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舊唐書·韋雲起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舊唐書·韋雲起傳出自於《舊唐書》,此史共200卷,包括《本紀》20卷、《志》30卷、《列傳》150卷,原名《唐書》,宋祁歐陽修等所編著《新唐書》問世後,才改稱《舊唐書》,成書於後晉開運二年(945年)。[1]

原文

韋雲起,雍州萬年人。隋開皇中明經舉。嘗因奏事,文帝問曰:「外聞有不便事,汝可言之。」時兵部侍郎柳述在帝側,雲起應聲奏曰:「柳述驕豪,兵機要重,非其所堪,徒以公主之婿,遂居要職。臣恐物議以陛下官不擇賢,濫以天秩加於私愛,斯亦不便之大者。」帝甚然其言,顧謂述曰:「雲起之言,汝藥石也.可師友之。」 會契丹入抄營州,詔雲起護突厥兵往討契丹部落。契丹本事突厥,情無猜忌,雲起既入其界,使突厥詐雲向柳城郡,欲共高麗交易。既明俱發,馳騎襲之,契丹不備。煬帝集百官曰:「雲起用突厥而平契丹,行師奇譎,才兼文武,又立朝謇諤①,朕今親自舉之。」擢為治書御史。雲起乃奏劾曰:「內史侍郎虞世基職典樞要,寄任隆重;御史大夫裴蘊特蒙殊寵,維持內外。今四方告變,不為奏聞,賊數實多,或減言少。陛下既聞賊少發兵不多眾寡懸殊往皆莫克故使官軍失利賊黨日滋此而不繩為害將大請付有司詰正其罪」大理卿鄭善果奏曰:「雲起詆訾名臣,所言不實,非毀朝政,妄作威權。」由是左遷大理司直。

武德元年,加授上開府儀同三司,判農圃監事。是歲,欲大發兵討王世充,雲起上表諫曰:「國家承喪亂之後,百姓流離,頻年不熟,關內阻飢。京邑初平,物情未附,鼠竊狗盜,猶為國憂。臣謂王世充遠隔千里,山川懸絕,無能為害,待有餘力,方可討之。令內難未弭,請暫戢兵,務穡勸農,安人和眾。令雖欲速,臣恐未可。」乃從之。

行台僕射竇軌多行殺戮,肆其凶暴,雲起多執不從。隱太子②之死也,敕遣軌息馳驛報,軌乃疑雲起弟慶儉、堂弟慶及親族並事東官,慮其聞狀或將為變,先設備而後告之。雲起果不信,問曰:「詔書何在?」軌曰:「公,建成黨也,令不奉詔,同反明矣。」遂執殺之。

初,雲起年少時師事太學博士王頗。頗每與之言及時事,甚嘉嘆之,乃謂之曰:「書生識悟如是,必能自取富貴。然剛腸嫉惡,終當以此害身。」競如頗言。

譯文

韋雲起,是雍州萬年人。隋朝開皇年間舉薦為明經。曾有一次向文帝報告事務,文帝對他說:「外面有人做了不應該的事,你可報告裊.。」鑿時兵部侍郎柳述在皇帝旁邊,雲起應聲報告說:「柳述驕橫豪奢,兵機大事,不是他所能擔當的,只不過他是公主的夫婿,才擔任重要富職。我擔心眾人會議論陛下您任官不選賢才,擾亂應有的秩序而行私情,這就是最不該做的事。」文帝很贊同他說的話,回頭對柳述說:「雲起說的這些話,是你的良藥啊,應當把他當作你的良師益友。」

遇上契丹迸犯營州,下詔讓雲起隨着突厥的軍隊去討伐契丹部落。契丹本來與突厥交好,就沒有什麼懷疑,雲起進入契丹地界後,派突厥人去詐稱到柳城郡去,打算與高麗交換貨物。第二天軍隊一起出發.騎兵奔襲,契丹沒有防備(而大敗)。煬帝召集百官說:「雲起利用突厥而平定契丹,指揮軍隊有奇謀,文武之才兼備,又以正直感言立身朝廷,我今天親自舉薦他。」提拔為治書御史。雲起於是上彈劾奏章說:「內史侍郎虞世基掌管中樞機要,對他的期望很高:街史大夫裴蘊蒙受非一般的信任,管理朝廷內外。眼下多方有變故,但他們不上報實情,作亂之徒很多,他們謊報說少。陛下聽說賊人少,就派兵不多,這樣就眾寡懸殊,派去的人都不能平定,所以使得官軍失利。賊黨一天比一天勢大。到這樣的地步而不繩之以法,危害將十分大了。請把他們交付有司,追究罪責。大理卿鄭善果上奏說:「雲起詆毀有名大臣,說的不是實情;非難詆毀朝政,是妄圖自己的權威。」因此雲起降職任大理司直。

武德元年.加封雲起開府儀同三司,監事管理農圃。這年,朝廷想要發兵討伐王世充,雲起上表進諫說:「國家經受喪亂之後,百姓流離失所;又年年歉收,關內饑荒。京邑平定不久,人心不穩,鼠竊狗盜之輩,還是國家的憂患。我以為王世充偏遠千里,山川多險阻,短時難以為害。等到國家安定有了餘力,才可討伐他。現在國家內部的災難沒有消除。請暫且收起兵器,致力於農業生產並鼓勵農耕,使人民生活安定和諸。如想眼下急於處理(王世充),我擔心不行。」皇帝聽從了雲起的意見。

行台僕射竇軌做了很多殺戮之亭,任意兇殘暴虐,雲起很多事都堅持不按他的做。穩太子李建成死了,詔令竇軌停止驛報。竇軌於是懷疑雲起的弟弟慶儉、堂弟慶箭和索族中的人都是效力東官的,擔心他們知道後發生變故,就先作了防備再告知。雲起果然不相信,問道:「詔書在哪裡呢?」竇軌謊:「你是李建成的同黨,現在不奉詔,你們是一同謀反,這很清楚了。」於是把雲起抓起來殺了。

當初,雲起少年時師從太學博士王頗。王頗常與雲起談論時事,非常讚賞雲起,於是對他說:「你一介書生,見識悟性到了這般水平,定能以此獲得富貴。然而你剛直熱腸,嫉惡如仇,最終也會由此害身。」結局正如王頗所言。 [2]

作者簡介

劉昫(公元887—946年),字耀遠,涿州歸義(今屬河北雄縣)人,五代時期歷史學家,後晉政治家。後唐莊宗時任太常博士、翰林學士

後晉時,官至司空、平章事。後晉出帝開運二年(945年)受命監修國史、負責編纂《舊唐書》。其是二十四史之一。[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