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舊唐書·陸贄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舊唐書·陸贄傳出自於《舊唐書》,此史共200卷,包括《本紀》20卷、《志》30卷、《列傳》150卷,原名《唐書》,宋祁歐陽修等所編著《新唐書》問世後,才改稱《舊唐書》,成書於後晉開運二年(945年)。[1]

原文

陸贄字敬輿,蘇州嘉興人。少孤,特立不群,頗勤儒學。年十八登進士第,以博學宏詞登科,授華州鄭縣尉。罷秩,東歸省母,路由壽州,刺史張鎰有時名,贄往謁之。鎰初不甚知,留三日,再見與語,遂大稱賞,請結忘年之契。及辭,遺贄錢百萬,曰:「願備太夫人一日之膳。」贄不納,唯受新茶一串而已。曰:「敢不承君厚意。」又以書判拔萃,選授渭南縣主簿,遷監察御史。德宗在東宮時,素知贄名,乃召為翰林學士,轉祠部員外郎。

贄性忠藎,既居近密,感人主重知,思有以效報。故政或有缺,巨細必陳,由是顧待益厚。……德宗還京,轉中書舍人,學士如故。初,贄受張鎰知,得居內職;及鎰為盧杞所排,贄常憂惴;及杞貶黜,始敢上書言事,德宗好文,益深顧遇。吳通微兄弟俱在翰林,亦承德宗寵遇,文章才器不迨贄,而能交結權幸,共短贄於上前。而贄為朋黨所擠,同職害其能,加以言事激切,動失上之歡心,故久之不為輔相。其於議論應對,明練體理,敷陳剖判,下筆如神,當時名流,無不推挹。時贄母衛氏在江東,上遣中使迎至京師,縉紳榮之。俄丁母憂,東歸洛陽,寓居嵩山豐樂寺。藩鎮賻贈及別陳餉遺,一無所取。初贄以受人主殊遇,不敢愛身,事有不可,極言無隱。朋友規之,以為太峻,贄曰:「吾上不負天子,下不負吾所學,不恤其他。」精於吏事,斟酌決斷,不失錙銖。

譯文

陸贄字敬輿,是蘇州嘉興縣人。少年時成了孤兒。有獨立見解和操守而與眾不同,很勤苦學習儒學。十八歲考中進士,憑博學宏詞科選官複試合格,任命華州鄭縣縣尉。為官期滿,回東方故鄉探望母親,路經壽州,刺史張鎰當時很有名聲,陸贄去拜見他。張鎰起初不很了解他,停留三天,第二次見面跟他談話,於是非常讚賞陸贄的才識,請求結交為忘年投合之友。等到辭別,張鎰贈送陸贄百萬錢,說:「希望充當太夫人一天的飯食費用。」陸贄不收受錢,只接受了一串新茶,說:「怎敢不接受您的厚意。」後來又因文書評判超出同類,選任渭南縣主簿,提升為監察御史。

唐德宗在東宮做太子時,向來知道陸贄的名聲,於是徵召他做翰林學士,調任祠部員外郎。陸贄性情竭忠盡心,當了皇帝身邊受信任的官以後,感念皇帝重視了解自己,想有所作為效力報答,所以政事上有的有缺點,大小事情一定陳述,因此皇帝關顧對待他更加厚重。……德宗回到京師,陸贄調任中書舍人,像先前一樣做翰林學土。起初,陸贄受到張鎰的了解重視,能夠擔任朝廷內官職;等到張鎰被盧杞排擠,陸贄常常憂懼;等到盧杞罷官,才敢上奏章提出政事見解,唐德宗喜歡文章,對他關顧更深。

吳通微兄弟一起在翰林院,也受到德宗的寵遇,他們的文章才識趕不上陸贄,可是能結交有權勢受寵幸的人,他們一起在皇帝面前陷害陸贄。陸贄被結黨小人排擠,一同做官的人忌妒他的才能,再加上他提出政事見解很激切,常常失去皇帝的歡心,所以很久不能當宰相。他在議論應對方面。明曉精通體制事理,詳細陳述,剖析判斷,下筆如有神,當時有名望的人,沒有誰不推重尊敬他。當時陸贄的母親韋氏在江東,皇帝派宮中的使者迎接到京師,官員們認為陸贄很榮耀。不久遭到母親喪事,陸贄向東回到洛陽,寓居嵩山豐樂寺。地方的長官送來辦喪事的財物贈品以及另外擺放的饋贈物品,全都不拿。起先,陸贄認為受到皇帝特別的待遇,不敢愛惜自身,政事有不可行的,極力提出不隱瞞。朋友告誡他,認為這樣做太嚴厲,陸贄說:「我上不辜負天子,下不辜負我學的道德學識,不能顧慮那些別的事。」他在官吏政事上很精通,根據情況決定判斷,沒有一點兒差誤。[2]

作者簡介

劉昫(公元887—946年),字耀遠,涿州歸義(今屬河北雄縣)人,五代時期歷史學家,後晉政治家。後唐莊宗時任太常博士、翰林學士

後晉時,官至司空、平章事。後晉出帝開運二年(945年)受命監修國史、負責編纂《舊唐書》。其是二十四史之一。[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