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彩繪蟠龍紋陶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彩繪蟠龍紋陶盤新石器時代陶器,1980年出土於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第3072號墓,現收藏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彩繪蟠龍紋陶盤,通高9厘米,直徑40.7厘米,底徑15厘米,腹深7.8厘米。胎呈褐色,器表為灰褐色。盤的外壁着繩紋,內壁施黑色陶衣並經磨光,唇沿及內壁上緣一周塗成朱紅色,內壁施黑陶衣為地,並用朱紅彩繪制出一蟠龍紋,龍的尾部已經漫漶不清。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彩繪蟠龍紋陶盤是龍山文化中彩陶製品的代表,造型樸質,圖案精美,顏色濃艷得體,光澤細膩。2013年8月19日,國家文物局將其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

流傳歷史

1980年,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彩繪蟠龍紋陶盤出土於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第3072號墓。

現收藏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文物特徵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彩繪蟠龍紋陶盤,通高9厘米,直徑40.7厘米,底徑15厘米,腹深7.8厘米。盤口向外敞開,口沿斜折,胎呈褐色,器表為灰褐色。盤的外壁附有繩紋,唇沿及內壁上緣一周塗成朱紅色,內壁以黑色磨光陶衣為地,盤內中心用朱紅彩繪出一條蟠龍,的尾部已模糊不清。龍紋在盤的內壁和盤心作蟠曲狀,頭在外圈,身向內卷,尾在盤底中心。蟠龍尾抵於頜下,紅鱗紋遍飾周身;豆狀圓目,張巨口,利齒上下兩排,長舌外伸,身體飽滿而外張。

文物價值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彩繪蟠龍紋陶盤上的蟠龍頸部上下對稱繪出鰭或髭狀物,與商周蟠龍的明顯區別是無角也無爪。這同其蟠曲的形態一樣,也是陶寺龍紋具有一定原始性的反映。從身、尾、目的形狀和它口吐長信的特徵看,很像蛇,但從方頭、巨口、露齒看,又與鱷魚接近。從而可以看出,陶寺蟠龍的形象,顯然不僅僅是來源於一種動物的形象,而是集兩種或兩種以上動物的特徵於一身。與商周青銅器上的蟠龍紋[2]比較,其構圖頗為接近,卻略有不同,後者是頭在盤底中心,身向外卷,尾在最外圈,在表現手法上更接近蛇類的自然習性。這為探討中國古代的青銅文化淵源提供了重要線索。  

考古學者一般認為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彩繪蟠龍紋陶盤的彩繪圖案是蛇形龍的形象,而通過對其圖形部件的圖式分析,分辨出該藝術形象可分解為蜷體、分節、長吻有齒、張口、樹枝狀紋飾、尺木「角」等圖式,通過與史前相關遺存的比較,認為該蟠龍紋原型應為桑葉的形象。這種新認識為進一步深入理解中國蠶桑文化在文明形成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提供了新的視角。

視頻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彩繪蟠龍紋陶盤 相關視頻

新石器時代,陶的誕生
《贏在博物館》當國寶遇上活寶:彩繪蟠龍盤

參考文獻