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舊唐書·徐堅傳

舊唐書·徐堅傳出自於《舊唐書》,此史共200卷,包括《本紀》20卷、《志》30卷、《列傳》150卷,原名《唐書》,宋祁歐陽修等所編著《新唐書》問世後,才改稱《舊唐書》,成書於後晉開運二年(945年)。[1]

目錄

原文

徐堅,西台舍人齊聃子也。少好學,遍覽經史,性寬厚長者。聖歷中,車駕在三陽宮,御史大夫楊再思、太子左庶子王方慶為東都留守,引堅為判官,表奏專以委之。方慶善《三禮》之學,每有疑滯,常就堅質問,堅必能征舊說,訓釋詳明,方慶深善之。又賞其文章典實,常稱日:「掌綸誥之選也。」再思亦曰:「此鳳閣舍人樣,如此才識,走避不得。」堅又與給事中徐彥伯等同修《三教珠英》,諸人依堅等規制,俄而書成,遷司封員外郎。 神龍初,再遷給事中。時雍州人韋月將上書告武三思不臣之跡,反為三思所陷,中宗即

令殺之。時方盛夏,堅上表日:「月將誣構良善,故違制命,准其情狀,誠合嚴誅。但今朱夏在辰,天道生長,即從明戮,有乖時令。謹按《月令》:『夏行秋令,則丘隰水潦,禾稼不熟。』陛下誕膺靈命中興聖圖將弘羲軒之風以光史策之美豈可非時行戮致傷和氣哉君舉必書將何以訓伏願詳依國典,許至秋分,則知恤刑之規,冠於千載;哀矜之惠,洽乎四海。「中宗納堅所奏,遂令決杖,配流嶺表。

時監察御史李知古請兵以擊姚州西貳河蠻,既降附,又請築城,重徵稅之。堅以蠻夷生梗,未得同華夏之制;勞師涉遠,所損不補所獲。獨建議以為不便。睿宗不從,令知古發劍南兵往築城,將以列置州縣。知古因是欲誅其豪傑,沒子女以為奴婢。蠻眾恐懼,乃殺知古,相率反叛,役徒奔潰,姚、嵩路由是歷年不通。 堅妻即侍中岑羲之妹,堅以與羲近親,固辭機密,乃轉太子詹事,謂人日:「非敢求高,蓋避難也。」及羲誅,堅競免坐累。堅多識典故,前後修撰格式、氏族及國史等,凡七入書府,時論美之。十七年卒,年七十餘,贈太子少保,諡日文。

譯文

徐堅,是西台舍人齊聃的兒子。年輕時好學,博覽經史,品性寬厚自尊。聖歷年間,皇上在三陽宮,御史大夫楊再思、太子左庶子王方慶為東都留守,引薦徐堅為判官,專意委託他起草表奏。王方慶愛好《三禮》之學,每當有了疑難之處,常常去詢問徐堅,徐堅必定能徵引舊說,解釋詳明,王方慶很喜歡他。又賞識他的文章典雅充實,曾稱讚說:「徐堅是撰寫詔令的最佳人選。」楊再思也說:「他是做鳳閣舍人的材料,有這樣的才識,是逃避不了的。」徐堅又與給事中徐彥伯等人一同修撰《三教珠英》,眾人依照徐堅等人的體例,很快撰修成書,徐堅升任司封員外郎。

神龍初年,徐堅兩次升任給事中。當時雍州人韋月將上書告發武三思的不軌行為,反而被武三思誣陷,中宗立即命令殺掉韋月將。當時正值盛夏,徐堅上表說:「韋月將誣告善良,有意違背詔命,依據他的情狀,的確應當嚴厲誅殺。但如今是酷夏季節,天道讓萬物生長,在這時公開殺戮,違背了時令。謹依照《月令》:『夏行秋令,則會使低濕的地方發生水澇,莊稼不能成熟。』陛下承受天命,中興聖業,將弘揚伏羲、軒轅的風範,而光大史冊的美名,怎可以違背時令而進行殺戮,以至於傷害和氣?君主的舉動必須記載,將怎樣訓導後人?希望詳細依照國家法典,允許等到秋分處決,以使陛下審慎用刑罰的規範,光照千載;又使陛下哀憐的仁惠,遍及四海。」中宗採納了徐堅的表奏,便下令對韋月將處以杖刑,流放嶺表。

當時監察御史李知古請求派兵進擊姚州西貳河蠻,等到他們投降歸附以後,又請求築城,加重徵收他們的賦稅。徐堅認為蠻夷生性粗陋,不能讓他們使用與華夏相同的制度;如果使軍隊勞累長途跋涉,損失的東西彌補不了獲取的東西(得不償失)。因此獨自建議認為這樣做不利。睿宗不聽從,令李知古調發劍南軍隊前往築城,準備分置州縣。李知古因此想要誅殺蠻夷中的豪強,抄沒他們的子女作為奴婢。蠻眾恐懼,便殺了李知古,相繼反叛,服勞役的人奔逃潰散,姚、嶲道路由此多年不通。

徐堅的妻子是侍中岑羲的妹妹,徐堅因與岑羲是近親,堅決辭去機要職務,便改任太子詹事,他對人說:「我不敢求取高官,是為了躲避災難。」等到岑羲被誅殺以後,徐堅竟沒有被過深連累。徐堅通曉典故,前後修撰格式、氏族以及國史等,一共七次進入書府,受到時論讚美。十七年去世,終年七十餘歲,追贈他為太子少保,諡號叫文。 [2]

作者簡介

劉昫(公元887—946年),字耀遠,涿州歸義(今屬河北雄縣)人,五代時期歷史學家,後晉政治家。後唐莊宗時任太常博士、翰林學士

後晉時,官至司空、平章事。後晉出帝開運二年(945年)受命監修國史、負責編纂《舊唐書》。其是二十四史之一。[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