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新貿易壁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新貿易壁壘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專用名詞。

關於漢字的起源[1],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2]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名詞解釋

新貿易壁壘,指的是相對於傳統貿易壁壘而言,以技術壁壘為核心的所有阻礙國際商品自由流動的新型非關稅壁壘,如綠色壁壘和社會壁壘。傳統貿易壁壘指的是關稅壁壘和傳統的非關稅壁壘,如高關稅、配額、許可證、反傾銷和反補貼等。

區別傳統貿易壁壘與新貿易壁壘的根本特徵是:

傳統貿易壁壘主要是從商品數量和價格上實行限制,更多地體現在商品和商業利益上,所採取的措施也大多是邊境措施;

新貿易壁壘則往往着眼於商品數量和價格等商業利益以外的東西,更多地考慮商品對於人類健康、安全以及環境的影響,體現的是社會利益和環境利益,採取的措施不僅是邊境措施,還涉及國內政策和法規。

新貿易壁壘的特點

相對於傳統貿易壁壘,新貿易壁壘有如下特點:

1、雙重性。新貿易壁壘往往以保護人類生命和健康和保護生態環境為理由,其中有合理成分,這是無可厚非的,況且世貿組織協議也允許各成員方採取技術措施必要性和合理性只以其不妨礙正常國際貿易或對其他成員方造成歧視為準。所以新貿易壁壘有其合法和合理一面。然而新貿易壁壘又往往以保護消費者、勞工與環境為名,行貿易保護之實,從而對某些國家產品進行有意刁難或歧視,這又是它不合法和不合理一面。這些負面東西有時以至於混淆是非,給國際貿易帶來不必要障礙。可見,新貿易壁壘具有雙重性。

2、隱蔽性。傳統貿易壁壘無論是數量限制還是價格規範,相對是較為透明,人們比較容易掌握與應對。而新貿易壁壘由於種類繁多,涉及的多是產品標準和產品以外東西,這些紛繁複雜的措施不斷改變,讓人防不勝防。

3、複雜性。新貿易壁壘涉及的多是技術法規和標準及國內政策法規,它比傳統貿易壁壘中的關稅、許可證及配額複雜得多,涉及的商品非常廣泛,評定程序更加的複雜。

4、爭議性。新貿易壁壘介於合理及不合理之間,又非常隱蔽和複雜,不同國家以及地區間達成一致的標準難度非常大,容易引起爭議,並且不容易進行協調,以致成為國際貿易爭端主要內容,所以傳統商品貿易大戰將被新貿易壁壘大戰所取代。

貿易壁壘產生的原因

貿易壁壘的出現並不斷強化並非偶然,它是國際經濟、社會、科技不斷發展的產物。分析新貿易壁壘產生的原因最主要的在於以下幾點。

1、社會進步及發達國家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們安全健康意識空前加強,越來越關心產品對身體健康和安全的影響,以致在國際貿易中以健康、安全和衛生為主要內容的新貿易壁壘日益增多。

2、隨着環保意識的提高,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入人心,人們越來越關心賴以生存的地球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而要求國際貿易中的產品本身及其生產加工過程都不要以破壞環境或犧牲環境為代價;同時要求生產這些產品時也不要以犧牲勞動者的健康為代價。於是,綠色壁壘和社會壁壘等新貿易壁壘將在國際貿易中不斷出現。

3、新貿易壁壘的日益增多與傳統貿易壁壘受到約束關係很大。傳統貿易壁壘如關稅、許可證和配額等的使用不僅會受到國際公約制約和國際輿論的譴責,而且也易遭到對等報復。因此,這些傳統貿易壁壘措施將來的發展空間不是很大,這就為綠色壁壘等新貿易壁壘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發展空間。

4、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為新貿易壁壘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和手段。技術密集型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不斷提高,特別是信息技術產品,涉及的技術問題較為複雜,容易形成新貿易壁壘。同時高靈敏和高技術檢測儀器的發展使檢測精度大大提高,給一些國家設置新貿易壁壘提供了技術和物質條件。

5、主要發達國家因經濟增長乏力,貿易保護主義有重新抬頭之勢,隨着傳統貿易壁壘作用的弱化紛紛尋求新貿易壁壘,以保護其國內產業。

新貿易壁壘的主要表現形式

隨着新貿易壁壘的出現和發展,貿易壁壘正在發生結構性變化。傳統貿易壁壘逐漸走向分化,其中的關稅、配額和許可證等壁壘逐漸弱化,而反傾銷等傳統貿易壁壘則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繼續存在並有升級強化的趨勢。以技術壁壘為核心的新貿易壁壘將長期存在並不斷發展,將逐漸取代傳統貿易壁壘成為國際貿易壁壘中的主體。

新貿易壁壘的種類

與傳統的貿易壁壘相比,新貿易壁壘大致涵蓋以下三種類型:

技術壁壘

技術壁壘指的是一國以維護國家安全、保障人類健康、保護生態環境、防止欺詐行為及保證產品質量等為由而採取的一些技術性措施。它主要通過頒布法律、法令、條例、規定,建立技術標準、認證制度、衛生檢驗檢疫制度等方式,對外國進口商品制定苛刻的技術、衛生檢疫、商品包裝和標籤等標準,從而提高對進口商品的技術要求,最終達到限制其他國家商品自由進入本國市場的目的。

