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曠野與城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曠野與城市》是中國當代作家畢淑敏寫的散文作品。。曠野其實是廣義的鄉村,現在城市的高樓大廈一點一點的侵蝕着曠野,人們的心靈越來越找不到棲身之處。作者急切希望曠野不要在一點點消失。

作品欣賞

城市是一粒粒精緻的銀扣,綴在曠野的黑綠色大氅上,不分晝夜地熠熠閃光。

我聽說的曠野,泛指崇山峻岭,河流海洋,湖泊森林,戈壁荒漠……一切人煙罕至保存原始風貌的地方。

曠野和城市,從根本上講,是對立的。

人們多以為和城市相對應的那個詞,是鄉村。比如常說「城鄉差別」「城裡人鄉下人」,其實鄉村不過是城市發育的低級階段。再簡陋的鄉村,也是城市的一脈兄長。

惟有曠野與城市永無聲息地對峙着。城市侵襲了曠野昔日的領地,驅散了曠野原有的駐民,破壞了曠野古老的風景,越來越多地以井然有序的繁華,取代我行我素的自然風光。

城市是人類所有偉大發明的需求地,展覽廳,比賽場,評判台。如果有一雙慧眼從宇宙觀看夜晚的地球,他一定被城市不滅的光芒所震撼。曠野是舒緩的,城市是激烈的。曠野是寧靜的,城市喧囂不已。曠野對萬物具有強大的包容性,城市幾乎是人的一統天下……

人們為了從一個城市,越來越快地到達另一個城市,發明了各工各樣的交通工具。人們用最先進的通訊手段聯結一座座城市,使整個地球成為無所不包的網絡。可以說,人們離開廣義上的城市已無法生存。

我讀過一則登山報道,一位成功地攀上了珠穆朗瑪峰的勇敢者,在返回營地的途中,遭遇暴風雪,被困,且無法營救。人們只能通過衛星,接通了他與家人的無線電話。冰暴中,他與遙距萬里的城市內的妻子,討論即將出生的孩子的姓名,颶風為訣別的談話伴奏。幾小時後,電話再次接通主峰,回答城市呼喚的是曠野永恆的沉默。

我以為這淒壯的一幕,具有幾分城市和曠野的象徵,城市是人們用智慧和心血,勇氣和時間,一代又一代堆積起來的龐然大物,在城市裡,到處文明的痕跡,遲到於後來的人們,幾乎以為自己被甲執兵,無堅不摧。但在城市以外的廣袤大地,曠野無聲地統治着蒼穹,傲視人寰。

人們把城市像巨釘一樣,楔入曠野,並以此為據點,頑強地繁衍着後代,創造出溢光流彩的文明。曠野在最初,漠然置之,甚至是溫文爾雅的接受着。但曠野一旦反撲,人就一籌莫展了。尼雅古城,龐貝古城……一系列歷史上輝煌的城郭名字,湮滅在大地的皺褶里。

人們建造了越來越多越來越大的城市,以滿足種種需要,曠野日益退縮着。但人們不應忽略曠野,漠視曠野,而要尋覓出與其相親相守的最佳間隙。善待曠野就是善待人類自身。要知道,人類永遠不可能以城市戰勝曠野,曠野是大自然的肌膚。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1]

作品賞析

畢淑敏是一位寫作風格細膩、清新、樸實而富有哲理的女作家。這篇《曠野與城市》寫出了舒緩寧靜的曠野與激烈喧囂不已的城市差別,抒發了畢淑敏對曠野的情感,提倡我們不應當忽視我們認為「鄉下」的曠野。「城市差別」「城裡人鄉下人」,其實鄉村不過是城市發育的低級階段,再簡陋的鄉村,也是城市的一脈兄長。生活在這個高科技的城市裡的我們或多或少的對「鄉下人」有所忽視。的確,他們可能不會用電腦,不知道PSP是什麼,夏天吹不了空調,冬天開不了取暖器,但是他們質樸善良。我們「城裡人」的幸福生活也靠他們的努力換來的。有人說, 畢淑敏的「文章真情與真知於一體,細膩與大氣於一體,集平凡與深刻於一體,集耀采與華章於一體。」文字神閒氣定,字裡行間流露的是她的冷靜與善意,反映了女作家對生活、對生命、對自然的感性認知和理性思考。女作家的敏感、細膩、唯美的特質,帶給散文自然、優美、直達人心的魅力。文章層次分明,理解難度不大,適合考查中等程度學生的閱讀能力。

作者簡介

畢淑敏是國家一級作家、內科主治醫師、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師範大學文學碩士心理學博士方向課程結業,註冊心理諮詢師。著有《畢淑敏文集》十二卷,《孝心無價》,處女作《崑崙殤》(《阿里》)長篇小說《紅處方》《血玲瓏》等,中短篇小說集《女人之約》等,散文集《婚姻鞋》等。多篇文章被選入現行新課標中、小學課本。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