋線條,精心描繪出蛛絲般微妙的衣飾細節,具有輕薄透明、如沐春風的質感,令人嘆為觀止。而大幅畫面則以硃砂、石綠為主,並運用瀝粉貼金,既莊重富麗,又靈動酣暢,儼然一派曹衣出水、吳帶當風的大家風範,無怪乎成為國之瑰寶,驚世絕倫。

整個壁畫色調柔和,壁畫中所繪菩薩像,身材勻稱,臉龐圓潤,鳳目低垂,櫻唇微閉,不僅畫出了菩薩的豐潤飽滿,也表現了菩薩的溫存慈祥。特別是左壁最後一幅"文殊菩薩"畫像,筆法尤為精細,連文殊菩薩所披薄紗上的雪花圖案,也畫得筆筆精到,將絲織品特有的質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而所有形像中堪稱極至的,則是右壁第二鋪最後一幅"清淨慧菩薩"。清淨慧菩薩在佛教中象徵着清淨圓明的深妙智慧,在這幅壁畫中,菩薩手執玄色如意,慧目微開,雙足如意自在趺坐,肌膚以珍珠粉暈染,瓔珞寶飾全身,整個畫面寧靜自在,吉祥安謐,於裊裊生風的衣帶裙裾中,透出一股纖塵不染的清淨智慧之氣,令人嘆為觀止,專家稱她是比達·芬奇的傑作早36年的"東方蒙娜麗莎"。

佛龕背後繪有"香山全堂"佛教故事畫,菩薩畫像均為坐式,高一米八;二十四諸天均高一米五,飛天高90至100厘米。

觀音殿觀音像背後為聞名遐邇的飄海觀音像,這是一幅巨幅深浮雕像。被著名美學家王朝聞譽為"東方維納斯"的飄海觀音腳踏鰲魚出沒在驚濤駭浪之中,背塑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和山西五台山全景,乘駕各色水獸的眾佛弟子錯落有致地分布在飄海觀音四周,緊密地和飄海這一情節相互呼應。鰲魚的頭和尾隱現在浪花之中,波濤洶湧,氣勢磅礴,充分顯示出浪漫的神話色彩和濃郁的生活韻味。在這一組絕妙的浮雕中,古代藝術大師大膽地使用了"之"型的雕塑手法,不僅豐富了構圖,而且增強了觀音的穩定性,這是一種藝術創新。

這些明代壁畫和塑像,在內容和形式、重點和一般、主要和次要諸方面上,達到了高度的和諧與統一,而且還注意了形神變化,體現了人物的內在感情,這在我國現存的佛教造像藝術上是比較少見的,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被全國一流的文物專家稱為"文物精品中的精品"。它們不僅是明代寺院佛教壁畫佳品,也是中華民族藝術的瑰寶。

西藏地區

西藏地區的寺觀壁畫,更具鮮明的地方、民族特色,它與唐卡布軸畫共同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藏畫。其題材以嘛教的神像和密宗教義為主,亦有宗喀巴、八思巴祖師畫傳、文成公主進藏史話,西藏繁衍故事和民俗等內容。藝術上則廣泛吸取漢族和印度、尼泊爾等鄰邦的佛教藝術之長,形成自身風格。構圖飽滿,形象誇張,裝飾繁縟,線描細緻,賦色濃艷,對比度強。尤其重視用金,描金、干貼、磨金等手法,使壁畫閃爍耀眼,光彩奪目。這種藏畫風格,影響到鄰近地區,青海甘肅雲南四川等地,都有不少繪製藏畫的寺廟。其畫風還延續到清代,直至近、現代。

蕆民族的壁畫源出洞穴壁畫,又繼承了苯教的浪漫主義,有深厚的傳統基礎。自松贊干布時期修建大昭寺以來,就形成了漢式尼泊爾式畫派,而歷代畫家們又互相學習,各取所長融合各派,形成了富有藏民族特色的畫派。由於融合無間,彼此既有共同特點,又有若干差異,很難斷然劃分、畫線辨認了。藏民族的壁畫集中在寺院,但就其內容和社會功能而言,卻並非完全宗教化的,而是從一開始就表現出世俗化的傾向。壁畫在其發展中不斷地世俗化、民族化,並吸收多方面的營養和影響,從而形成了將藏民族傳統和外來影響融合一起,具有鮮明的藏民族特點的藝術流派。

西藏壁畫中突出繪畫的是人像,往往以巨大的篇幅繪畫出一尊尊站立式或端坐式的大佛,而在其周圍再畫若干其它佛像。也有的是點綴其巨像活動的環境,並進行極為華麗精緻的裝飾。也有的壁畫採用連環畫圖式,所有壁畫色彩都很鮮艷,色彩繽紛、片片錦繡,極富吸引力和誘惑力,多用作對群眾進行宗教、歷史、道德等教育的形象教材。但從本質上說,壁畫仍然是社會性的審美藝術。

藏族藝術家們,根據其生存時代的需要,貢獻出自身的智慧和才能,創作了極其豐富多彩的壁畫,這些壁畫極具濃郁的民族特色。

注釋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一說亡於1683年)是中國歷史上承元朝、下啟清朝的朝代,是以漢族為主推翻蒙古族統治者而建立起來的漢族復興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1368年朱元璋滅元稱帝,國號大明,共經歷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276年。因為明朝的皇帝姓朱,所以又稱朱明。明朝是中國繼周朝、漢朝和唐朝之後的盛世(黃金時代),史稱"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大明,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幣,天子御國門,君主死社稷。當為後世子孫所敬仰。

相關視頻

明代寺觀壁畫的表現形式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