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舊唐書·孫思邈傳

舊唐書·孫思邈傳出自於《舊唐書》,此史共200卷,包括《本紀》20卷、《志》30卷、《列傳》150卷,原名《唐書》,宋祁歐陽修等所編著《新唐書》問世後,才改稱《舊唐書》,成書於後晉開運二年(945年)。[1]

目錄

原文

孫思邈①,京兆華原人也。七歲就學,日誦千餘言。弱冠,善談莊、老及百家之說,兼好釋典。洛州總管獨孤信見而嘆曰:此聖童也,但恨其器大,適小難為用也。周宣帝時,思邈以王室多故,乃隱居太白山。隋文帝輔政,征為國子博士,稱疾不起。嘗謂所親曰:過五十年,當有聖人出,吾方助之以濟人。及太宗即位,召詣京師,年已老,而聽視聰瞭,將授以爵位,固辭不受。顯慶四年,高宗召見,拜諫議大夫,又固辭不受。

上元元年,辭疾請歸,特賜良馬,及鄱陽公主邑司以居焉。當時知名之士宋令文、孟詵、盧照鄰等,執師資之禮以事焉。照鄰有文云:邈道合古今,學殫數術。高談正一,則古之蒙莊子;深入不二,則今之維摩詰。照鄰有惡疾,醫所不能愈,乃問思邈:名醫愈疾,其道何如?思邈曰:吾聞善言天者,必質之於人;善言人者,亦本之於天。天有四時五行,寒暑迭代,其轉運也,和而為雨,怒而為風,凝而為霜雪,張而為虹蜺,此天地之常數也。人有四肢五臟,一覺一寐,呼吸吐納,精氣往來,流而為榮衛②,彰而為氣色,發而為音聲,此人之常數也。陽用其形,陰用其精③,天人之所同也。聖人和之以至德輔之以人事故形體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思邈自云:開皇辛酉歲生,至今年九十三矣。詢之鄉里,咸雲數百歲人。話周、齊間事,歷歷如眼見。以此參之,不啻百歲人矣。初,魏徵等受詔,修齊、梁、陳、周、隋五代史,恐有遺漏,屢訪之,思邈口以傳授,有如目睹。永淳元年卒。遺令薄葬,不藏冥器,祭祀無牲牢。經月余,顏貌不改。舉屍就木,猶若空衣,時人異之。

【注】①孫思邈:唐代醫學家,人稱「藥王」,著有《千金方》。②容衛:中醫名詞,榮指血的循環,衛指氣的周流。③精:實質。

譯文

孫思邈,京兆府華原縣人。他七歲入學,一天能背誦一千多字的文章。20歲時,就擅長談論老子、莊子以及諸子百家的學說,並且喜愛佛經。洛州總管獨孤信見到他後讚嘆說:這是一個神童啊,只是遺憾他本領太大,假如在我這小小州衙就難以施展。北周宣帝時,由於王室經常發生變故,他就隱居到太白山中。隋文帝楊堅輔佐北周朝政,徵聘他擔任國子博士,他推說生病沒有出任。

曾經對他的好友說:五十年後,會出聖人,那時我才幫助他治理天下。太宗李世民登上帝位,徵召他到京城,已經老了,但耳聰目明,要授給他爵位,他堅決謝絕。顯慶四年,高宗李治召見他,授予他諫議大夫官職,又堅決謝絕。高宗上元元年,孫思邈因病請求回鄉,高宗特地賜給他駿馬,安排他住進鄱陽公主封地的莊園別墅。當時的著名詩人學者宋令文、孟詵、盧照鄰等人,按照孝敬老師的禮儀侍奉他。盧照鄰有文章說:孫思邈思想貫通古今,學術窮盡天文、曆法、占卜。他闡述世界萬物永恆不變之根本的高超見解,就是古代的莊子;研究精深的學問專心致志,就是當今中國的維摩詰聖僧。盧照鄰患有痛苦難治的疾病,醫治不好,就問孫思邈:高明的醫生治好人的疾病,他憑的是什麼?孫思邈說:我聽說會談自然規律的,一定要用人情事理作為依據;會談人情事理的,也要以自然法則為根本。

大自然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水火木金土五種元素,冷熱交替,就是它循環運行的規律,平和就下雨,激奮就颳風,凝滯就結霜落雪,擴展就出彩虹,這些都是大自然的正常現象。人有上下四肢、脾肺腎肝心五臟,起床睡覺,呼氣吸氣,精神元氣時衰時旺,通暢就生氣血,顯現就是神色,振動就有聲音,這些就是人的正常現象。從顯露的表象,看隱蔽的實質,這是研究自然和人體的共同方法。對於人體疾病,高明的醫生用藥物疏通,用針灸治療。對於自然災變,國君人臣用最高尚的道德理順天意民心,用最大的努力解決具體問題,那麼人體疾病有的可以治好,自然災害有的可以消除。

他又說:治病膽要大心要細,考慮要周密行動要堅決。孫思邈自己講他出生於隋文帝開皇辛酉年,到今年九十三歲了,問他的鄉親,都說他是幾百歲的人,他談起北周、南齊年間的往事,分明如同親眼所見,以此驗證,他不止一百歲了。當初,魏徵等人按照太宗的指示編纂南齊、南梁、南陳、北周、隋朝的歷史,擔心遺漏,多次詢問他,孫思邈口述起來,宛如親眼看見。孫思邈於高宗永淳元年去世。遺囑要求從簡安葬,不要陪葬器物,不用羊牛豬等祭祀牲畜。死後一個多月,臉色外貌沒有變化,抬起遺體入棺,輕得好像只是拿着空空的衣服,人們為之驚異。[2]

作者簡介

劉昫(公元887—946年),字耀遠,涿州歸義(今屬河北雄縣)人,五代時期歷史學家,後晉政治家。後唐莊宗時任太常博士、翰林學士

後晉時,官至司空、平章事。後晉出帝開運二年(945年)受命監修國史、負責編纂《舊唐書》。其是二十四史之一。[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