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諸遂良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舊唐書·諸遂良傳出自於《舊唐書》,此史共200卷,包括《本紀》20卷、《志》30卷、《列傳》150卷,原名《唐書》,宋祁、歐陽修等所編著《新唐書》問世後,才改稱《舊唐書》,成書於後晉開運二年(945年)。[1]
原文
褚遂良博涉文史,尤工隸書,父友歐陽詢甚重之。太宗嘗謂侍中魏徵曰:「虞世南死後,無人可以論書。」徵曰:「褚遂良下筆道勁,甚得王逸少體。」太宗嘗出御府金帛購求王羲之書跡,天下爭齎古書詣闕以獻,當時莫能辯其真偽,遂良備論所出,一無舛誤。貞觀十五年,遷諫議大夫,兼知起居事。大宗嘗問:「卿知起居,記錄何事,大抵人君得觀之否?」逐良對曰:「今之起居,古左右史,書人君言事,且記善惡,以為鑑誡,庶幾人主不為非法。不聞帝王躬自觀史。」太宗曰:「朕有不善,卿必記之耶?」逆良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職當戲筆,君舉必記。」遂良前後諫奏及陳便宜書數十上,多見採納。
二十一年,以本官檢校大理卿,尋丁父憂解。二十三年,太宗寢疾,召遂良及長孫無忌入臥內,謂之曰:「卿等忠烈,簡在朕心。昔漢武寄霍光,劉備托葛亮,朕之後事,一以委卿。」高宗即位,賜爵河南縣公。永徽六年,高宗將廢皇后王氏,立昭儀武氏為皇后,召太尉長孫無忌、司空李勣及遂良以籌其事。遂良曰:「皇后出自名家,先朝所娶,伏事先帝,無愆婦德。先帝不豫,執陛下手以語臣曰:『我好兒好婦,今將付卿。』陛下親承德音言猶在耳皇后自些未聞有愆恐不可廢臣令不敢曲從上違先帝之命特願再三思審。愚臣上忤聖顏,罪合萬死,但願不負先朝厚恩,何顧性命!」遂良致笏於殿陛,曰:「還陛下此笏。」乃解巾叩頭流血。帝大怒,令引出。長孫無忌曰:「遂良受先朝顧命,有罪不加刑。」翌日,帝謂李勣曰:「冊立武昭儀之事,遂良固執不從。遂良既是受顧命大臣,事若不可,當且止也。」前對曰:「此乃陛下家事,不合問外人。」帝乃立昭儀為皇后,左遷遂良潭州都督。顯慶二年,轉桂州都督。未幾,又貶為愛州刺史。明年,卒官,年六十三。
譯文
褚遂良廣泛地涉獵文史,特別擅長隸書,他父親的朋友歐陽詢非常看重他。太宗曾經對侍中魏徵說:「虞世南死後,沒有人可以談論書法。」魏徵說:「褚遂良下筆道勁,很得王逸少書體的真髓。」太宗曾經拿出帝王府庫中的重金購求王羲之的書法真跡,天下的人爭相攜帶古代書法前往朝堂獻給太宗,當時沒有誰能分辨這些墨跡的真偽,褚遂良詳細論述它們的源流出處,沒有一點錯誤。貞觀十五年,褚遂良調任諫議大夫,兼管皇帝起居事務,太宗曾經問他說:「你掌管(我的)起居,記錄什麼事,大概皇帝能夠看到它嗎?」褚遂良回答說:「現在的起居郎,就是古代的左右史,記錄人君的言行事跡,而且記錄善惡,作為鑑戒,也許可以令人主不做非法的事。沒有聽說帝王親自看史的。」大宗說「朕有不好的事,你也必定記下它嗎?」
褚遂良說:「遵守道德不如遵守自己的職責,臣的職責應當記載筆錄,君王的舉動必定記下來。」褚遂良先後幾十次呈上進諫的以及陳述利於治國、合乎時宜的奏章,(建議)多被太宗採納。貞觀二年一年,褚遂良以本官的身份檢校大理卿,不久因父親去世而離職。貞觀二十三年,太宗病危,召褚遂良及長孫無忌進入他的臥室,對他們說:「你們忠直剛烈,朕都記在心裡。從前漢武帝委託霍光,劉備委託諸葛亮,朕的後事一切都委託你們。」高宗即位後,賜褚遂良河南縣公的爵位。永徽六年,高宗準備廢黜王皇后,冊立昭儀武氏則天為皇后,召太尉長孫無忌,司空李勣及褚遂良一起策劃這事。
褚遂良說:「皇后出自名家,先朝的時候所娶,服侍先帝,沒有違背婦德。先帝身體有病,拉着陛下的手,對我說:『我的好兒好婦,現在準備託付給你。』陛下親耳聽到先帝的善言,言猶在耳。從此沒有聽說皇后有過失,恐怕不能廢黜她。臣今天不敢曲從,上違先帝的遺命,只希望陛下再三思考審察。愚臣觸犯了聖上的尊嚴,罪該萬死,只願不辜負先朝的厚恩,哪裡還顧惜性命!」褚遂良把上朝時拿的手板放到殿前的台階上,說:「還陛下這個手板。」於是解下頭巾叩頭流血。高宗大怒,命令帶褚遂良出殿。長孫無忌說:「遂良受先朝遺詔為顧命大臣,即使有罪也不宜施加刑法。」第二天,皇帝對李勃說:「冊立武昭儀的事情,褚遂良固執不從。者遂良是受到先帝臨終重託的大臣,這個事情如果不行,應當暫溫停下來。」李勣回答說:「這是陛下的家事,不應當問外人。」高宗於是冊立武昭儀為皇后,降在褚遂良為潭州都督。顯慶二年,褚遂良轉任桂州都督。沒有多久,又被貶為愛州刺史。第二年,褚遂良死在任上,終年六十三歲。[2]
作者簡介
劉昫(公元887—946年),字耀遠,涿州歸義(今屬河北雄縣)人,五代時期歷史學家,後晉政治家。後唐莊宗時任太常博士、翰林學士。
後晉時,官至司空、平章事。後晉出帝開運二年(945年)受命監修國史、負責編纂《舊唐書》。其是二十四史之一。[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