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舊唐書·魏元忠傳

舊唐書·魏元忠傳出自於《舊唐書》,此史共200卷,包括《本紀》20卷、《志》30卷、《列傳》150卷,原名《唐書》,宋祁歐陽修等所編著《新唐書》問世後,才改稱《舊唐書》,成書於後晉開運二年(945年)。[1]

目錄

原文

魏元忠,本名真宰。初,為太學生,志氣倜儻,不以舉薦為意,累年不調。儀風中,吐蕃頻犯塞,元忠赴洛陽上封事,言命將用兵之工拙,帝甚嘆異之。

徐敬業據揚州作亂,大將軍李孝逸督軍討之,則天詔元忠假節監其軍事。孝逸至臨准,而偏將雷仁智為敬業先鋒所敗,敬業又攻陷潤州,回兵以拒孝逸。孝逸懼其鋒,按甲不敢進。元忠謂孝逸曰:「朝廷以公王室懿親, 故委以閫外之事,天下安危,實資一決。且海內承平日久,忽聞狂狡,莫不注心傾耳,以俟其誅。今大軍不進則解遠近之望,朝廷咎公,何辭以遠逗撓之罪?幸速進兵以立大效,不然,則禍難至矣。」孝逸然其言,乃部勒士卒以圖進討。時敬業屯下阿溪,敬業弟敬猷率偏師以逼淮陰。元忠請先擊敬猷,孝逸懼腹背受敵,元忠條利病反覆。從之,乃引兵擊敬猷,一戰而破之。

帝嘗從容曰:「外以朕為何如主?」 對曰:「周成、 康、漢文、景也。」「然則有遺恨乎?」曰:「有之。王義方一世豪英,而死草萊。議者謂陛下不能用賢。」帝曰:「我適用之,聞其死,顧已無及。」元忠曰:「劉藏器行副於才,陛下所知,今七十為尚書郎。徒嘆彼而又棄此。」常默然慚。尋陷周興獄,詣市將刑,則天以元忠有討平敬業功,特免死配流貴州。時承敕者將至市,先令傳呼,監刑者遽釋元忠令起,元忠曰:「未知敕虛實, 豈可造次。」徐待宣敕,然始起謝。觀者咸嘆其臨刑而神色不易。聖曆元年擢拜御史中丞。又為來俊臣所陷,再被流於嶺表。復還,授御史中丞。元忠前後三被流,於時人多稱其無罪。則天嘗謂曰:「卿累負謗鑠, 何也?」對曰:「臣猶鹿也,羅織之徒,有如獵者,苟須臣肉作羹耳。此輩殺臣以求達,臣復何事。 」為武后所嘉賜以車馬服玩前後累積每遠方貢獻絕國勛器輒班賚焉。

譯文

魏元忠,原名真宰。當初,他做太學生時,就志氣倜儻,不把舉薦放在心上,故累年未能升調。儀鳳年間,吐蕃頻繁侵犯邊塞,魏元忠前往洛陽呈遞封章,分析遣將用兵的利害成致,皇帝十分讚賞他。

徐敬業占據揚州作亂,大將軍李孝逸率軍討伐,武則天下詔魏元忠神符節監督他的軍事行動。李孝選到達臨淮,而偏將雷仁智被徐敬業的先鋒部隊控敗,徐敬業又攻陷潤州,回師阻擊李孝逸。李孝選懼怕其銳勢,按兵不敢前進。魏元忠對李孝逸說:「朝延因為你是王室的至景,所以委任你姚軍在外作戰之事,天下安危,實在憑此一決。而且天下大平已久,忽然聽說狂狡之徒作亂,無不關心傾聽,以等待禍首被誅滅的消息。如今大軍停滯不前,便事負了選近的期望,萬一朝延改任其他將領來替代你,又有什麼說法來逃避怯陣避敵(或拖延)之罪呢?希望你趕快進軍,以立大功,不然的話,災禍要來了。」李孝逸認為他說得對,便部署整頓士兵籌划進攻。當時徐敬業駐兵在下阿溪,徐敬業的弟弟徐敬敬率領倒翼部隊逼迫淮陰。魏元忠請求先攻擊徐敬戴,李孝逸懼怕腹背受敵,魏元忠反覆陳述這樣做的利害,李孝逸最終聽從了他,帥兵進攻徐敬猷,一舉破敵。

皇帝曾從容地說:「朝外認為聯是什麼樣的君主呢?」魏元忠回答說:「是周朝的成王、康王,漢代的文帝、景帝那祥的君主。」皇帝說:「但是有遺憾怨恨嗎?」 魏元忠回答說:「有的。王義方是一代英豪,卻死在草野。議論者說陛下不能任用賢能。」皇帝說:「我剛要任用他,聽說他已經死去,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魏元忠說:「劉藏器的品行與才能相稱,陛下是知道的,如今七十歲任尚書郎。徒然嘆息那- -位而又捨棄這一位。」 皇帝默然不語感到慚愧。不久,魏元忠遭到周興陷害入獄,押往街市將要處斬,武則天因魏元忠有討平徐敬業的功勞,特別免去死罪流放貴州。當時秉承敕命的人將要到達市曹,先令人傳呼,監刑者立即釋放元忠讓他起來,魏元忠說:「不知敕命虛實真假,豈可慌忙倉促行事。」緩緩等待宣讀完敕命,然後才起身致謝,觀者都嘆服他面臨極刑而神色不屈。聖曆元年,召入朝廷授任侍御史,升任御史中丞。又遭到來俊臣、侯思止陷害,再度被流放到嶺表。

魏元忠再次回朝後,授任御史中丞。魏元忠前後三次被流放,當時人們大都認為他無罪。武則天曾問他:「你接連遭受誹謗陷害,是什麼原因呢?」魏元忠回答說:「臣就像一隻鹿,羅織罪名之徒就像是獵人,只是需要臣的血肉做羹湯罷了。這些人殺臣以求得顯貴,臣又有什麼罪過。」魏元忠很受武后稱讚,賞賜給他車馬、服裝玩物,前後不斷增加,每每有遠方進貢的稀奇器物,皇帝總要分賞他一部分。[2]

作者簡介

劉昫(公元887—946年),字耀遠,涿州歸義(今屬河北雄縣)人,五代時期歷史學家,後晉政治家。後唐莊宗時任太常博士、翰林學士

後晉時,官至司空、平章事。後晉出帝開運二年(945年)受命監修國史、負責編纂《舊唐書》。其是二十四史之一。[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