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舊唐書·薛收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舊唐書·薛收傳出自於《舊唐書》,此史共200卷,包括《本紀》20卷、《志》30卷、《列傳》150卷,原名《唐書》,宋祁歐陽修等所編著《新唐書》問世後,才改稱《舊唐書》,成書於後晉開運二年(945年)。[1]

原文

薛收,字伯褒,蒲州汾陰人。年十二,解屬文。大業末,郡舉秀才,固辭不應。義旗起,遁於首陽山,將協義舉。蒲州 通守堯君素潛知收謀,乃遣人迎收生母王氏置城內,收乃還城。秦府記室房玄齡薦之於太宗,即日召見,問以經略,收辯對縱橫,皆合旨要。授秦府主簿。時太宗專任征伐,檄書露布,多出於收。言辭敏速,還同宿構,馬上即成,曾無點竄。太宗討王世充也,竇建德率兵來拒,諸將皆以為宜且退軍,以觀賊形勢。收獨建策曰:「世充據有東都,府庫填積,其兵皆是江淮精銳,所患者在於乏食,是以為我所持,求戰不可。建德親總軍旅,來拒我師,亦當盡彼驍雄,期於奮決。

若縱其至此,兩寇相連,轉河北之糧以相資給,則伊、洛之間戰鬥不已。今宜分兵守營,深其溝防,即世充欲戰,慎勿出兵。彼以疲弊之師,當我堂堂之勢,一戰必克。建德即破,世充自下矣。若退兵自守,計之下也。」太宗納之,卒擒建德。東都平,太宗入觀隋氏宮室,嗟後主罄人力以逞奢侈。收進曰:「竊聞峻宇雕牆,殷辛以滅;土階茅棟,唐堯以昌。秦增阿房之飾,漢罷露台之費,故漢祚延而秦禍速,自古如此。」太宗悅其對。及軍還,授天策府記室參軍。太宗曾侍高祖游後園中,獲白魚,命收為獻表,收援筆立就,不復停思。嘗上書諫獵,太宗手詔曰:「覽讀所陳,實悟心膽,今日成我,卿之力也。今賜卿黃金四十鋌,以酬雅意。」七年,寢疾,太宗遣使臨問,相望於道。尋命輿疾詣府,太宗親以衣袂撫收,論敘生平,潸然流涕。尋卒,年三十三。太宗親自臨哭,哀慟左右。

譯文

薛收,字伯褒,蒲州汾陰人。十二歲時,就會寫文章。大業末年,郡里舉薦他為秀才,他堅決推辭不去應召。有人舉起反隋的義旗,薛收便躲入首陽山,準備幫助義軍。蒲州通守堯君素私下了解到薛收有此預謀,於是派人把薛收的生母王氏迎接安置到城內居住,薛收於是回到城裡。秦府記室房玄齡向唐太宗推薦薛收,太宗當天就召見他,拿經營治理方面的事問他,薛收論辯應對無所顧忌,都合乎太宗心意。被授為秦府主簿。當時太宗專門負責出征討伐,軍內的檄文布告,大多出自薛收之手。薛收寫文章言辭敏捷,就如同事先構思好了一樣,立馬就寫成,竟沒有刪改。

太宗討伐王世充,竇建德率兵前來抵抗,眾將領都認為應該暫且退兵,來觀察敵人的形勢。只有薛收建議說:「王世充據有東都,府庫充實,他的士兵都是江淮的精銳,他所憂慮的是缺乏食物,因此被我軍牽制,求戰而不得。竇建德親自統領軍隊,來抵抗我軍,也應該是傾盡了他的驍勇雄武之士,期望在奮力決戰中獲勝。如果放任他來到這裡,兩支敵軍連成一體,轉運河北的糧食來互相供應幫助,那麼伊、洛之間的戰鬥就停不下來。如今應該分兵守營,深挖防禦工事,如果王世充想戰,一定不要出兵。竇建德用疲弊之軍隊,抵擋陣勢整齊強大的我軍,一戰必能擊敗他們。竇建德失敗之後,王世充自然就會被攻破。如果退兵自守,是下策呀。」

太宗採納了薛收的建議,最終擒獲了竇建德。東都平定,太宗進入隋朝宮室觀看,感嘆隋後主用盡人力來放縱自己奢侈。薛收進諫道:「我私下聽說建設高大華麗的建築,殷朝的辛(指商紂王)因此而亡;居住簡陋的草屋,唐堯因此昌盛。秦始皇增建豪華的阿房宮,漢朝建立後省去了建造露台的花費,所以漢朝福分延長而秦朝災禍來得快,自古以來都是這樣。」太宗為薛收的回答感到高興。等軍隊回來,授予薛收天策府記事參軍的官職。

太宗曾陪着高祖在後園中遊玩,得到了一條白魚,讓薛收寫獻表,薛收拿起筆立即就寫,不再停筆思考。薛收曾上書進諫太宗打獵的事,太宗親手寫詔書說:「閱讀(你)所寫的內容,實在是讓我受到啟發,今日我能成功,是您的力量呀。現在賜給你四十鋌黃金,來酬答你美好的心意。」武德七年,薛收臥病,太宗派使者到薛收府上問候,來往的使者在路上能互相看到。不久,太宗急忙又命人駕車來到薛收府上,太宗親自用衣袖安撫薛收,與他敘談生平往事,潸然淚下。不久薛收病逝,時年三十三歲。太宗親自來弔唁痛哭,讓周圍的人也非常悲傷。[2]

作者簡介

劉昫(公元887—946年),字耀遠,涿州歸義(今屬河北雄縣)人,五代時期歷史學家,後晉政治家。後唐莊宗時任太常博士、翰林學士

後晉時,官至司空、平章事。後晉出帝開運二年(945年)受命監修國史、負責編纂《舊唐書》。其是二十四史之一。[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