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舊唐書·李芃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舊唐書·李芃傳出自於《舊唐書》,此史共200卷,包括《本紀》20卷、《志》30卷、《列傳》150卷,原名《唐書》,宋祁歐陽修等所編著《新唐書》問世後,才改稱《舊唐書》,成書於後晉開運二年(945年)。[1]

原文

李芄,字茂初,趙郡人也。解褐上邦主簿,三遷試大理評事,攝監察御史、山南東道觀察支.使。嚴武為京兆尹,舉為長安尉。李勉為江西觀察使,暑奏秘書郎、兼監察御史,為判官。永泰初,轉兼殿中侍御史。

時宣、饒二州人方清、陳莊聚眾據山洞,西絕江路,劫商旅以為亂。芃乃請於秋浦置州,守其要地,以破其謀。李勉然其計,以聞,代宗嘉之,以宣州之秋浦、青陽,饒州之至德置池州焉。芃攝行事,無幾,乃兼侍御史。居無何,魏少游代勉為使,復署奏檢校虞部員外郎,賜金紫,為都團練副使。頃之,攝江州刺史,州人便之。丁母憂,免喪,永平軍節度李勉暑奏檢校工部郎中、兼侍御史,為判官,尋攝陳州刺史。歲中,即值李靈曜反於汴州,勉署芃兼亳州防禦使。練達軍事,兵備甚肅;又開陳、潁運路,以通漕輓。

德宗嗣位,授檢校太常少卿、兼御史中丞、河陽三城鎮遇使。撫勞備至,資廩善者,必先軍士。間一年,為節度使路嗣恭之副,加檢校左庶子、河陽三城懷州節度觀察使,以東畿汜水等五縣隸焉。時河南北連大兵,詔益以神策、汝、陝之師。芃進收新鄉、共城,遂圍衛州。明年詔與河東節度馬燧等諸軍破田悅於洹水以功加檢校兵部尚書累封開郡王實封一百戶進圍悅於魏州將符磷以精騎五百夜降瓦開營以納之明日,歸瑞於招討使。上居奉天,斂軍還。

興元初,檢校右僕射,無何,以疾固讓罷歸。芃將請告,謂所親日:「今年夏被蝗旱,人主厭.兵革,然則天下城壘堅厚矣,戈鑽利矣,以力勝之,則有得失,其可盡乎!除弊之急,莫先德化,循而理之,斯易致耳。方鎮之戴翼時主,宜先退讓,貪權持祿,吾所不取也。吾既疾病,豈能言而不踐乎!」乃手疏乞罷。貞元元年卒,年六十四,廢朝一日,贈太子太保。

譯文

李芃,字茂初,是趙郡人。入仕任上邽主簿,三次升遷任試大理評事,代理監察御史、山南東道觀察支使。嚴武任京兆尹時,舉薦他任長安尉。李勉任江西觀察使時,上書奏任他為秘書郎、兼任監察御史,擔任判官。永泰初年,改為兼任殿中侍御史。

當時宣州、饒州二州人方清、陳莊聚眾占據山洞,在西邊斷絕長江水道,搶劫商旅來作亂。李芃於是就請求在秋浦設置州,防守這個險要的地方,使叛賊的陰謀破滅。李勉認為這個計策很對,向皇帝奏報,唐代宗嘉獎了他,把宣州的秋浦、青陽,饒州的至德設置為池州。李芃代理掌管州里的事務,不久,就兼任侍御史。過了不久,魏少游代替李勉任觀察使,又上奏讓他擔任檢校虞部員外郎,賜金紫,為都團練副使。不多久,李芃代理江州刺史,江州人感到很合適。李芃因母親去世而守喪,服喪期滿,永平軍節度李勉奏任他為檢校工部郎中、兼任侍御史,擔任判官,不久代理陳州刺史。在這年中,正值李靈曜在汴州反叛,李勉任命李芃兼任亳州防禦使。他通曉軍事,武器裝備很肅整;又開拓陳州、潁州的水運道路,使漕運糧餉通暢無阻。

德宗繼位,李芃被授任檢校太常少卿、兼任御史中丞、河陽三城鎮遏使。他安撫慰勞十分周到,有了好的軍需品,必定先發給軍士。過了一年,李芃擔任節度使路嗣恭的副職,加檢校左庶子、河陽三城懷州節度觀察使,將東畿、汜水等五縣納入他的管轄之下。當時黃河南北都駐紮着部隊,皇帝下詔增加神策、汝州、陝州的軍隊。李芃進攻收取新鄉、共城,進而包圍了衛州。第二年,下詔李芃與河東節度馬燧等各路軍隊在洹水攻破田悅,李芃因為軍功加封檢校兵部尚書,幾次封爵為開郡王,實封100戶。他又進軍圍攻在魏州的田悅,田悅的部將符璘率領精銳騎兵500人在夜裡投降,李芃打開營門接納了他們。第二天,使符璘歸屬於招討使。皇上身處奉天,李芃收軍返回。

興元初年,李芃任檢校右僕射,不久,他因為疾病堅決辭官回家。李芃將要請求退休時,曾對他親近的人說:「今年夏天遭受蝗蟲旱災,皇上厭惡戰爭,但是天下城壘已經堅厚了,戈 已經銳利了,用武力取勝,就會有得有失,怎能有盡頭啊!剷除弊端的當務之急,不如先用道德教化,循序漸進治理,這容易達到目的。方鎮節帥擁戴輔助當代君主,應當首先退讓,貪圖權力牟取俸祿,是我所不採取的。吾已經患病,怎能只說而不實踐呢!」於是親自寫奏疏乞求罷官。貞元元年去世,終年64歲,皇上為此停止朝會一天,追贈李芃為太子太保。 [2]

作者簡介

劉昫(公元887—946年),字耀遠,涿州歸義(今屬河北雄縣)人,五代時期歷史學家,後晉政治家。後唐莊宗時任太常博士、翰林學士

後晉時,官至司空、平章事。後晉出帝開運二年(945年)受命監修國史、負責編纂《舊唐書》。其是二十四史之一。[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