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舊唐書·崔神慶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舊唐書·崔神慶傳出自於《舊唐書》,此史共200卷,包括《本紀》20卷、《志》30卷、《列傳》150卷,原名《唐書》,宋祁歐陽修等所編著《新唐書》問世後,才改稱《舊唐書》,成書於後晉開運二年(945年)。[1]

原文

崔神慶,貝州武城人也。明經舉,則天①時,累遷萊州刺史。因入朝,待制於億歲殿,奏事稱旨。則天以神慶曆職皆有美政,又其父嘗有翊贊之勛,甚賞慰之,擢拜并州長史。因謂曰:「并州,朕之枌榆,又有軍馬,比日簡擇,無如卿者。前後長史,皆從尚書為之,以其委重,所以授卿也。」因自為按行圖,擇日而遣之。

神慶到州,有豪富偽作改錢文敕,文書下州,谷麥踴貴,百姓驚擾。神慶執奏,以為不便,則天下制褒賞之。先是,并州有東西二城,隔汾水,神慶始築城相接,每歲省防禦兵數千人,邊州甚以為便。

尋而兄神基下獄當死,神慶馳赴都告事,得召見。則天出神基推狀以示之,神慶據狀申理,神基竟得減死。神慶亦緣坐貶授歙州司馬。

長安中,累轉禮部侍郎,數上疏陳時政利害,則天每嘉納之。轉太子右庶子。

時有突厥使入朝。准儀注②:太子合預朝參,先降敕書。神慶上疏曰:「伏以五品已上所以佩龜者,比為別敕徵召,恐有詐妄,內出龜合,然後應命。況太子元良國本,萬方所瞻,古來徵召皆用玉契,此誠重慎之極,防萌之慮。昨緣突厥使見,太子合預朝參,直有文符下宮,曾不降敕處分。然古人慮事於未萌之前,所以長無悔吝之咎。況太子至重,不可不深為誡慎。以臣愚見,太子既與陛下異宮,伏望每召太子,預報來日,非朔望朝參,應須別喚,望降墨敕及玉契。」則天甚然之。尋令神慶與詹事祝欽明更日於東宮侍讀。

俄歷司刑、司禮二卿。神慶嘗受詔推張昌宗,而竟寬其罪。神龍初,昌宗等伏誅,神慶坐流於欽州。尋卒,年七十餘。明年,敬暉等得罪,緣昌宗被流貶者例皆雪免,贈神慶幽州都督。

開元中,神慶子琳等皆至大官,群從數十人,趨奏省闥。每歲時家宴,組佩輝映,以一榻置笏,重疊於其上。開元、天寶間,中外族屬無緦麻之喪,其福履昌盛如此。東都私第門,琳與弟太子詹事珪、光祿卿瑤,俱列 戟,時號「三戟崔家」。琳位終太子少保。

譯文

崔神慶,是貝州武城人。考中明經科,則天時期,幾經升遷至萊州刺史。於是入朝,在億歲殿等待詔命,奏事符合皇上旨意。則天認為崔神慶在歷次任職中都有好的政績,又因他父親曾有輔佐的功勞,對他大加獎賞撫慰,提拔授為并州長史。於是對他說:「并州是朕的故鄉,又盛產戰馬,連日挑選(并州的長史),無人比你(更勝任)。前後任長史的,都是由尚書擔任,因為職位重要,所以委任於你。」因而親自為他選定行走路線,選擇日子遣發。

崔神慶到了并州,有個富豪偽造了皇上有關錢幣的詔令,文書下到州里,谷麥價錢飛漲,百姓恐慌擔憂。崔神慶上奏皇上,認為不妥,則天下詔表彰賞賜他。在這之前,并州有東西兩個城、中間隔有汾水,崔神慶開始築城相接,每年可節省防禦兵)幾千人,邊州人認為很便利。

不久他哥哥崔神基被投進監獄論處死罪,崔神慶飛速到京都求情,得到召見。則天拿出崔神基的審問狀子給他看,崔神慶根據狀子申辯,崔神基最終得以減免死罪,崔神慶也為此受牽連獲罪貶授歙州司馬。

長安年間,多次轉任禮部侍郎,屢次進呈奏章陳述當時政治措施的弊端,武則天常常讚許並接受(他的意見)。調任太子右庶子。

當時有突厥使臣入朝,按禮儀制度,太子應當參預朝見,先頒下詔書。崔神慶上疏說:「我認為五品以上官員之所以佩戴玉龜,是由於皇上另外下達詔令,害怕有欺詐,拿出的玉龜相合,然後才會接受命令。況且太子是國家的根本,被天下所敬慕,古來徵召都用玉契,這的確是慎重之極,是從防範來考慮的。昨天因為有突厥使臣朝見,太子一起參加朝見,只有文書下達東宮,不曾頒布詔書。然而古人(總是)在事情還沒發生之前考慮事情,(這是)時常沒有令人後悔過錯的原因。況且太子至關重要,不能不深加慎重。以臣愚見,太子既然和陛下不在同一個宮殿,期望每次召見太子,事先要有預報,如果不是朔望朝會(禮節性的朝會),應該另有通知,希望降親筆敕書及玉契。」則天很贊同。不久令崔神慶和詹事祝欽明每天輪換到東宮侍讀。

不久歷任司刑、司禮二職。崔神慶曾受詔審訊張昌宗,而竟然寬免了他的罪,神龍初年,張昌宗等被殺,崔神慶為此獲罪流放到欽州。不久去世,終年七十多歲。第二年,敬暉等獲罪,因受張昌宗牽累被流放貶官的都依例昭雪獲免,追贈崔神慶幽州都督。

開元年間,崔神慶的兒子崔琳等都當了大官,堂兄弟輩有數十人,在朝廷任職。每年的家宴,組帶及玉佩(古代官員的習用服怖)相互輝映,用一榻放置笏板,重疊在上面。開元、天寶年間,內外親屬都不用細麻布製作孝服,其福祿昌盛到了這般地步。東都私宅門前,崔琳和弟弟太子詹事崔珪、光祿卿崔瑤都做了大官,當時號稱「三戟崔家」,崔琳官位終於太子少保。[2]

作者簡介

劉昫(公元887—946年),字耀遠,涿州歸義(今屬河北雄縣)人,五代時期歷史學家,後晉政治家。後唐莊宗時任太常博士、翰林學士

後晉時,官至司空、平章事。後晉出帝開運二年(945年)受命監修國史、負責編纂《舊唐書》。其是二十四史之一。[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