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施遼丁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赫爾曼·施陶丁格 (Hermann Staudinger, 1881年3月23日 - 1965年) 德國著名化學家、化學教育家。

生於德國沃爾姆斯。1898年在達姆施塔特技術大學學習。青年時他對植物很有興趣。他父親讓他先學化學,為學植物學打基礎。於是施陶丁格先後在慕尼黑大學和哈勒大學學習與化學有關的課程。他讀書十分刻苦,1903年他撰寫了《不飽和化合物丙二酸酯》的論文,並獲博士學位。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1919年施陶丁格開始研究有關橡膠的化學,當時對於橡膠非常大的分子量是使用物理方法量測像是利用拉烏爾和範特霍夫方法。 施陶丁格持相反看法,提出了一個里程碑式的論文發表在1920年的橡膠和其他聚合物質,如澱粉,纖維素和蛋白質的長鏈分子藉由共價鍵相連短重複單元。換言之,聚合物像回形針鍊一樣,由小組成部分的聯繫。

在1920年,施陶丁格決定離開安全的避風港和著名的古典有機化學轉變領域到高分子科學。施陶丁格的創業精神促使他擺脫了傳統思維的典型有機化學,推進新的革命思想。1926年,他在阿爾伯特路德維希在弗賴堡大學被任命為主席,在那裡他奉獻他的所有努力,建立和擴大高分子科學的前沿。

他的研究課題包括天然橡膠,纖維素,合成聚合物,如聚甲醛,聚苯乙烯,聚乙烯氧化物,施陶丁格認為是模型系統,用於更複雜的生物聚合物。如埃米爾菲舍爾海因里希維蘭德認為測量高分子量唯一明顯的價值由於小分子聚合成膠體。起初,大部分施陶丁格的同事拒絕接受小分子可以共價鍵連接在一起的可能性,進而形成高分子量的化合物。由於米爾豪普特正好說明,在20世紀初,由於分子結構和鍵結理論沒有得到充分理解部分的事實。

在20世紀30年代,進一步的證據支持施陶丁格的假設出現。高分子量的聚合物膜滲透法確認,並經施陶丁格的測量溶液中的粘度。赫爾曼馬克利用X射線衍射研究了聚合物提供長鏈分子的重複單位的直接證據。以及合成工作領導者卡羅瑟斯表明,聚合物如尼龍和聚酯可用簡單的有機反應來獲得。施陶丁格的突破性澄清性質的高分子量化合物他稱之為Makromoleküle。施陶丁格本人看到了這一學科的長期潛力,然後才完全實現。

「這不是不可能的,」施陶丁格巧妙地評論說,1936年,那遲早會被發現的方式編寫的人工纖維,合成高分子產品,因為產品的強度和彈性的天然纖維完全依賴於他們的宏觀分子結構也就是說,他們的長螺紋狀的分子。施陶丁格成立了第一個高分子化學雜誌在1940年和1953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的他的發現在該領域的高分子化學。他的開創性研究已經給了世界上無數的塑料,紡織,高分子材料等產品更是讓消費者負擔得起的,有吸引力和樂趣[1]

中文名 赫爾曼·施陶丁格 國 籍 德國 出生地 德國沃爾姆斯 出生日期 1881年 逝世日期 1965年 職 業 化學家 畢業院校 慕尼黑大學、哈勒大學 主要成就 提出大分子概念 1953年諾貝爾化學獎 聚合物化學 博士導師丹尼爾·福爾蘭德爾 博士學生拉沃斯拉夫·魯日奇卡 性 別 男

相關影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