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舊唐書·徐文遠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舊唐書·徐文遠傳出自於《舊唐書》,此史共200卷,包括《本紀》20卷、《志》30卷、《列傳》150卷,原名《唐書》,宋祁歐陽修等所編著《新唐書》問世後,才改稱《舊唐書》,成書於後晉開運二年(945年)。[1]

原文

徐文遠,洛州偃師人。父徹,梁秘書郎,尚元帝女安昌公主,而生文遠。屬江陵陷,被虜於長安,家貧無以自給。其兄休,鬻書為事。文遠日閱書於肆,博覽《五經》,尤精《春秋左氏傳》。大儒沈重講於太學,文遠就質問,數日便去。或問曰:「何辭去之速?」答日「觀其所說,悉是紙上語耳,仆皆先已誦得之。至於奧賾之境,翻似未見。」有以其言告重者,重呼與議論,甚嘆服之。竇威、楊玄感、李密皆從其受學。開皇中,累遷太學博士。大業初,授國子博士。文遠所講釋,多立斷義,先儒異論,皆定其是非,然後詰駁諸家,又出己意。時洛陽饑饉,文遠出城樵來,為李密軍所執。

密備弟子禮北面拜之。文遠曰:「老夫疇昔之日幸以先王之道仰授將軍今將軍屬風雲之際為義眾所歸權鎮萬物威加四海猶能屈體弘尊師之義此老夫之幸也」密頓首曰。「欲先征化及[注],報復冤恥,然後凱旋,入拜天闕。」文遠曰:「將軍前受誤於玄感,暫墜家聲。回車復路,用康家國,天下之人,是所望於將軍也。」及征化及還,而王世充權兵專制。密問計於文遠,答曰:「是人殘忍,意又褊促,既乘此勢,必有異圖。將軍前計為不諧矣。」及密敗,復入東都,王世充給其廩食,而文遠盡敬,見之先拜。或問曰:「聞君踞見李密,而敬王公,何也?」答曰:「李密,君子也;王公,小人也。」後王世充僭號,復以為國子博士。因出樵採,為羅士信獲之,送於京師,復授國子博士。武德六年,高祖幸國學,觀釋莫,遣文遠發《春秋》題,諸儒設難蜂起,隨方占對,皆莫能屈。年七十四,卒官。

譯文

徐文遠,洛州偃師縣人。父親徐徹,梁朝秘書郎,娶梁元帝女兒安昌公主為妻,生下文遠。恰好遇到江陵淪陷,被擄掠到長安,家境貧寒無法維持自己的生活。徐文遠的哥哥徐休賣書度日。徐文遠每天都到書店去翻閱書籍,廣泛閱覽《五經》,尤其精通《春秋左氏傳》。當時有個大儒生沈重在太學講經。徐文遠到太學去問問題並正其是非。幾天後就離開了。有人問他:「你為什麼這麼快就告辭而去了?」他回答:「聽他所講的,都是些書本上的話,我先前已全部記誦知道了。至於文中深奧蘊藉的境界,反倒好像沒見到。」有人把他的話告訴沈重,沈重便把他找去討論問題,對他大為嘆服。竇威、楊玄感、李密等人都跟隨他接受學業。隋文帝開皇年間。多次升遷後作了太學博士。隋煬帝大業初。被提拔授官國子博士。徐文遠講解闡釋經書。大多創立新見解,前代儒者有分歧的觀點。他都能判定是非。然後詰難駁斥諸家的學說,又能講出自己的觀點。當時洛陽城發生饑荒,徐文遠出城打柴采野菜,被李密的軍隊所俘虜。李密執弟子禮節向北面拜見他。

徐文遠說:「老夫在過去的日子裡,幸虧把先王的治世之道傳授給了將軍。如今將軍正處風雲際會之時,為眾望所歸.權傾萬物,威震四海,還能屈身施禮以弘揚尊禮的道義,這是老夫的幸事啊。」李密叩拜後說:「我想先征討宇文化及。報仇雪恥。然後勝利而歸,入朝拜見天子。」徐文遠說:「將軍前番被楊玄感引入歧途。使家庭的名聲暫時受挫。你回到了正道,以使家庭和國家安寧,天下的人,把實現這些的希望寄託給將軍了。」等到征討字文化及回來,王世充掌握了兵權獨斷專行。李密又向徐文遠詢問計謀。

徐文遠答道:「這個人很殘忍,心胸又狹窄,已經達到如此權勢。必定有所圖謀。這和將軍先前的計劃已經不相吻合了。」李密失敗後,徐文遠重又進入東都,王世充供給他官家的糧食,而徐文遠對王世充卻很恭敬,見到王世充就先行拜禮。有人問他:「聽說您見李密時很高傲,卻又禮敬王公,這是為什麼呢?」回答說;「李密,是君子;王公,是小人。」後來王世充自立稱帝。又任命他為國子博士。後因出城打,被羅士信抓住。送到京城,又讓他做國子博士。武德六年,唐高祖親臨國子監,觀看祭奠先師的儀式,命徐文遠闡發《春秋》題旨,眾儒生設難,質詢如蜂起,徐文遠隨機應對,沒人能問倒他。七十四歲時,逝世於任上。[2]

作者簡介

劉昫(公元887—946年),字耀遠,涿州歸義(今屬河北雄縣)人,五代時期歷史學家,後晉政治家。後唐莊宗時任太常博士、翰林學士

後晉時,官至司空、平章事。後晉出帝開運二年(945年)受命監修國史、負責編纂《舊唐書》。其是二十四史之一。[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