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舊唐書·高士廉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舊唐書·高士廉傳出自於《舊唐書》,此史共200卷,包括《本紀》20卷、《志》30卷、《列傳》150卷,原名《唐書》,宋祁歐陽修等所編著《新唐書》問世後,才改稱《舊唐書》,成書於後晉開運二年(945年)。[1]

原文

高儉字士廉,渤海人。少有器局,頗涉文史。大業中,為治禮郎。士廉妹先適隋右驍衛將軍長孫晟,生子無忌及女。晟卒,士廉迎妹及甥於家,恩情甚重。隋軍伐遼,時兵部尚書斛斯政亡奔高麗,士廉坐與交遊,謫為朱鳶主簿。事父母以孝聞,嶺南瘴癘,不可同行,留妻鮮于氏侍養。供給不足,又念妹無所庇,乃賣大宅,買小宅以處之,分其餘資,輕裝而去。尋屬天下大亂,王命阻絕,士廉久在南方,不知母親,北顧彌切。嘗晝寢,夢其母與之言,宛如膝下,既覺而涕泗橫集。明日果得母訊,議者以為孝感之應。

時欽州寧長真率眾攻和,和欲出門迎之,士廉進說曰:「長真兵勢雖多,懸軍遠至,內離外蹙,不能持久。且城中勝兵足以當之,奈何而欲受人所制?」和從之,因命士廉為行軍司馬,水陸俱進,逆擊破之,長真僅以身免,餘眾盡降。

武德五年,士廉與和上表歸國,累遷雍州治中。貞觀元年,擢拜侍中,轉益州大都督府長史。蜀土俗薄,畏鬼而惡疾,父母病有危殆者,多不親扶侍,枚頭掛食,遙以哺之。士廉隨方訓誘,風俗頓改。又因暇日汲引辭人,以為文會,廉命儒生講論經史,勉勵後進,蜀中學校粲然復興。蜀人朱桃椎者,淡泊為事,隱居不仕,披裘帶索,沉浮人間。竇軌之鎮益州也,聞而召見,遣以衣服,逼為鄉正。桃椎口竟無言,棄衣於地,逃入山中。士廉下車,以禮致之,及至,降階與語,桃椎不答,直視而去,士廉每令存問。桃椎見使者,輒入林自匿。近代以來,多輕隱逸,士廉獨加褒禮,蜀中以為美談。

五年,入為吏部尚書。士廉既任遇益隆,多所表奏,成輒焚稿,人莫知之。十六年,表請致仕。二十年,遇疾,太宗幸第問之,因敘說平生,流涕噓唏而訣。二十一年正月壬辰,薨於京師崇仁里私第,時年七十二。

譯文

高儉字士廉,是渤海人。青年時有才識度量,很廣博地閱覽了文史書籍。隋大業年間,當治禮郎。土廉的妹妹先前嫁給隋朝右驍衛將軍長孫晟,生了兒子長孫無忌和女兒。長孫晟去世,土廉把妹妹和外甥接到家,待他們很好,很有感情。隋軍攻打遼,當時的兵部尚書書斛斯政逃跑到高麗,士廉因和他交往獲罪,貶官做朱鳶的主簿。他侍奉父母因孝敬聞名,嶺南多有瘴氣引起的瘟病,父母不能一起前去,他留下妻子鮮于氏侍養父母。供應生活的財物不夠,他又想到妹妹沒有居住的地方,就賣了大房子,買了小房子來讓他們住,把剩下的錢財分給他們,自己輕裝離開。不久趕上天下大亂,朝廷的命令阻斷了,士廉長久在南方,不知道母親的音信,對北方顧念更加深切。他曾白天小睡,夢見母親和自己說話,好像在母親膝下,夢醒以後涕流了很多。第二天果然得到了母親的音訊,談論的人認為這是他的孝心產生了感應。

當時欽州的寧長真率兵眾進攻丘和,丘和想要出城門迎接他,士廉進言勸說道:「寧長真兵眾力量雖然很多,但孤軍深入,遠道而來,內部離心外部窘迫,不能堅持很久。況且我們城中能戰鬥的兵眾足以抵抗他們,怎麼能想要受別人控制呢?」丘和聽從了這些話,於是任命士廉為行軍司馬,從水陸一起進發,迎擊打敗對方,寧長真僅隻身逃脫,其餘兵眾全部投降。

唐武德五年,高士廉與丘和上奏章歸附唐朝,多次提升當了雍州治中。貞觀元年,提拔任命為侍中,後調職任命為益州大都督府長史。蜀地民俗不淳厚,怕鬼並厭惡疾病,父母生病到危重時,兒女很多不親自照顧侍奉,在木杖頭掛上食物,遠遠地餵食。士廉順應方法教誨引導,風氣頓時改變。又趁着閒暇時選拔善作詩文的人,讓他們舉辦文學聚會,同時讓儒家學者講論經史,勉勵後輩年輕人學習,蜀地一帶的學校明顯地又興盛了。蜀人朱桃椎,做事淡泊名利,隱居不作官,披着毛皮當衣服,以繩子為衣帶,在人們中間隨波逐流。竇軌鎮守益州時,聽說後就召見他,把衣服送給他穿,逼迫他做鄉正官。朱桃椎始終一句話不說,把衣服扔在地上,逃入山中。高士廉到任後,用禮節招他來,等到他來到,走下台階跟他說話,朱桃椎不回答,直直地看着他後離開了。高士廉常讓人問候他,桃椎見到派去的人,就入林自己藏匿了。近代以來,官員多輕視隱居不做官的人,唯獨高士廉對朱桃椎施加讚揚禮節,蜀地的人把此事作為美談。

貞觀五年,入朝任吏部尚書。高士廉受到皇帝的知遇之恩越來越重,上了很多奏章,事成後就燒了奏章文稿,沒有人知道這些事。貞觀十六年,他上奏章請求退休。貞觀二十年,他生病了,唐太宗到他家問候他,於是敘說生平之事,唐太宗流淚嘆息着和他訣別。貞觀二十一年正月壬辰這一天,他在京師崇仁里私宅中去世,時年七十二歲。[2]

作者簡介

劉昫(公元887—946年),字耀遠,涿州歸義(今屬河北雄縣)人,五代時期歷史學家,後晉政治家。後唐莊宗時任太常博士、翰林學士

後晉時,官至司空、平章事。後晉出帝開運二年(945年)受命監修國史、負責編纂《舊唐書》。其是二十四史之一。[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