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杜景儉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舊唐書·杜景儉傳出自於《舊唐書》,此史共200卷,包括《本紀》20卷、《志》30卷、《列傳》150卷,原名《唐書》,宋祁、歐陽修等所編著《新唐書》問世後,才改稱《舊唐書》,成書於後晉開運二年(945年)。[1]
原文
杜景儉,冀州武邑人也。少舉明經,累除殿中侍御史。出為益州錄事參軍。時隆州司馬房嗣業除益州司馬;除書未到,即欲視事,又鞭笞僚吏,將以示威。景儉謂日:「公雖受命為此州司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數日之祿,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視事,不亦急耶?」嗣業益怒。景儉又日:「公今持咫尺之制,真偽未知,即欲攬一州之權,誰敢相保?揚州之禍,非此類耶。」乃叱左右各令罷散嗣業慚赧而止俄有制除嗣業荊州司馬竟不如志人吏為之語曰錄事意與天通益州司馬折威風景儉由是稍知名。
天授中,與徐有功、來俊臣、侯思止專理制獄,時人稱云:「遇徐、杜者必生,遇來、侯者必死。」累遷洛州司馬。尋轉鳳閣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則天嘗以季秋內出梨花一枝示宰臣日:「是何祥也?」諸宰臣日:「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雖周文德及行葦,無以過也。」景儉獨曰:「謹按《洪範五行傳》:『陰陽不相奪倫,瀆之即為災。』又《春秋》云:『冬無愆陽,夏無伏陰,春無淒風,秋無苦雨。』今已秋矣,草木黃落,而忽生此花,瀆陰陽也。臣慮陛下布教施令,有虧禮典。又臣等忝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於是再拜謝罪,則天曰:「卿真宰相也!」
延載初,為鳳閣侍郎周允元奏景儉黨於李昭德,左遷秦州刺史。後累除司刑卿。聖歷二年,復拜鳳閣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時契丹入寇,河北諸州多陷賊中。及事定,河內王武懿宗將盡論其罪。景儉以為皆是驅逼,非其本心,請悉原之。則天竟從景儉議。歲余,轉秋官尚書。坐漏泄禁中語,左授司刑少卿,出為并州長史。道病卒,贈相州刺史。
譯文
杜景儉,冀州武邑人。少年時應試中明經科,多次提拔升遷,被任殿中侍御史。出朝任益州錄事參軍。當時,隆州司馬房嗣業被調任益州司馬,任職的詔書未到,房嗣業就要處理政事,又鞭打下屬官吏,想以此來顯示自己的威風,杜景儉對他說:「您雖然受命擔任此州司馬,但州司還未接到命令。為什麼為了(貪念,憑藉)這數日之祿,連九重之旨也等不得,就慌忙火急地視事,這不太過於心急了嗎?」房嗣業更加惱怒,杜景儉又說:「公現在憑咫尺之制書,真偽未知,就想攬一州之權,哪個能擔保你真假呢?揚州之禍,不是這樣招致的嗎!」說完喝斥左右散去,房嗣業羞愧不已只好作罷。不久,又有命令房嗣業任荊州司馬,最終沒有遂了他的心愿。益州的百姓僚吏為這件事贊杜景儉說:「錄事的心意與天通,益州司馬折威風。」杜景儉由此漸漸知名。
天授年中(691),杜景儉與徐有功、來俊臣、侯思止專門處理案件,當時人們傳揚說:「遇徐、杜必生,遇來、侯必死。」他又遷任洛州司馬,不久又調任鳳閣侍郎,行宰相職權。武則天曾因秋季院內長出梨花一枝而問宰臣:「這是什麼吉祥之兆?」諸宰臣答道:「陛下的恩德連草木都得到了(遍及草木),所以能夠使梨樹在秋天再度開花,即使周文王仁德遍及路邊的葦草,也不能超過您啊。」杜景儉獨說:「按《洪範五行傳》的觀點:『陰陽不能混亂,違反了就會有災。』《春秋》也講:『冬無過甚的陽氣,夏無過甚的陰氣,春天無淒風,秋天無苦雨。』今已到了秋天,草木落,但是忽然生出此花,混亂陰陽。臣考慮陛下布政施令,是否有虧於禮典;而且我們這些人愧居於名臣之列,本應幫助皇上依據天理來治理萬物,卻不能治理得和諧,這是臣子們的罪過啊。」於是行再拜禮謝罪,武則天道:「卿真宰相也!」
延載初年(694),杜景儉被鳳閣侍郎周允元檢舉說他是李昭德的黨羽,降職調秦州刺史。後又任司刑卿。聖歷二年(699),又任內閣侍郎,行宰相職權。當時,契丹入侵,河北各州多攻陷。等到事已平定,河內王武懿宗將要判罪。杜景儉認為都是形勢逼迫,非出本心,請全部予以寬宥。武則天竟聽從了杜景儉的意見。一年多,杜景儉調任秋官尚書,因漏泄機密,貶到并州任長史。在途中病逝,追贈相州刺史。 [2]
作者簡介
劉昫(公元887—946年),字耀遠,涿州歸義(今屬河北雄縣)人,五代時期歷史學家,後晉政治家。後唐莊宗時任太常博士、翰林學士。
後晉時,官至司空、平章事。後晉出帝開運二年(945年)受命監修國史、負責編纂《舊唐書》。其是二十四史之一。[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