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舊唐書·程千里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舊唐書·程千里傳出自於《舊唐書》,此史共200卷,包括《本紀》20卷、《志》30卷、《列傳》150卷,原名《唐書》,宋祁歐陽修等所編著《新唐書》問世後,才改稱《舊唐書》,成書於後晉開運二年(945年)。[1]

原文

程千里,京兆人。身長七尺,骨相魁岸,有勇力。本磧西募人,累以戎勛,官至安西副都護。天寶十一載,授御史中丞。十二載兼北庭都護充安西北庭節度使突厥首領阿布思先率眾內附隸朔方軍玄宗賜姓名曰李獻忠李林甫遙領朔方節度用獻忠為副將後有詔移獻忠部落隸幽州,獻忠素與祿山有隙,懼不奉詔,乃叛歸磧北,數為邊患。玄宗憤之,命千里將兵討之。

十二載十一月,千里兵至磧西,以書喻葛祿,令其相應。獻忠勢窮,歸葛祿部。葛祿縛獻忠並其妻子及帳下數千人,送之千里,飛表獻捷,天子壯之。十三載三月,千里獻俘於勤政樓,斬之於朱雀街,以功授右金吾衛大將軍同正,仍留佐羽林軍。祿山之亂,詔千里於河東召募,充河東節度副使、雲中太守。

十五載正月,遷上黨郡長史、特進,攝御史中丞,以兵守上黨。賊來攻城,屢為千里所敗,以功累加開府儀同三司、禮部尚書、兼御史大夫。

至德二年九月,賊將蔡希德圍城,數以輕騎挑戰。千里恃其驍果,開懸門,率百騎,欲生擒希德。勁騎搏之,垂將擒而希德救兵至,千里斂騎而退,橋壞墜坑,反為希德所執。仰首告諸騎曰:「非吾戰之過,此天也!為我報諸將士,乍可失帥,不可失城。」軍人聞之泣下,晝夜嚴兵城守,賊竟不能拔。千里至東都.安慶緒舍之,偽署特進,囚之客省。及慶緒敗走,為嚴莊所害。

其年十二月,上御丹鳳樓大赦,節文曰:「忠臣事君,有死無貳;烈士徇義,雖歿如存。其李憕、盧奕、袁履謙、張巡、許遠、張介然、蔣清、龐堅等,即與追贈,訪其子孫,厚其官爵,家口深加優恤。」自是赦恩,無不該於節義,而程千里終以生執賊庭,不沾褒贈。

譯文

程千里是京兆人。他身長七尺,相貌魁梧偉岸,勇猛有力。他本來是磧西募人,多次憑藉戰功,做官做到了安西副都護。天寶十一年,他被授予御史中丞。天寶十二年,兼任北庭都護,充任安西、北庭節度使。突厥首領阿布思先率領部眾歸附唐朝,隸屬於朔方軍,唐玄宗為其改賜姓名叫做李獻忠。李林甫統領朔方節度,任命李獻忠為副將。之後又下詔,將李獻忠部落轉移,隸屬幽州管轄,李獻忠和安祿山素來不和,恐懼不敢奉詔,於是背叛朝廷逃回磧北,多次成為邊關大患。唐玄宗對他感到很憤怒,下令程千里率兵討伐他。

天寶十二年十一月,程千里的軍隊到達磧西,用書信曉諭葛祿,命令他幫助朝廷。李獻忠勢單力孤,歸降了葛祿的部落。葛祿將李獻忠及其妻子兒女、帳下數千人都捆綁起來,交給程千里,程千里飛快地傳回捷報,唐玄宗很讚賞他的勇武。天寶十三年三月,程千里在勤政樓獻上俘虜李獻忠,最後將他在朱雀街斬首,程千里憑藉功績被授予右金吾衛大將軍同正,仍然留任輔佐治理羽林軍。安史之亂發生後,朝廷下詔命令程千里在河東招募兵勇,充任河東節度副使、雲中太守。

天寶十五年正月,程千里被升遷為上黨郡長史、特進,代理御史中丞,派兵守上黨。叛賊來攻城,多次被程千里擊敗,憑藉功勳多次升遷,直至開府儀同三司、禮部尚書、兼任御史大夫。

至德二年九月,賊將蔡希德包圍城池,並且多次帶領少量騎兵前來挑戰。程千里自恃驍勇果敢,於是打開懸門,率領一百個騎兵,想要生擒蔡希德。雙方精銳的騎兵交戰得很激烈,差一點就要生擒蔡希德,但是蔡希德的救兵到了,程千里於是收攏騎兵撤退,可是護城河的橋壞了,他掉進了坑裡,反而被蔡希德抓住了。程千里抬頭告訴自己的騎兵說:「這不是我作戰的過錯啊,這是天意啊!替我轉告各位將士,寧可軍隊失掉主帥,不可丟失城池。」士兵們聽到後都流下了眼淚,早晚嚴防死守,叛賊最終也沒有攻下城池。程千里被俘到了東都洛陽,安慶緒給他安排了住處,專門給他安排了偽職特進,把他囚禁在客舍中。等到安慶緒敗走的時候,程千里被嚴莊殺害。

這一年的十二月,皇上駕臨丹鳳樓大赦天下,其中說到:「忠臣侍奉君主,只有殺身報國而不會叛變成為貳臣;烈士為國捐軀,即使死了也像活着一樣。像李憕、盧奕、袁履謙、張巡、許遠、張介然、蔣清、龐堅等這些人,馬上追贈官職,尋訪他們的子孫,加封他們的官爵,家中人口都多多給予撫恤。」於是從此給予厚待的人,無不是要求節義完備的.而程千里終究因為被生擒到叛賊的朝廷,所以沒有得到褒揚和追贈。 [2]

作者簡介

劉昫(公元887—946年),字耀遠,涿州歸義(今屬河北雄縣)人,五代時期歷史學家,後晉政治家。後唐莊宗時任太常博士、翰林學士

後晉時,官至司空、平章事。後晉出帝開運二年(945年)受命監修國史、負責編纂《舊唐書》。其是二十四史之一。[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