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舊唐書·王承元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舊唐書·王承元傳出自於《舊唐書》,此史共200卷,包括《本紀》20卷、《志》30卷、《列傳》150卷,原名《唐書》,宋祁歐陽修等所編著《新唐書》問世後,才改稱《舊唐書》,成書於後晉開運二年(945年)。[1]

原文

王承元,士真第二子。兄承宗既領節鉞,奏承元為觀察支使、朝議郎,兼監察御史,年始十六。元和十五年冬,承宗卒,秘不發喪,大將謀取帥於旁郡。時參謀崔燧密與握兵者謀,乃以祖母涼國夫人之命,告親兵及諸將,使拜承元。承元拜泣不受諸將請之不已承元曰天子使中貴人監軍有事盍先與議及監軍至因以諸將意贊之承元謂諸將曰:「諸公未忘先德,不以承元齒幼,欲使領事。承元欲效忠於國,以奉先志,諸公能從之乎?」諸將許諾。遂於衙門都將所視事,約左右不得呼留後,事無巨細,決之參佐。密疏請帥,天子嘉之,授檢校工部尚書,兼滑州刺史、義成軍節度、鄭滑觀察等使。

鄰鎮以兩河近事諷之,承元不聽,諸將亦悔。及起居舍人柏耆齎詔宣諭滑州之命,兵士或拜或泣。承元與柏耆於館驛召諸將諭之,諸將號哭喧譁。承元詰之日:「諸公以先世之故,不欲承元失此,意甚隆厚;然奉詔遲留,其罪大矣!」遂拜諸將,泣涕不自勝。承元厲諸將,乃盡出家財,籍其人以散之,酌其勤者擢之。承元出鎮州,所從將吏有具器用貨幣而行者,承元悉命留之。承元昆弟及從父昆弟,授郡守者四人,登朝者四人,從事將校有勞者,亦皆擢用。俄而移鎮鄘坊丹延節度使,便道請覲,穆宗器之,數召顧問。未幾,改鳳翔節度使。鳳翔西北界接涇原,無山谷之險,吐蕃由是徑往入寇。承元於要衝築壘,分兵千人守之,賜名日臨汧城。鳳翔城東,商旅所集,居人多以烽火相警,承元奏益城以環之。承元寬惠有制,所理稱治。太和七年十二月,卒於平盧,冊贈司徒。

譯文

王承元,是王士真的第二個兒子。兄長王承宗接受朝廷任命以後,奏請朝廷讓王承元作觀察支使、朝議郎,兼任監察御史,(承元)年齡才十六歲。元和十五年冬,王承宗去世,軍中隱瞞不公布死訊,大將策劃從其他州郡挑選節帥。當時參謀崔燧暗中和掌握兵權的人商議,就用王承元祖母涼國夫人的名義,通告親兵與眾將,讓他們推舉王承元繼承。王承元拜拜哭泣不肯接受。眾將堅持請求,王承元說:「天子派中貴人作監軍,有事何不先與(他)商議?」等監軍到後,(監軍)也順着眾將的意思贊同他任留後。

王承元對眾將說:「諸公不忘先人恩德,不因我王承元年幼,想讓我管理事務。我打算效忠國家,來尊奉先人遺志,諸公能聽從我嗎?」眾位將領都答應。於是他在衙門都將的地方處理政務,告誡左右不能稱自己為留後,事情無論大小,都與參謀僚佐決斷。秘密上疏奏請朝廷派節帥,天子很讚賞他,授任檢校工部尚書,兼滑州刺史、義成軍節度、鄭滑觀察等使。鄰鎮用兩河近年的舊例委婉規勸他,王承元不聽,眾將也後悔了。等到起居舍人柏耆帶詔書前來宣布聖諭將他調任滑州的任命時,兵士有的下跪,有的哭泣,王承元與柏耆在館驛中召集將領勸諭,眾將哭喊喧鬧。

王承元責備他們說:「諸公因先祖的緣故,不想讓我王承元失去此地,情誼非常深厚,但接奉詔命之後拖延不動身,那罪過就大了!」就揖拜眾將,哭泣流淚不能自抑。王承元激勵眾將,就全部拿出家中財產,按登記人數來散發它,選擇做事勤勉的將領來提拔他。王承元離開鎮守的州郡時,有攜帶器用和財物隨從的將吏,王承元都命令他們留下。王承元的兄弟及堂兄弟,授任郡守官職的有四人,入朝為官的四人,擔任將校有功勞的,也都被提拔任用。很快,王承元改任鄜坊丹延節度使,順路請求覲見,穆宗很器重他,多次召見他諮詢。不久,改任鳳翔節度使。鳳翔西北毗鄰涇原,沒有險要的山谷,吐蕃由此可徑直入侵。

王承元在重要道路會合的地方修築堡壘,分派一千士兵守衛,賜名叫臨汧城。鳳翔城東,是商旅聚集的地方,居民經常用烽火相警戒,王承元上奏要求增加城壘來環繞它。王承元寬厚惠民有制度約束,管理的地方以安定著稱。太和七年十二月,在平盧去世,冊書追贈司徒。[2]

作者簡介

劉昫(公元887—946年),字耀遠,涿州歸義(今屬河北雄縣)人,五代時期歷史學家,後晉政治家。後唐莊宗時任太常博士、翰林學士

後晉時,官至司空、平章事。後晉出帝開運二年(945年)受命監修國史、負責編纂《舊唐書》。其是二十四史之一。[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