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明代四大高僧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明代四大高僧雲棲祩宏

 

 

 

明末四大高僧

中國佛教至明代已呈頹廢之態,佛門各宗到此時後繼乏人,社會各界對佛教也不象前代那樣極力支持。 晚明出現了中興的四大高僧,收拾頹廢局面,佛教出現了回升之勢,為近代佛教復興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這四位高僧指的是雲棲祩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藕益智旭。 其中雲棲祩宏(1535-1615)被認為是明代中興淨土的宗師,而藕益智旭則在佛學理論方面作出了極有影響的發展。

人物

雲棲祩宏 雲棲祩宏(1535-1615年),別號蓮池,俗姓沈,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一段時間內連續遭受父母雙亡、喪妻、失子的本傷刺激,看破紅塵,於三十二歲時出家,受具足戒後雲遊參學,後居杭州雲棲寺。 雲棲祩宏對於華嚴圓融學說和禪悟都有極深的造詣,力主佛教內部的融合併歸向淨土。 他認為,宋明佛教衰落的原因,就在於禪法的墮落和戒律鬆弛。 禪家亂用機鋒棒喝,公案泛濫,抓了雞毛當令箭,扯虎皮當大旗。 古人棒喝是為了引發禪機,要求施者明具慧眼,而當時的禪師們自己不悟,答不出來問題就伸出棒子打人,往往師徒們互不尊重,倒在地上打作一團,實在讓人對禪失去了信心。 雲棲祩宏又試圖以經教的權威性來拯救禪的危機,他說: 「參禪者藉口教外別傳,不知離教而參是邪因也,離教而悟是邪解也。 饒汝參而得悟,必須以教印證,不與教合系邪也。 (《竹窗隨筆.經教》)」 主張禪教合一的同時洙宏把主要精力放在對禪淨合一的論述上。 在他看來,即便是有大慧根的人,修淨土也是值得的,「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禪宗淨土,殊途同歸」,因而: 「禪者淨土之禪,淨土者禪之淨土,而修之者,必貴一門深入,此數語尤萬世不易之定論也。」 禪和淨土完全失去了界限,禪是淨土的禪,淨土是禪的淨土,洙宏把禪淨合一發揮到極致。 而且,「貴一門生入」。

         
 明代四大高僧紫柏真可

 

 

 

紫柏真可

紫柏真可(1543-1603),字達觀,俗姓沈,江蘇吳江人,是和祩宏同一時代的高僧,許多著名學者如湯顯祖等都曾向他問教,可見其學問功底之深,真可一生參訪尊宿,沒有專一的師承,立志復興禪宗,同時又對儒釋道三家以及教內各宗持調和的態度,和當時佛教文化發展的大趨勢合拍而動。 真可一生從未受請擔任寺院主持也從不開壇說法,但卻十分重視語言文字在接度後學方面的作用。 他把文字比作水波之相,禪比作水本身,據此發問說,如果一定要離開文字去求禪,豈不是和渴了飲水,卻偏要撥開水波一樣可笑嗎? 他又把禪比作春天,把文字比作花,兩者互為表現,據此又得出了德山喝、臨濟棒都是文字,澄觀疏、智者論也是禪的觀點。 真可對淨土的評價很高,但卻不象當時僧人們常說淨土易修,他認為,參禪得悟固然難度不小,但是修成淨土也不容易,不解佛法三昧,修淨土也很難成就,對於那種「以為念佛求生淨土易而不難,比這參禪看教,唯此着子最為穩妥」的看法,真可持懷疑態度。 真可因此對淨土看得很重,說倘若「到家果能打屏人事,專力淨業,乃第一義」。

         
 明代四大高僧憨山德清

 

[hhttps://pic.sogou.com/pics?query=%E6%86%A8%E5%B1%B1%E5%BE%B7%E6%B8%85&w=05009900 原圖鏈接]來自 搜狗 的圖片

 

 

