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舊唐書·賀知章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舊唐書·賀知章傳出自於《舊唐書》,此史共200卷,包括《本紀》20卷、《志》30卷、《列傳》150卷,原名《唐書》,宋祁歐陽修等所編著《新唐書》問世後,才改稱《舊唐書》,成書於後晉開運二年(945年)。[1]

原文

賀知章,會稽永興人,太子洗馬德仁之族孫也。少以文詞知名,舉進士。初授國子四門博士,又遷太常博士,皆陸象先在中書引薦也。開元十三年,遷禮部侍郎,加集賢院學士,又充皇太子侍讀。是歲,玄宗封東嶽,有詔應行從群臣,並留於谷口,上獨與宰臣及外壇行事官登於岳上齋宮之所。初,上以靈山清潔,不欲喧繁,召知章講定儀注,因奏曰:「昊天上帝君位,五方諸帝臣位,帝號雖同,而君臣異位。陛下享君位于山上,群臣祀臣位于山下,誠足垂範來葉,為變禮之大者也。然禮成於三獻①,亞終合於一處。」上曰:「朕正欲如是,故問卿耳。」於是敕:「三獻于山上行事,五方帝及諸神座於下壇行事。」俄屬惠文太子薨,有詔禮部選挽郎,知章取捨非允,為門蔭②子弟喧訴盈庭。知章於是以梯登牆首出決事時人咸嗤之由是改授工部侍郎兼秘書監同正員依舊充集賢院學士。俄遷太子賓客、銀青光祿大夫兼正授秘書監。知章性放曠,善談笑,當時賢達皆傾慕之。工部尚書陸象先,即知章之族姑子也,與知章甚相親善。

象先常謂人曰:「賀兄言論倜儻,真可謂風流之士。吾與子弟離闊,都不思之,一日不見賀兄,則鄙吝生矣。」知章晚年尤加縱誕,無復規檢,自號四明狂客,又稱「秘書外監」,遨遊里巷。醉後屬詞,動成捲軸,文不加點,咸有可觀。又善草隸書,好事者供其箋翰,每紙不過數十字,共傳寶之。時有吳郡張旭,亦與知章相善。旭善草書,而好酒,每醉後號呼狂走,索筆揮灑,變化無窮,若有神助,時人號為「張顛」。天寶三載,知章因病恍惚,乃上疏請度為道士,求還鄉里,仍舍本鄉宅為觀。上許之,仍拜其子典。設郎曾為會稽郡司馬,仍令侍養。御製詩以贈行,皇太子已下咸就執別。至鄉無幾壽終,年八十六。

注釋①三獻:古代祭祀時獻酒三次,即初獻爵、亞獻爵、終獻爵,合稱「三獻」。 注釋②門蔭:又可稱為恩蔭、蔭補等,指憑藉祖先的功勳循例做官。門蔭制度是唐代科舉考試之外的人仕之途。

譯文

賀知章,會稽永興人,太子洗馬賀德仁的族孫。年輕時以文章知名,考中進士。最初出仕被授予國子四門博士。又轉任太常博士,都是陸象先在中書任上所舉薦的。開元十三年(725),升任禮部侍郎,加官集賢院學士,又擔任皇太子侍讀。這一年,玄宗到東嶽泰山祭天,有詔命讓他隨群臣一同前往,並停留在山谷口上,玄宗單獨與宰相及外壇行事官登上泰山上齋祀的地方。當初,玄宗因為靈山清靜潔淨,不想過於喧鬧,召知章前去講解擬定禮儀制度。知章便進言說:「昊天上帝是君位,五方諸帝是臣位,帝的稱號雖然相同,而君臣的地位不同。皇上應到山上去祭祀君位,群臣當在山下祭祀臣位,這的確足以垂範於來世,是變革禮法的大舉措。然而祭祀大禮成於三獻儀式,亞獻爵、終獻爵應與初獻爵合在一處。」

玄宗說:「我正想這樣做,所以問問你。」於是詔命:「三獻祭禮在山上進行,五方帝及眾神座在下壇進行祭祀。」不久遇上惠文太子去世,有詔書命禮部挑選挽郎,結果知章取捨不太允當,門蔭子弟為此圍住禮部喧鬧滿庭。知章只得用梯子登上牆頭,探出頭去處理事情,當時人都嗤笑他,他因此改任工部侍郎,兼秘書監同正員,依舊擔任集賢院學士。不久授官太子賓客、銀青光祿大夫兼正授秘書監。知章性情豪放曠達,談笑風生,當時賢人達士都很傾慕他。工部尚書陸象先,是知章同族姑母的兒子,與知章很親密友善。

象先常對人說:「賀兄言談舉止瀟灑倜儻,真可以說是風流之士。我與子弟闊別都並不思念,而一天不見賀兄,就覺得自己變得淺俗狹隘。」知章晚年更加豪縱放誕,不拘禮法。自號「四明狂客」,又稱為「秘書外監」。遨遊於里巷之中。醉後寫作詩文,下筆成文,一氣呵成,文不加點,都卓然可觀。他擅長草隸書法,常常是喜愛書法的人供給他紙張筆墨,他便揮毫題寫,一氣呵成,每張不過數十個字,人們相互流傳,當寶貝一樣珍藏。當時有吳郡人張旭,也與知章互相友善。張旭擅長草書,好飲酒,每常於醉後呼喊狂奔,索筆揮灑,則筆致變化無窮,有如神助,當時人稱為「張顛」。天寶三年( 744),知章因病而精神恍惚,便上疏請求讓自己度為道士,請求返回鄉里,還捐出本鄉住宅作為道觀。玄宗答應了他的請求,授予他兒子典設郎賀曾會稽郡司馬之職,讓他好奉養父親。知章離京時,皇帝親自做詩相贈以送行。皇太子以下官員都前往握手告別。還鄉不久辭世,終年八十六歲。 [2]

作者簡介

劉昫(公元887—946年),字耀遠,涿州歸義(今屬河北雄縣)人,五代時期歷史學家,後晉政治家。後唐莊宗時任太常博士、翰林學士

後晉時,官至司空、平章事。後晉出帝開運二年(945年)受命監修國史、負責編纂《舊唐書》。其是二十四史之一。[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