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舊唐書·李遜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舊唐書·李遜傳出自於《舊唐書》,此史共200卷,包括《本紀》20卷、《志》30卷、《列傳》150卷,原名《唐書》,宋祁歐陽修等所編著《新唐書》問世後,才改稱《舊唐書》,成書於後晉開運二年(945年)。[1]

原文

李遜,字友道。登進士第,辟襄陽掌書記。復從事於湖南,頗有聲績,累拜池、濠二州刺史。先是,濠州之都將楊騰,削刻士卒,州兵三千人謀殺騰。騰覺之,走揚州,家屬皆死。濠兵不自戢,因行攘剽。及遜至郡,余亂未殄。徐驅其間,為陳逆順利害之勢,眾皆釋甲請罪,因以寧息。

元和初,出為衢州刺史。以政績殊尤,遷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浙東都團練觀察使。先是,貞元初,皇甫政鎮浙東,嘗福建兵亂,逐觀察使吳詵。政以所鎮實壓閩境,請權益兵三千,俟賊平而罷。賊平向三十年,而所益兵仍舊。遜視事數日,舉奏停之。遜為政以均一貧富、扶弱抑強為己任。

元和十年,拜襄州刺史。時遜代嚴綬鎮襄陽。綬以八州兵討賊於唐州。既而綬以無功罷兵柄,命高霞寓代綬將兵於唐州,其襄陽軍隸於霞寓。軍士家口在襄州者,遜厚撫之,士卒多舍霞寓亡歸。既而霞寓為賊所敗乃移過於遜言供饋不時霞寓本出禁軍內官皆佐之。既貶官,中人皆言遜撓霞寓軍,所以致敗。上令中使至襄州聽察曲直,奏言遜不直,乃左授太子賓客分司。

十四年,拜許州刺史。是時,新罹兵戰,難遽完緝。及遜至,集大軍與之約束,嚴具示賞罰必信, 號令數百言,士皆感悅。

長慶元年,幽、鎮繼亂。遜請身先討賊,不許。但命以兵一萬,會於行營。遜奉詔,即日發兵,故先諸軍而至,由是進位檢校吏部尚書。尋改鳳翔節度使,行至京師,以疾陳乞。長慶三年正月卒,年六十三,廢朝一日,贈右僕射。

譯文

李遜,字友道。李遜考中進士,被朝廷徵召為襄陽掌書記,又在湖南擔任從事之職,很有聲望和政績,多次升遷擔任池、濠二州刺史。此前,濠州的都將楊騰,對待士卒非常苛刻,濠州三千士兵謀劃刺殺楊騰。楊騰察覺到這件事,逃到揚州,但楊騰的家屬都被殺死。濠州的士兵不能自我收斂,乘機大行掠奪搶劫。等李遜到郡所,余亂還未平息。李遜緩緩驅車進入濠州軍營,向士兵們陳述了叛逆投順的利弊形勢,眾士兵都脫下鎧甲請罪,因此濠州之亂得以平息。

元和初年,李遜出京擔任衢州刺史。因為政績特別突出,升任越州刺史,併兼任御史大夫和浙東都團練觀察使。此前,貞元初年,皇甫政鎮守浙東,當時福建曾經發生兵亂,叛賊驅逐了觀察使吳詵。皇甫政因為自己所鎮守的地方緊挨着福建邊境,上奏請求朝廷臨時變通增兵三千,等到叛亂平定後就遣散。叛亂平定已近三十年,但當年所增的兵員保持不變。李遜到任幾天後,上奏遣散了所增的士兵。李遜治政以平均貧富、扶助弱小抑制豪強作為自己的職責。

元和十年,李遜擔任襄州刺史。當時李遜代替嚴綬鎮守襄陽。嚴綬率領八州士兵到唐州討伐叛賊。不久嚴綬因為沒有功勞而被撤銷兵權,朝廷命令高霞寓代替嚴綬到唐州統帥軍隊,嚴綬的襄陽軍歸屬於高霞寓。家鄉和親人在襄州的軍士,李遜用豐厚的待遇安撫他們,很多士兵捨棄高霞寓軍營逃跑回家。不久高霞寓被叛賊打敗,竟然將過失轉推給李遜,說李遜供應軍需不及時。高霞寓本來就出自禁軍,宦官都幫助他。在高霞寓被貶官之後,宦官都說李遜阻撓高霞寓用兵,從而導致失敗。皇上命令宮中使者到襄州探聽審察誰是誰非,宦官上奏說李遜行為不公,於是李遜被貶為太子賓客分司。

元和十四年,李遜擔任許州刺史。這時候,許州剛剛經歷了戰亂,很難迅速恢復安寧。等李遜到任後,集合大軍與他們約定軍紀,並向他們表示賞罰必信,發布了幾百字的號令,士兵都感服心悅。

長慶元年,幽州、鎮州相繼發生叛亂。李遜請求朝廷讓自己獨自先去討伐叛賊,不被允許。朝廷只是命令他率領一萬兵馬,到行營與各路軍馬會合。李遜接到詔令,當天就出兵,因而比諸軍先到達,因此升任檢校吏部尚書。不久改任鳳翔節度使,到達京師,因為患病請求退休。長慶三年正月去世,享年六十三,朝廷停止朝會一日,追贈李遜為右僕射。 [2]

作者簡介

劉昫(公元887—946年),字耀遠,涿州歸義(今屬河北雄縣)人,五代時期歷史學家,後晉政治家。後唐莊宗時任太常博士、翰林學士

後晉時,官至司空、平章事。後晉出帝開運二年(945年)受命監修國史、負責編纂《舊唐書》。其是二十四史之一。[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