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舊唐書·婁師德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舊唐書·婁師德傳出自於《舊唐書》,此史共200卷,包括《本紀》20卷、《志》30卷、《列傳》150卷,原名《唐書》,宋祁歐陽修等所編著《新唐書》問世後,才改稱《舊唐書》,成書於後晉開運二年(945年)。[1]

原文

婁師德,鄭州原武人也。弱冠,進士攫第,授江都尉。上元初,累補監察御史。會吐蕃犯塞,募猛士以討之,師德抗表請為猛士。高宗大悅,特假朝散大夫,眾軍西討,頻有戰功,遷殿中侍御史,兼河源軍司馬,並知營田事。天授初,累授左金吾將軍,兼檢校豐州都督,仍依舊知營田事。則天降書勞曰:「卿素積忠勤,兼懷武略,朕所以寄之襟要,授以甲兵。自卿受委北陲,總司軍任,往還靈、夏,檢校屯田,收率既多,京坻遽積。不煩和糴之費,無復轉輸之艱,兩軍及北鎮兵數年鹹得支給。勤勞之誠,久而彌著,覽以嘉尚,欣悅良深。」

長壽元年,召拜夏官侍郎、判尚書事。明年,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則天謂師德曰:「王師外鎮必藉邊境營田卿須不憚劬勞更充使檢校。」又以為河源、積石、懷遠等軍及河、蘭、鄯、廓等州檢校營田大使。稍遷秋官尚書。證聖元年,吐蕃寇洮州,令師德與夏官尚書王孝傑討之,與吐蕃大將論飲陵、贊婆戰於素羅汗山,官軍敗績,師德貶授原州員外司馬。

萬歲通天二年,入為鳳閣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是歲,兼檢校右肅政御史大夫,仍知左肅政台事,以與王懿宗、狄仁傑分道安撫河北諸州。神功元年,拜納言,累封譙縣子。尋詔師德充隴右諸軍大使,仍檢校河西營田事。聖歷二年,突厥入寇,復令檢校并州長史,仍充天兵軍大總管。是歲九月卒,贈涼州都督,諡曰貞。

初,狄仁傑未入相時,師德嘗薦之,及為宰相,不知師德薦已,數排師德,令充外使。則天嘗出師德舊錶示之,仁傑大慚,謂人曰:「吾為婁公所含如此,方知不逮婁公遠矣。」師德頗有學涉,器量寬厚,喜怒不形於色。自專綜邊任,前後三十餘年,恭勤接下,孜孜不怠。雖參知政事,深懷畏避,竟能以功名始終,甚為識者所重。

譯文

婁師德,字宗仁,是鄭州原武人。考中進士科,調任江都尉。上元初年,任監察御史。恰逢吐蕃侵略邊境,朝廷招募猛士討伐吐蕃,他就自告奮勇,戴紅抹額前來應招,高宗暫且受任他為朝散大夫,讓他隨軍出征。立功,升任殿中侍御史,兼任河源軍司馬,並主持營田事物。天授初年,擔任左金吾將軍,檢校豐州都督。武后頒降詔書慰勞:您一向忠誠勤懇,又有軍事謀略,我因此把軍事重地託付於你,把軍隊交給你。自從你任職於北疆,總領軍務,往返靈、夏之地,檢校屯田,收成增多,豐收的糧食堆積如山,免去了買糧的花費,也無轉運糧食的艱辛,兩軍和北鎮兵數年都能供給,勤勞之誠心,越來越顯著,予以嘉獎肯定,我十分欣慰。」

長壽元年,詔入朝廷授任夏官侍郎,主管尚書事。第二年進職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武后曾對婁師德說:「軍隊在邊疆,必須依賴經營屯田,公不可因辛勞而畏縮。再擔任檢校」於是又任命他為河源、積石、懷遠軍及河、蘭、鄯、廓州撿校營田大使。召入朝廷升任秋官尚書、豐原武縣男,改任左肅正御史大夫,並主持政事。證聖年間,和王孝傑在洮州抵抗吐蕃,戰於素羅汗山,大敗,貶官任原州員外司馬。

萬歲通天二年,召入朝廷任鳳閣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後來和武懿宗、狄仁傑分道安撫平定河北,晉升納言,改封譙縣子、隴右諸軍大使,又統領營田。聖歷二年,突厥入侵,朝廷下詔任命婁師德為檢校并州長史、天兵軍大總管。當年九月去世,享年七十歲。朝廷追授他幽州都督,諡號是貞。

起初,狄仁傑沒有輔政時,婁師德薦舉他,等到狄仁傑為宰相,不知道婁師德舉薦他,幾次排擠他任外使。」武則天拿出婁師德的舉薦狄仁傑的奏章,狄仁傑感到慚愧,對人說:「我被他寬容到這個地步,,才知道不及他遠了!」婁師德涉獵廣泛,心胸寬廣,喜怒不表現在臉上。負責邊地要塞前後三十年,處理事務恭敬勤勉,孜孜不倦。他雖然擔任參知政事,心存敬畏,行事謹慎,最終能以功名卓著善始善終,被有見識的人所敬重。[2]

作者簡介

劉昫(公元887—946年),字耀遠,涿州歸義(今屬河北雄縣)人,五代時期歷史學家,後晉政治家。後唐莊宗時任太常博士、翰林學士

後晉時,官至司空、平章事。後晉出帝開運二年(945年)受命監修國史、負責編纂《舊唐書》。其是二十四史之一。[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