憨山德清

憨山德清(1546-1623),字澄印,俗姓蔡,安徽全椒縣人。 十九歲在金陵棲霞寺披剃出家,初從雲谷禪師修習禪法,後隨無極明信學習華嚴教法。 二十六歲時,德清北游參禪,廣訪名家。 萬曆四年(1576),德清與祩宏的禪淨合一說影響了德清。 德清與紫柏真可交情也深。 德清從師承上屬臨濟宗的傳人,其思想重點卻在於禪教一致和禪淨合一上。 德清首先批判了禪宗的墮落。 他認為自禪宗建立到宋初可算是禪門興盛的時期,但隨即就開始走下坡路,到了明代,道場敗壞到了難以收拾得地步。 參禪者多,而且個個傲得愚蠢,把佛門儀式看成低賤的事,與佛法作怨家,嘴裡說的是套話,又以胡言亂語為機鋒,情況已到了十分糟糕的地步。 解救禪門危機的良策是禪淨合一。 德清極力提倡宗杲看話禪,認為參禪之人只有抱住一個話頭,發起大疑情,才有可能大疑大悟。 看話禪與經教是一致的,禪不離教,教即是禪。 「佛祖一心,教禪一致。 宗門教外別傳,非離心外別有一法可傳,只是要人離卻語言文字,單悟言外之旨耳。 今禪宗人動即呵教,不知教詮一心,乃禪之本也。」 (憨山老人夢遊全集)。

         
 明代四大高僧藕益智旭

 

[hhttps://pic.sogou.com/pics?query=%E6%86%A8%E5%B1%B1%E5%BE%B7%E6%B8%85&w=05009900 原圖鏈接]來自 搜狗 的圖片

 

 

藕益智旭 明末四大高僧中最晚也是影響最大的是藕益智旭(1599-1655)。智旭別號八不道人,俗姓鍾,江蘇吳江人。少習儒書,曾著《闢佛論》,對佛學進行批判,後來因為讀到了祩宏的著作,轉而信佛,二十四歲時,智旭從德清弟子雪嶺出家,論師承也應算是臨濟宗門人。智旭出家後,有感於明末清初禪門敗落之況,「每每中夜痛哭流涕」,甚至把法師罵成烏龜。起初他着意於宣傳戒律,但根本沒有人注意他的行動,從此他潛心研究佛經,開始做禪教一致與淨土理論的工作。 智旭的佛學深受天台宗學說影響,以一念統攝教禪各家,而最終則歸於念佛的當下之念。智旭告訴信徒,不要在心外覓法,法外亦無處覓心,整天參禪、看教、學律,終是一念。一念者,就是要至心念佛,如果一切眾生以此諦信念佛法門,那麼教、禪、律都可以歸入這一最高的法門中,不再有分歧了。 智旭不但要把諸宗歸入淨土,還試圖論證諸宗本來就出自淨土,「若律、若教、若禪,無不從淨土法門流出,無不歸還淨土法門」。念佛法門是一切法門的根本,是了中之了義,圓頓的圓頓,方便中的方便。古人早就攝禪於淨。今人錯會了古人的意思,如此等等,智旭一而再,再而三地說明淨土的圓滿。當時的禪宗,在智旭看來,不過是「口頭三昧」,街頭賣弄口舌而已。總之到了智旭的時代,禪淨合一已經變成了以淨攝禪了。 智旭思想的另一特色是他對地藏菩薩德大力宣揚,在智旭看來,要修淨土,要追求現世的幸福,都必須至心供養持頌地藏名號,如此能切實地滅除罪報。 地藏菩薩,是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佛經中說他生生世世發下了數不盡的,最為深重的誓願,如「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等等,所以是以大願為其德性表徵的。《地藏菩薩本願經》中又說,持頌地藏菩薩名號可以滅除五逆重罪,甚至於轉變現報,故而在佛教徒眼中,這位菩薩是專管因果報應、生死輪迴的大神,民間把他推崇為陰間的教主,地位遠在各殿閻羅之上。這當然是中國老百姓根據自己的想象所作的形象定位。事實上地藏菩薩在中國佛教中的地位可說是尊崇之極,佛經上一再說明,過去、現在、未來無數的佛陀都是蒙地藏的願力得以證道的,並且,在釋迦入滅,彌勒未生之中的50多億年裡,娑婆世界眾生的問題都交由地藏菩薩代為照料,所以地藏菩薩又是代理元首級的人物。   [1]

參考文獻

  1. 明代四大高僧, 搜狗百科 - baike.sogou.com/v...- 20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