構成技術壁壘的實質性內容有以下幾方面:

1、安全標準:是指那些以保護人類和國家安全為理由而採取的限制或禁止貿易的措施。主要發達國家都頒布了一系列有關安全的法規,如德國的《防爆器材法》;美國的《冷凍設備安全法》、《聯邦烈性毒物法》和《控制放射性物質的健康與安全法》;日本的《勞動安全與健康法》、《氧氣瓶生產檢驗法》等。

2、衛生標準:是指以人類健康為理由對進口動植物及相關產品實施苛刻的衛生檢驗檢疫標準,以限制或禁止商品進口的貿易措施。雖然烏拉圭回合通過的《實施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協議》規定,成員方有權採取措施,保護人類與動植物的健康,但由於各成員方有很大的自由度,為某種目的,往往任意提高標準或增加程序,從而造成貿易障礙。從發展趨勢看,發達國家對食品安全衛生指標將持續提高,尤其對農藥殘留、放射性物質殘留及重金屬含量的要求日趨嚴格,從而使很多出口產品達不到其衛生標準而被迫退出市場。

3、包裝標識:主要是通過對包裝標識進行強制性規定來達到限制或者禁止進口的目的,它是技術壁壘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發達國家在包裝標識制度上都有明確的法規和規定。美國對除新鮮肉類、家禽、魚類和果菜以外的全部進口食品強制使用新標籤,食品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劑必須在配料標識中如實標明經政府批准使用的專用名稱。

4、信息技術標準:是指進口國利用信息技術上的優勢,對國際貿易信息傳遞手段提出要求,從而造成貿易上的障礙。例如電子數據交換(EDI)和近幾年方興未艾的電子商務對發展中國家將是一個新貿易壁壘。在EDI和B2B企業電子商務領域,無論在技術上還是在商務應用上美國等發達國家均處於主導地位,所以須密切關注這一領域的發展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環境壁壘

環境壁壘包括以下內容:

1、環境技術標準。發達國家的科技水平較高,處於技術壟斷地位。它們在保護環境的名義下,通過立法手段,制定嚴格的強制性技術標準,限制國外商品進口。這些標準均根據發達國家生產和技術水平制定,對於發達國家來說,可以達到,但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則很難達到。

2、多邊環境協議。目前,國際上已簽訂的多邊環境協議有150多個,其中近20個含有貿易條款。特別是保護臭氧層的有關國際公約,將禁止受控物質及相關產品的國際貿易。這些受控物質大部分是基礎化工原料,如製冷劑、烷烯炔化工產品,用途廣泛,因此影響面非常大。隨着多邊環境協議執行力度的增強,其對貿易的影響也將越來越大。

3、環境標誌。環境標誌是一種印刷或粘貼在產品或其包裝上的圖形標誌。它表明該產品不但質量符合標準,而且在生產、使用、消費及處理過程中符合環保要求,對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均無損害。1978年,德國率先推出「藍色天使」計劃,以一種畫着藍色天使的標籤作為產品達到一定生態環境標準的標誌。發達國家紛紛仿效,如加拿大叫「環境選擇」,日本有「生態標誌」。美國於1988年開始實行環境標誌制度,有36個州聯合立法,在塑料製品、包裝袋、容器上使用綠色標誌,甚至還率先使用「再生標誌」,說明它可重複回收,再生使用。歐共體於1993年7月正式推出歐洲環境標誌。凡有此標誌者,可在歐共體成員國自由通行,各國可自由申請。

4、環境管理體系標準。IS014000是國際標準化組織在汲取發達國家多年環境管理經驗的基礎上,制訂並頒布的環境管理體系標準,得到世界各國政府、企業界的普遍重視和積極響應。現在,國際上採購商在要求有IS09000質量證書的同時,還要看有無IS014000環保證書,對於產品質量不相上下的企業,通常足優先挑選那些兩證齊全者,因為這表明產品符合國際環保要求,有利於達成國際貿易訂單。不言而喻,沒有通過IS014000認證企業的產品將在市場競爭中處於劣勢。

5、綠色補貼。為了保護環境和資源,有必要將環境和資源費用計在成本之內,使環境和資源成本內在化。發達國家將嚴重污染環境的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以降低環境成本,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成本卻因此而提高。更為嚴重的是,發展中國家絕大部分企業本身無力承擔治理環境污染的費用,政府有時給予一定的環境補貼。對此,發達國家以違反關貿總協定和世界貿易組織規定為理由,限制發展中國家產品進口。最近美國就以環境保護補貼為由,對來自巴西的人造橡膠鞋和來自加拿大的速凍豬肉提出了反補貼起訴。這種「綠色補貼」壁壘有日益增加之勢。

社會壁壘

社會壁壘是指以勞動者勞動環境和生存權利為藉口採取的貿易保護措施。以國際公約中有關社會保障、勞動者待遇、勞工權利、勞動者標準等方面的約束條款為主要來源,引伸出國內相關立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