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舊唐書·令狐楚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舊唐書·令狐楚傳出自於《舊唐書》,此史共200卷,包括《本紀》20卷、《志》30卷、《列傳》150卷,原名《唐書》,宋祁歐陽修等所編著《新唐書》問世後,才改稱《舊唐書》,成書於後晉開運二年(945年)。[1]

原文

令狐楚,字殼士,自言國初十八學士德榮之裔。祖崇亮,綿州昌明縣令。父承簡,太原府功 曹。家世儒素。楚兒童時已學屬文,弱冠應進士,貞元七年登第。觀察使王拱愛其才,欲以禮辟召,懼楚不從,乃先聞奏而後致聘。楚以父掾太原,有庭闈之戀,又感拱厚意,登第後徑往桂林謝拱。不預宴遊,乞歸奉養,即還太原,人皆義之。李說、嚴綬、鄭儋相繼鎮太原,高其行義,皆闢為從事。自掌書記至節度判官,歷殿中侍御史。

楚才思俊麗,德宗好文,每太原奏至,能辨 楚之所為,頗稱之。鄭儋在鎮暴卒不及處分後事軍中喧譁將有急變中夜十數騎持刃迫楚至軍門諸將環之令草遺表:楚在白刃之中,搦管即成,讀示三軍,無不感泣,軍情乃安°自是聲名益重。丁父憂,以孝聞。免喪,尊拜右拾遺,改太常博士、禮部員外郎,母憂去官。服闋,以刑部 員外郎征,轉職方員外郎、知制誥。

大和二年九月,征為戶部尚書。六年二月,改太原尹、北都留守、河東節度等使。楚久在并州,練其風俗,因人所利而利之,雖屬歲旱.人無轉徙。楚始自書生,隨計成名,皆在太原,實如故里。

開成元年上巳,賜百僚曲江亭宴。楚以新誅大臣,不宜賞宴,獨稱疾不赴。以權在內官,累上疏乞解使務。其年四月,檢校左僕射、興元尹,充山南西道節度使。二年十一月,卒於鎮,年七十二,冊贈司空,諡曰文。楚風儀嚴重,若不可犯;然寬厚有禮,門無雜賓。嘗與從事宴語方酣,有非類偶至,立命徹席,毅然色變。累居重任,貞操如初。未終前三日,猶吟詠自若。 (節選自《舊唐書•列傳一百二十二》) 屬:連綴;連續 上巳節,(發音:shàng sì jiē ),中國傳統節日,俗稱三月三,古稱上巳節,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原地區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 傳統的上巳節在農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上巳節又稱女兒節。 上巳節和花朝節一樣,正逐漸被人們所淡忘。

譯文

令狐楚字殼士,自稱是立朝之初的十八學士之一令狐德的後裔。他的祖父令狐崇亮,曾任綿州昌明縣令。其父令狐承簡,是太原府功曹。世代書香門第。令狐楚兒童時已學寫文章,二十歲左右應考進士,貞元七年(791)考中進士。桂管觀察使王拱愛重他的才華,想以禮相待徵召他入仕,怕令狐楚不同意,於是先奏報朝廷而後徵聘。令狐楚因為父親在太原擔任佐吏,有眷戀雙親之情,又感戴王拱的厚意,考中進士後直接去往桂林向王拱致謝。他沒有參加朝廷為新科進士舉行的宴飲活動,敬求返回太原奉養雙親,旋即回到太原,人們都認為他重節義。李說、嚴綬、鄭儋相繼鎮守太原,都推崇他重節義的操行,先後徵召他擔任從事官。由掌書記到節度判官,後越級提升為殿中侍御史。

令狐楚才氣過人、文思橫逸,德宗愛好文學,太原每次有奏章呈送朝廷,他能辨別出哪些是令狐楚擬制的,對它們頗為稱讚。鄭儋在鎮守太原時暴病去世,來不及安排身後事宜,軍中喧譁,將會發生嚴重變故。半夜,十幾名軍官騎馬持刀脅迫令狐楚去到軍營門前,眾將領將他團團圍住,讓他起草鄭儋的遺表。令狐楚在利刃圈中,揮毫即成,向三軍將士宣讀,無不感動落淚,軍中情勢方才安定。從此聲望名氣更高。他父親去世,令狐楚以盡孝聞名。守孝期滿,朝廷徵召他擔任右拾遺,後改任太常博士、禮部員外郎。母親去世,他守喪免官。服喪期滿,他被徵召為刑部員外郎,後調任職方員外郎、知制誥。

太和二年(828)九月,令狐楚被徵召任戶部尚書。太和六年(832)二月,令狐楚改任太原尹、北都留守、河東節度使等職。他長期在并州,熟悉當地民情風俗,順隨百姓認為有利的事因勢利導,儘管連年旱災,百姓無人遷徙。令狐楚從一介書生起始,順隨考核功績而成名,都在太原,太原如同他的故鄉。

開成元年(836)上巳節,文宗賞賜百官在曲江亭聚宴。令狐楚認為新近誅殺大臣,不宜賞賜歡宴,僅其一人稱病不去赴宴。由於權柄掌握在宦官、近臣手中,令狐楚接連上疏請求解除使臣職務。同年四月,令狐楚任檢校左僕射、興元尹,擔任山南西道節度使。

開成二年(837)十一月,在鎮所去世,終年七十二歲,策封贈官為司空,諡號「文」。令狐楚風度儀態嚴肅莊重,儼然不可侵犯,但實際上待人寬厚有禮,家中沒有閒雜外客。曾有一次他與佐吏聚宴交談興致正濃,有不正派的人偶然到來,他立即讓人撤去宴席,神情嚴厲勃然色變。令狐楚長期官居要職,節操堅貞如初。臨終的前三天,仍然吟詠詩文不改常態。[2]

作者簡介

劉昫(公元887—946年),字耀遠,涿州歸義(今屬河北雄縣)人,五代時期歷史學家,後晉政治家。後唐莊宗時任太常博士、翰林學士

後晉時,官至司空、平章事。後晉出帝開運二年(945年)受命監修國史、負責編纂《舊唐書》。其是二十四史之一。[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