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舊唐書·公權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舊唐書·公權傳出自於《舊唐書》,此史共200卷,包括《本紀》20卷、《志》30卷、《列傳》150卷,原名《唐書》,宋祁歐陽修等所編著《新唐書》問世後,才改稱《舊唐書》,成書於後晉開運二年(945年)。[1]

原文

公權,字誠懸,幼嗜學。元和初,進士擢第。穆宗即位,帝召見,謂公權日:「我於佛寺見卿筆跡,思之久矣。」即日拜右拾遺。穆宗政僻,嘗問公權筆何盡善,對曰:「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上改容,知其筆諫也。

文宗即位,遷諫議大夫。便殿對六學士,上語及漢文恭儉,帝舉袂日:「此衣濯者三矣。」學士皆贊詠帝之儉德,唯公權無言,帝留而問之對日人主當進賢良退不肖納諫諍明賞罰服濯之衣乃小節耳。時周墀同對,為之股慄,公權辭氣不可奪。帝謂之日:「極知舍人不合作諫議,以卿言事有諍臣風彩授卿諫議大夫。」翌日降制,以諫議知制誥,學士如故。

開成三年,轉工部侍郎。嘗入對,上謂日:「近日外議如何?」公權對日:「自郭日文鎮節度,物議頗有臧否。」帝日:「日文是尚父之從子,太皇太后之季父,在官無過。何事議論耶?」公權日:「以日文勛德,除鎮攸宜。人情論議者,言日文進二女入宮,用此除拜,此信乎?」帝日:「二女入宮參太后,非獻也。」公權日:「瓜李之嫌,何以戶曉?」因引王硅諫太宗出廬江王妃故事,帝即令內使送二女還日文。公權忠言匡益,皆此類也。 公權初學王書,遍閱近代筆法,體勢勁媚,自成一家。上都西明寺《金剛經碑》備有鍾、王、歐、虞、褚、陸之體,尤為得意。公權志耽書學,不能治生,為勛戚家碑板,遺歲時巨萬,多為主藏豎海鷗、龍安所竊。

精《左氏傳》《國語》《尚書》《毛詩》《莊子》。每說一義,必誦數紙。六年卒,贈太子太師,時年八十八。

譯文

柳公權,字誠懸,從小就喜歡學習。元和初年中進士,唐穆宗即位,穆宗召見,對他說:「我在佛寺中看到你的筆跡,很久就想見見你。」當天就升任他為右拾遺。唐穆宗處理政事乖僻,他曾向柳公權問怎樣用筆才能盡善盡美,柳公權回答說:「用筆的方法,全在於用心,心正則筆法自然盡善盡美。」皇帝改變儀容,知道他是借用筆法來進行勸誡。

文宗即位,升遷為諫議大夫。文宗在便殿召見六位學士,文宗說起漢文帝的節儉,便舉起自己的衣袖說:「這件衣服已經洗過多次了。」學士們都紛紛頌揚文宗的節儉品德,只有柳公權閉口不說話,文宗留下他,問他為什麼不說話,柳公權回答說:「君主應該注意起用賢良的人才,黜退那些不正派的佞臣,聽取忠言勸戒,分明賞罰。至於穿洗過的衣服,那只不過是無足輕重的小節。」當時周墀也在場,聽了他的言論,嚇得渾身發抖,但柳公權卻理直氣壯。文宗對他說:「我深知你這個舍人之官不應降為諫議,因你有諫臣風度,那就任你為諫議大夫吧。」第二天下旨,任他為諫議大夫兼知制誥,學士銜仍舊。

開成三年,調轉為工部侍郎。文宗曾召他問事,對他說:「近來外邊有什麼議論?」柳公權說:「憑郭旼的功績和品德,任命為節度使是合適的。人們議論的原因,據說是郭旼把兩個女兒獻入宮中,因此才升官,這是真的嗎?」文宗說:「他的兩個女兒進宮,是來看望太后的,並不是他進獻女兒。」柳公權說:「常言說,瓜田不拾履,李下不整冠,如沒有嫌疑,為什麼這事嚷得家喻戶曉?」他因而舉出王珪勸太宗送盧江王妃出宮的事例來說明利害,文宗當即派內使張日華把二女送還郭旼家。柳公權忠正直言糾正補益,都是這樣。

柳公權最初學習王羲之的書法,廣泛瀏覽近世各家筆跡,形成自己遒勁、嫵媚的書風,自成一家。長安西明寺的《金剛經碑》為柳公權所書,兼收鍾繇、王羲之、歐陽徇、虞世南、褚遂良、陸柬之等人的筆法,更是他得意之作。柳公權專心於書法藝術,沒有精力管理家務,他替勛臣貴戚家書寫碑文,每年得到大量的金錢饋贈,這些錢大都被主管財物的奴僕海鷗、龍安等人偷去。

他特精於《左傳》、《國語》、《尚書》、《毛詩》、《莊子》,每講說一詞一義,常寫滿好幾篇紙。六年去世,追贈太子太師,享年八十八歲。[2]

作者簡介

劉昫(公元887—946年),字耀遠,涿州歸義(今屬河北雄縣)人,五代時期歷史學家,後晉政治家。後唐莊宗時任太常博士、翰林學士

後晉時,官至司空、平章事。後晉出帝開運二年(945年)受命監修國史、負責編纂《舊唐書》。其是二十四史之一。[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